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印象宜昌 > 宜昌宗教面面观(44)

宜昌宗教面面观(44)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宜昌宗教面面观(44)

    四十四、佛教的中国化

    毫无疑问,佛教在中国的成功就是一个去印度化、彻底中国化的漫长衍变过程。一般认为,佛教于西汉末由印度传入中国,在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漫长的时间段里,是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的阶段;而到了推崇佛教的隋唐朝代,则是佛教的鼎盛时期;而其后的宋元明清这四个朝代,也就是佛教由盛而衰的时期。用汤用彤和冯友兰等人的观点:隋唐以前的佛教还只是“在中国”而已,而从隋唐以后则已经“是中国”化的佛教。

    这也就是说,中国人在隋唐以前对那个外来的佛教属于囫囵吞枣和被动接受的过程;而从隋唐开始,中国人用自己的思想理论、立场观点对外来的佛教进行了逐步融化和理解;而到了宋元明清则用中国的义理对佛教加以创造,从而使得佛教从组织形式到思想体系建设都具有了中国特色,同时也具有了佛、儒、道三教合流的趋势,并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传入东亚和东南亚一带,使得佛教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了。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就知道因势利导。先是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风靡一时的玄学。佛教仅仅只是宫廷内部那些皇族老太婆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或者说是那些有钱阶层的太太小姐的一种谈资,也就是为神不灭和因果报应的学说,基本上还是古印度的那种佛教,和者盖寡,所以发展缓慢。

    很重要的就是,那个时候的中国,正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时,仅流行于宫庭的佛教一方面努力让中国人认识到佛主就是中国传说中的神仙;而且特别强调他们所宣传的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那些早期的佛教者一边学习中国道教中的方术,以方便在百姓中传播佛教,一边分析中国儒家思想,使之为其所用。

    魏晋时期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属于道教雏形的玄学开始流行,那个时期的佛教活动主要就是译经,那些佛经翻译家灵活机动的用中国老庄学说中的一些概念和词语来形容和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于是就形成了佛教的般若理论中国化的模式和典型,就使得来自古印度的一种宗教走上了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始为国人所接受的漫长过程。

    东晋以后,随着长期战乱,民不聊生,宣扬来世思想和轮回意识的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可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封闭性和民众思想的固定化,加之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而佛教的某些理论不能为统治阶层所满意,到了南北朝时期甚至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论战,而且日趋激烈,不仅是哲学和宗教伦理,还有政治和经济利益,到了最后,北方的中国人用越来越多的灭佛事件来做出了回答。

    也就是因为有了这次“见佛杀佛,见鬼杀鬼”的灭佛事件,佛教徒终于痛定思痛,知道了到哪个山头唱哪支歌,佛教必须彻头彻尾的去印度化才能在中国得以生存,也知道外来宗教在中国要想取得官民一体的赞同,就得和中国学说一样门派众多,通过互相争鸣,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一样,用更加中国化的佛家经典,更加平民化的宿命思想来融入整个社会阶层。

    佛教在中国经过长达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了隋唐以后,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求变的趋势,开始出现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开始出现中国化的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逐渐传播到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一带,并在那里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又产生了新的不同流派。

    那个时候,中国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良好的生存环境也促使了佛教中国化的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就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到了宋元明这三个朝代,虽然统治阶层以道教为国教,以儒学为国学,可是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而且彼此依存,从而形成了佛道两教共同辉煌的巅峰时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