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公桥(242)
悠悠大公桥(242)
▲民国时的大公桥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红色时代的结束、改革开放的开始、国家和社会都在发生巨大的转变;随着国门的打开,视野逐渐宽阔,梦想多了起来,思想也变得丰富。虽然那时候开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公平,人们也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解和不满,但习惯思维使得大家都在做着各式各样的梦,认为明天的生活一定会更好。所以不少人将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前期,说成是一个充满理想、激情和向上的黄金年代!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人说是“转型期”,有人说是“下海潮”,有人说是“气功热”;有人说是“阵痛期”,有人说是“下岗分流”,有人说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还有人说是“乱象丛生”。不过那句“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都是好猫”就是主基调,“一切向前(钱)看”成了全民共识,崇拜港台,日韩是传说般存在,欧美更是天堂,不过那个时期,“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才是真实写照。
也就是在那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原本只有搬运二公司在此作业的大公桥码头上有了大公桥客运站,曾经风光一时的市糖果食品厂和市酒厂已经风光不再,早已停产的厂房被改建成金山、银海市场,那是当时宜昌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然后又有了虹桥建材市场和果蔬批发市场,就成了南来北往的乘客转车转船的首选之地,也成了宜昌市民乃至周边县市区小商小贩的集聚之地。
有朋友给笔者回忆大公桥往事的时候就说过:“那个时候,桶个几十百把块钱可以在市场里逛一天!”还有朋友说的干脆;“那个时候,大公桥杀皮子的(偷盗)多、告摆(小偷)多、玩鹞子的(嫖娼)多;黑车多、打架的多、日白佬(说谎话)多、扯皮拉筋的多、黄埔军校(号子)出来的多、充六个指头(充能)的多;发财的多、出拐(出事)的多,抽跳(不辞而别)的也多;骗子多、撇撇(公安)多、外码子(外地人)多、油子儿(小混混)多”。
还有朋友在对笔者讲叙大公桥的一些奇闻轶事的时候强调:“江湖是什么?江湖就是这个社会。上层建筑是官场中人尔虞我诈的江湖,商海是商人们勾心斗角的江湖,大公桥当时就是底层人的江湖,是社会的边缘地带,也是这个城市属于上面默许,专政机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些四六不靠,有人收钱没人管理,任其野蛮的地方。由于既是水陆交通枢纽,又是商品大市场,人财物都有些鱼龙混杂,所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就是典型的江湖状态。”
既然是江湖,就会有比如“重承诺”,就是答应的事“砸锅卖铁”也要去办;比如“明恩仇”,就是宜昌话说的有仇必报、有恩必还;“救急难”,就是遇到别人有难要出手相助。宜昌原来的这些码头文化在大公桥的那些年代就变成了江湖品质。当然,既然社会就是江湖,就会有儿女情长,就会有血雨腥风,就会有悲欢离合,就会有跌宕起伏、峰回路转。
下面的这些碎片似的小段,就是大公桥的过去,就是文学化的纪实,就是曾经的江湖。各位看官,故事是杜撰的,人物也是虚构的,千万别当真。也许你如今仍在江湖,却不知江湖到底在哪里;也许你早已不在江湖,江湖上却有关于你过去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