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地标磨基山(7)
宜昌地标磨基山(7)
抗日战争期间,在经历了武汉沦陷、宜昌大撤退之后,作为长江要道关口的宜昌就成为了中日两军必争之地。磨基山见证了从1938年1月日军对宜昌实行轰炸,到1940年6月12日攻下宜昌,再到1945年日军无条件投降、战败撤离,国军收复宜昌的全过程,也见证了侵华日军在对岸的那座城市制造的累累罪行。
让时间来一个穿越,各位就可以和笔者一道回到那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
1940年6月攻击宜昌的日军几乎没有遭到国军的有力抵抗就迅速得手,这大大出乎国军最高统帅部蒋介石和第六战区长官陈诚的预料:其原因首先是蒋介石的战略判断失误,被日军来了个调虎离山;再就是陈诚战术错误,根本不会打仗,先失南昌、再失武昌、三失宜昌,被嘲讽为“三昌上将”;还有就是国军将士根本无心抵抗,闻风而逃。先是6月11日,国军第26军从古老背、虎牙山溃退,使我军整个防守出现大的缺口,日军第11军第13师团才能在第二天轻松突破我方防线正面,国军第94军、18军不得不退守江南五龙、磨基山、孝子岩和下牢溪的南、北、西三面高地,而守城的54团团长皮宣猷临阵脱逃,守城官兵大部渡江逃往江南,历史资料记载,由于没找到船、被迫泅渡的不少官兵都淹死在江中,战后日方评论说:“日中战争八年中,蒋介石总统最感到危机的时刻,就是宜昌作战的时候。”
不过到了6月24日,退守江南一线的国军第26军第41师和32两个师因为日军没有乘胜追击,就一方面积极整理加强沿江工事,一方面开始以炮兵对宜昌城区及杨叉路(现在的杨岔路)附近的日军目标施行交通遮断及扰乱射击,于是,日军第11军在当天下达命令,要占领宜昌的第13师团迅速占领对岸要地。按照日军的说法是:“第13师团于29日天亮时强行渡过了长江进入了对岸,占领了敌人炮兵可以据以炮击宜昌的地带。”而按照国军的说法:“日军……其第13师团58联队于6月29日晨以疏散难民为掩护,约千余人强行渡江,并于30日、7月1日由江北怡和码头(现在二马路江边)等地增兵一千七、八百人占领了五龙口、磨基山、赵家店(塘上村)、点军坡、赵家岭(偏岩村)、翠福山(紫阳村)等沿江据点。”
为了夺回磨基山这个重要军事据点,陈诚命令国军第2军和94军补充团向据守在磨基山上的日军展开反击,战斗持续了两天,双方在争夺战中均付出了惨重代价,但磨基山还是牢牢掌控在日军手里,日军已在江南磨基山、孝子岩、五龙一带构成了桥头堡阵地,从而保证了其在宜昌城区活动的安全。到了1940年7月上旬,国军第8军103师急行军赶来支援,占领江南绵亘数公里的主要高地进行固守,建成较为坚固的防御阵地,将日军压迫于纵深不及5公里的沿江岸边,中日两军一时就在宜昌城江南一线长期对峙。
令人膛目结舌的是,宜昌都被日军占领,国军被赶鸭子似的赶到了远离城区的大山深处,江南磨基山、赵家岭、巴王店、点军坡、紫阳一带也被敌人所占领,但第六战区对宜昌日军番号尚未查明,战区长官部命令位于前线的国军103师尽快查明上报。于是在1940年8月下旬,国军夜袭磨基山日军驻地,用麻袋装出一负伤死去的日本士兵,从他裤腰右侧缀有4厘米长的椭圆形铜牌上的“十三师团北村腾部队”字样和背面的编号上,知道了守敌的番号。由此可见那些抗战神剧的荒唐,也说明了所谓的间谍情报员神出鬼没纯属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