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天道酬勤 > 悠悠大公桥(165)

悠悠大公桥(165)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悠悠大公桥(165)

    ▲前英国驻宜领事馆解放后曾是市总工会

    宜昌首任市总工会主席魏真在庆祝宜昌解放四十周年之际撰文《忆进城后的工会工作》中,对解放初期的工会工作有相关的介绍:“进城之后,工作千头万绪,总的来说,主要就是两项,那就是恢复生产,安定秩序和支援前线。要完成这两项任务,就必须依靠和发动工人群众,因为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是城市的主体,是生产的主力军。所以,老彭(首任宜昌市委书记彭天琦)在市委会上说,工人工作是我们的重要工作。”

    和魏真一起从郑州来宜的南下干部中大部分都分配到工会工作,其中有郭士尧、杨竞先、谷英杰、赵惠林、乔铎等人,用魏真的话说:“这些人几乎都是员,政治素质都很好,也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他们懂得工人工作的重要,尤其是在刚刚解放不久的情况下,在很多人中间存在着担心变天的思想顾虑,工人工作的重要和如何做好工人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

    刚进城的时候,有过一段艰苦岁月,据跟随魏真首批进入宜昌城的南下干部之一、后来曾经担任过宜昌港务局领导职务的乔铎回忆:“进城以后,组织上决定我到宜昌市职工总会筹备处(以后改称市总工会)工作。机关设在怀远路(今红星路)伪航政局内(更久以前的英国领事馆,后来的市总工会,再后来的市人武部)”。

    当年只有十九岁的乔铎接着回忆:“我们十多人进去以后,第一件事是安排住下来。然而没有正规的寝室,更没有睡觉的床,我们把简单的行李打开,放在办公室的地板上,就这样算是住下了。天热蚊虫多,没有蚊帐,实在没有办法了,就去用凉水冲一冲。进城之初,粮食奇缺,饮食方面不可能有更多的讲究,打进城那天起,”三月不知肉味”,穿的衣服是进城时从山里带的,五花八门,各式各样”。

    魏真说得很对:“宜昌是川鄂转口城市,码头工人特别多,其次是海员。工厂除了电厂而外,像样的工厂不多。根据这一特点,按产业系统划分,组成几个工作组,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发动群众,运用各种形式,见缝插针,宣传解释党的城市工作政策,逐步消除工人的思想顾虑,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在工作过程中,我们采取在群众中扎根串联,发现和培养典型的办法,抓住典型,及时总结推广,突破一点,四面开花。当时,在码头、工厂、商店、医院以及工人宿舍,凡是有职工的地方,都有我们干部活动的踪迹。”

    他回顾说:“那时,各级党的组织确实是很重视工人工作的。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如彭天琦(市委书记)、刘真(市长)、何定华(宣传部长)、肖松年(宜昌报社社长)等都到工会作过报告。工会的主要活动他们也都坚持参加。省委副书记刘建勋同志到宜昌视察工作,住在地委王延春同志那里,要我们市委汇报,首先问的就是工人运动的情况。省军区的参谋长张才千同志来宜昌检查工作,也参加过我们的大会。”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