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天道酬勤 > 悠悠大公桥(287)

悠悠大公桥(287)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悠悠大公桥(287)

    ▲东方红39号轮通过瞿塘峡

    人类的出行难免要爬山涉水,就有了车船的出现。由于大巴山脉的隔断,尤其是长江三峡特殊的地理特征,乘船就成了早期无数山里人和外界保持联系、出外谋生、过年回家的唯一交通工具。上世纪沿长江一线的男人童年的夏日几乎都是在江边游泳度过的,而孩子们对长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印象。

    在浑浊的江水里起起伏伏的孩子们总是喜欢看着船只在自己的身边来来往往,更喜欢等着大船过后激起的巨浪带着我们随波逐流。那个时候的长江比现在热闹多了,各种船只在江中穿梭不停。最小的就是划子,包括渔划子(渔船)、渡划子(渡船)、菜划子(卖菜的船)。那个时候这些小木船还没装上动力,完全依靠两只船桨在长江中穿行,带不起什么浪花。

    大一点的是江北到江南的渡轮。船也不大,发动机突突突的轰鸣,船身上用红漆醒目的写着“请勿靠近”等字样。渡轮带起的浪花比划子要大一点,不过打到岸边,就只能感受到长江本身的波纹;再大一些的是货船和驳船。那个时候的货轮不大,只有拖轮还有些马力。它们总是匆匆忙忙地驶过,高高的烟囱带着一溜黑烟,带起的浪花可以卷着我们的身体一直拍向岸边。

    印象中最深刻的还是上重庆、下汉口的那些大型客轮,不仅仅是因为它那低沉而声震四野的汽笛声,也不是那流线体的船身和高达三四层的上层建筑,而是客轮的巨大船尾激起的浪花,虽然看上去不大,可是当客轮驶过之后,浪花就会变成一排排的波纹。孩子们都会激动莫名,早早的跃入水中,用最快的自由泳力图接近客轮,然后在迎面袭来的浪花中享受一会儿在浪尖、一会儿在谷底的愉悦。

    那时的码头是很热闹的地方,尤其是夜晚每次客轮靠岸更是如此:远远地听得见客轮特有的汽笛声,然后就看见长江远方有一座移动的城市在慢慢靠近,还有雪亮的探照灯从客轮射过来,落到高高的码头站牌和大大的趸船顶棚上;船头船尾,在岗的所有船员们都紧张而忙碌着。除了到站需要上岸的,大部分的乘客都会跑出来站在船舷边关注这漫长旅途中难得一见的场景。

    一艘大船的靠岸显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码头上也开始忙碌起来:有一边吹着口哨一边对客轮摇旗呐喊的指挥,有穿着救生衣站在趸船边上准备接住客轮缆绳的水手,有拿着用棕麻制成的防撞球精力集中的助手,有推着供乘客上下船用的舷梯的辅助工,有开着电瓶车准备装卸货物的搬运工,还有推着售货车兜售的营业员和排队准备上船的人们……

    有人这样写道:抵达码头是在夜间,静谧的江面,灯火明亮的去处,给人十分温馨的感觉。尚未入睡的我经常身倚船舷,望着长江的夜景,迎着徐徐的江风,等轮船离岸,伴随客轮特有的汽笛一声声打破沉寂,我却默默无语,但脑海里接受了记下了那种鸣响礼炮一样的时刻。这些体验,与高尔基在《在人间》里写的他在伏尔加河上漂流的故事也许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吧。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