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印象宜昌 > 宜昌地标磨基山(6)

宜昌地标磨基山(6)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宜昌地标磨基山(6)

    笔者在这座被磨基山隔江相对的宜昌中心城区生活了n多年,自然熟悉老城区里的几乎每一条大街小巷,也经历了几乎所有与这座城市有关的大城小事;说得一口的标准宜昌话,玩过几乎所有宜昌周边的风景名胜,也在这座城市里度过了金色的童年、阳光的少年、充满激情的青年、上下求索的中年和夕阳红的老年,自然对这座西陵峡口的明珠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对磨基山的过去与现在、欢乐与悲痛、成就与挫折,也有着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据说几乎每一个宜昌本地人都曾经不止一次的去爬过磨基山,所以对磨基山就各有各的印象和收获。不管是喜欢还是漠视、诗情画意还是吐槽、锻炼身体还是休闲娱乐,都必然对这座宜昌地标有一个基本的轮廓。要知道,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城区,推开窗户,也许江南的磨基山就映入眼帘,新的一天就从这座大山开始;而到了万家灯火的时候,或者从某个饭局醉醺醺的出来,或者开着车赶回家里去,或者在街边摆一地摊挣钱,磨基山上的那盏灯就会在眼前闪烁,于是,那座大山就会给人以家的宁静和温馨。

    不记得自己曾经多少次登过磨基山了,不过在没有花费6,1亿元修建的那座1998年开始建设、全长3246米,主桥长936米,桥面宽23米,三塔倒y型单索面混凝土加劲梁斜拉桥,使得天堑变通途的夷陵长江大桥在2001年建成前,要想从江北城区到江南点军,最便利的就是在大南门码头乘坐半小时一班的长江轮渡到十里红(现在称樱桃园),然后爬上一座小山,沿着山脊上上下下,就可以登上磨基山的主峰。

    英国植物学家谢默斯·奥勃良在其著作《沿着奥古斯丁·亨利及其中国植物采集人的足迹》中写道:“1882-1889年期间,大清宜昌海关任帮办兼助理医官的奥古斯丁·亨利,就曾在闲暇时间渡船过江,到磨基山上去游玩,并从这里获得了许多新种植物,带回英国。亨利乘坐渡船到磨基山很方便。过江后,沿着陡峭的山间一条小路就可以到达磨基山顶的庙宇。在上磨基山之前,亨利要从磨基山附近的一个寺院谷地穿过……”据说,那座庙宇叫白雀寺,又名香山寺。不过,我们经过十里红去爬磨基山的时候,白雀寺早就不存在了,不过英国人利用宜昌教案赔款修建的天主教堂还在。

    在上世纪70年代的某个春节的大年初一,当时笔者所住的人委宿舍大院(现在的四新路附近)的一群小伙伴(大概有十好几个),都是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给长辈拜过年、拿了压岁钱、吃饱喝足了闲着无事总得找点事来做,不知是谁的提议,就决定去爬磨基山;到了十里红下船,也不知是谁的心血来潮,一群年轻人没有沿着平常登山的路线走,而是顺着长江边向下游走去,也就是沿着磨基山脚走。

    首先会走过一片不大的沙滩,还会有一些当地农户的菜园;到了田间小路变成羊肠小道的时候,就会穿过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林。那条路很少有人走,时而向下,就会走到江边横七竖八的乱石丛中,即便穿着解放鞋脚也被挺得很不舒服;时而向上,就有些陡峭、有些崎岖,有些地方还得手脚并用。爬到一缓和处,气喘吁吁地往下望去,虽然谈不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可水流湍急,还有回流和漩涡,一旦失足还是后果不堪设想的。

    不过总体来说,山崖上的绝大部分道路还是不错的。随着小路升到磨基山的山腰,小路变得不那么狭窄,坡度也变得不那么陡峭,靠山的一边就是几乎直上直下的峭壁,被一些不知名的藤蔓所覆盖,而靠江的一边虽然是悬崖,可脚下都是坚硬的岩石,根本没有崩塌的危险,还长着不少的树木,倒也并不令人害怕。我们发现了一个山洞,洞里不深,也不太大,不过很规整,一看就不是天然生成而是人工开凿的。一群小伙伴在那里站着抽烟,猜着这个山洞的来历。有的说是采药休息的,有的说是农民避雨的,还有人说是战备用的。烟抽完了,讨论也就结束了,大家掏出小家伙方便了一下继续赶路。

    后来,笔者知道了这里曾经是日本人据山而凿的地堡。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