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公桥(7)
悠悠大公桥(7)
▲1953年宜昌港务局确定的港区和作业区地界
宜昌文史爱好者张玉新老师在《旧貌与新颜——宜港茶园的前世今生》中回忆说:1953年,宜昌港务局在作业区内兴建工人茶园,购置躺椅660把,并拟定了茶园的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茶园宗旨:“茶园为综合性服务设施,为大会会场使用,又为职工工余休息,放映电影的场所”。此年还兴办职工医院,头一年,即1952年,就已经兴建了职工澡堂。
1956年,兴办职工托儿所、理发室和海员俱乐部(有图书阅览室、会议室。乒乓球室和节目排练厅)。后几年陆续兴建电影院、招待所、灯光篮球场和游泳池,加上不太远处兴建的职工食堂,构成了公园式的功能完善的职工休闲娱乐中心、生活后勤中心。1970年秋,茶园里忽然传出了郎朗的读书声。这是“红港中学”诞生了。学生全部来自十中附小,绝大部分系港务职工子弟。全校只有两间“教室”:一间是茶室,另一件是会议室(或者仓库)。砖头垒到一定高度,搭上一块跳板,就是课桌。
接着重点来了:张老师回忆说:万达广场以照片上的街道为界限,划成两个方块即两个功能区。图左以高层住宅为主体,图右系商业服务综合体。图中之路右,地势较低,是一条沟,称之“洼口子”,是当时包括茶园在内的港作业区及货场西面区域的顶端。当年路很窄。走过此路,过夷陵大道,爬坡,就是航运新村一巷。
张老师介绍说:从大公桥到万寿桥的附近高地带离长江很近,溪水总要找出处,自然而成,的只有此处有形成小溪的可能。地名曰“洼口子”,也可以佐证此处低洼。加上他本是这一带长大的,比较熟悉地形。从现夷陵大道走小路到沿江大道,左侧有港仓库护栏,护栏下就是一条深沟。于是笔者如释重负:终于找到了百子溪的位置。从百子溪到洼子口,也许这就是当年那条小溪留给我们最后的一抹背影。
于是笔者就想象着自己穿越历史,也许会是清康熙年间东湖县的某个铺递小卒,一顶斗笠、一身短装、一双草鞋、一包炊饼、一副挑担,准备开始当天的长途跋涉,将踏上前往青草铺的小路,一路会经过奎星楼、龙王庙、汉景帝庙、天官桥、百子桥、太平桥,去将县衙交付的公文和杂物送到临江铺。
想起了行者老师的一番话:“时至今日,人们很难想象宜昌曾经的”气蒸云梦泽”,”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的意境,更难看到”矞凫旅雁,灵鹊布鸽,翩翻出没于沙渚”的良景。昔日的水波漂碧,湖光鳞鳞,还有那淤积的湖床与莲荷成片的画面都一去不复返了。人们在赞叹一座座高楼奇迹般地拔地而起时,也会勾起对迅速消失的一片片湿地的怀念。”
所以杜工部才会写:“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