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边边(23)
宜昌边边(23)
△宜昌海关码头
二三、宜昌的新码头
人委宿舍似乎与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宜昌城无关,因为它位于那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的宜昌古城之外。可追根寻源,人委宿舍的故事除了王家大堰,似乎与那座”城墙高五丈,城外砌石,横直勾连,彼此相制”的宜昌城关。系密不可分。史料中说得清楚:”城墙东南北三面,挖有城壕,壕沟阔四丈五尺,深二丈,壕内引溪水灌之。西面城墙濒临大江,借江险护城。”因为如果没有这道城壕,就没有人委宿舍南侧的木桥街的开始。
历史上的宜昌城对外联。系主要依赖于划城而过的长江huang金水道,无论是西去鄂西川东,还是东去荆沙常德,这里都是换载之地。仅有的几条陆上交通,很早就有了远安、保康、兴山乃至更远的神农架等地蜿蜒而来,翻过望州岗,穿过石子岭、樵湖岭,走北门外正街进城的线路。明末清初,大北门、小北门河边百舸争流、桅杆如林,竖在河街的那块界碑说明了当年那里的繁忙程度:”川船至宜不下行,湘船至宜不上驶,川湘上下船只在宜互相换载。”
有史料记载,过了满清康乾盛世,经商之人又开辟有一条从东而来的陆路路线:经梅子垭、石板铺、茶庵铺,翻大梁子、二梁子岗(东山的旧称),走huang土坡(宜昌人俗称403的坡)、穿石板溪,走东门外正街,就可以从大东门进城了。1。9。82年,有人记录说,1914年以前东门外就有了木桥街的雏形:”从献福路对角(今房产公。司院内)往西北至今东升饭店处(当时的城墙角)已形成街巷,街上也分别有些为城外居民所需要的小商店及茶馆、冷酒和小食店,还有理发担子、旧货摊子等等。”
文中所说的1914年,指的是清光绪二年(1876年)宜昌开埠以后,抢滩宜昌以英国为首的各国列强鉴于宜昌城内道路狭窄、肮脏不堪,加上从北门外河街一直到大南门外的九码头水位浅,不适合吃水深的机械动力的”洋船”停泊,就把洋码头新建在汉景帝庙(现在的二马路)到龙王庙(现在的一马路)之间的江边。后来又一直沿江向下游延伸,这就有了我们现在仍然耳熟能详的大公桥码头,以及九码头、十三码头的称呼。
随着宜昌开埠,各国列强纷至沓来,不仅在宜昌边边那一带兴建领事馆,更多的洋行、商号、贸易行也在那一带江边大兴土木。和现在的招商局的工作主要是做好服。务一样,宜昌也成。立了商埠局,就从1914年起,在大南门和通惠门以下东南约4。65平方公里范围内,修建了八条路宽十七米、砖渣泥结路面的纵向道路,十二条宽约六米、泥结路面的横向道路。
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通惠路(解。放路)、公园路(中山路)、二马路、一马路、云集路、福绥路、怀远路(红星路)、滨江路(沿江大道一马路至二马路一段)等,以形成新的商业区;而在街道间设计的支道则有致德里、美华里、星沙里、安福里、梅安里、培元里、中宪里、同chun里、ri新里等。因为设计师是英国人,所以从空中俯瞰那片新的商埠区方位纵横井井有条,整齐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