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蜀臣 > 第180章、河湟

第180章、河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右扶风阳城野外遭遇战,以魏战败而告终。

    受限于孤军深入,汉军仅掩杀十余里,便收兵归来。

    但战获颇丰。

    临阵斩甲首千余,诛其他士卒两千有余,俘虏近三千。战后打扫战场,收获玄甲近千五百领;刀矛箭弩及武钢车等军械无数。

    唯独没有缴获的的,便是粮秣。

    逆魏雍州刺史徐邈所领的郡兵,并没有参战。

    在魏军前军费曜部、中军夏侯霸部阵型崩溃时,徐邈便让郡兵先行护送粮秣离去,让汉军追之不及。

    如此做法,让魏延只得归师安定郡。

    其一,乃是受战获所累。

    近三千人的俘虏,每日都要消耗不少粮秣以及耗费士卒看守;而缴获的许多辎重,极大影响了行军速度。

    如此情况下,再度进军关陇道并不适合。

    毕竟,至今为止,汉军都没有屠戮俘虏的习惯。

    另一,则是魏军虽然战败,但并不是被全歼。

    此处乃逆魏的疆域,且逆魏军制对士卒的束缚十分严苛,费曜及夏侯霸等人战后并不难收拢溃兵。哪怕走散及伤残退役了些,可用之兵仍旧不下于一万五千人。

    且战败的颓萎的士气,不会持续太久。

    此地的战事,费曜不可能不遣人告知,镇守在陈仓城的魏大司马曹真。

    而曹真得知后,也必然会别遣兵马前来助战。

    得了援军,战败的士卒士气必然回升。

    如此情况之下,汉军若是不尽快归师萧关,恐怕会迎来前功尽弃,演变为“先胜后败”的结局。

    只不过,魏延从来都不是安分的主。

    他领军押解俘虏及护辎重归萧关后,便倚仗着大胜的锐气,以万余人将安定郡的朝那城围困住了。且留吴班守护萧关,让吴懿部领军在萧关与朝那县中间落下营寨;让骑督赵广巡视周边。

    以相互依托的方式,让魏军再度面临抉择。

    若是不来战,他将困到朝那城内的守军绝望投降!

    因为如今朝那守将,乃是从高丰县分兵而来的胡遵。

    虽然他乃安定郡豪族世家出身,备受郡内士庶所服,但麾下所督领的兵马来自很杂。一部分来自荆豫二州、一部分乃郡内的郡兵,还有不少是鲜卑乞伏部。

    若是无有战事,胡遵尚且能压制得住。

    若是被围困数月,他们必然在外忧的压力下,爆发冲突。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与魏国共存亡的。也不是所有人,都情愿化解“中原、边陲、胡虏”三者之间的成见,和睦共处的。

    若是魏军来战,那魏延就是围点打援。

    再战一场,再胜一场,便可以让逆魏守备安定郡的信心彻底击溃。

    自然,还有一种可能。

    逆魏大司马曹真别遣援军来,以“围魏救赵”的方式,逼近萧关断粮道。

    若是如此,魏延便会舍去围困朝那城,归来与吴懿部合兵,与逆魏兵马对峙。

    因为丞相让他兵出萧关的最初战略目的,达到了:牵制逆魏关中主力,断绝关中驰援凉州的可能。

    事实上,也正如他所料。

    久经沙场的曹真,战略眼光并不差。

    他是绝对不会允许,安定郡落入汉军手中的。

    是故,他从北地郡召回来了,因为萧关之失而被贬为校尉的将军魏平,领着万余马前来安定郡与费曜一同守备。

    不可避免的,本部兵马再度调离后,曹真也无法再维持陈仓城互为犄角的布局。

    亦让丞相诸葛亮顺利兵出大散关,前来渭水南岸落营。

    与在郿县的卫将军赵云部东西呼应,频频遣小队兵马试探而攻,且偶尔会深入敌境骚扰粮道或看有无机会虏民而归。

    不过,魏军已然坚壁清野,收获几乎寥寥。

    总得来说,关中战场,汉魏双方陷入了敌我势均力敌的时刻。

    谁都不敢擅动,避免显出破绽被彼所趁。

    于魏国而言,费曜的战败,并没有伤及关中的元气。

    且如今正值寒冬季节,扼城池而守,对民生及士卒都没有损失。只要坚守到了开春,汉军必然会因为粮秣补给而罢兵归去。

    战与不战,影响不大。

    唯独被改变了的,乃是凉州那边的战事,曹真只能静候消息了。

    而于大汉而言,魏延胜了一战且缴获极多,已然可称此番出兵有所得。如今再度陷入对峙,也不无不可。

    反正,兵出之前,定下的战略调度中,他们本来就不会参与凉州的战事。

    是故汉魏双方皆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投来了凉州的金城、西平二郡。

    其中,西平郡乃是献帝建安年间,从金城郡分析而出。世人对它通俗的称呼,乃是“河湟谷地”。

    不过,整个河湟谷地,并非是一片大型冲积平原。

    而是由湟水水系诸河谷,及积石峡以西的一段长约200公里的黄河河谷所组成的;可分别将之称之为“湟水河谷”与“河水谷地”。

    湟水河谷占了西平郡疆域的十之七八。

    南北两侧由拉脊山脉与达坂山脉夹在中间,从西海东北角发源而来的湟水,从中间浩浩荡荡东去,于四望峡处注入大河。若是看形状,湟水河谷十分类似于一片树叶。两侧山脉蜿蜒而下的支流与湟水都是脉络,一同将这片树叶灌溉成为沃土。

    且气候温润,可满足农耕的需求。

    这也是为何繁衍于此地的羌人部落,皆半农耕半游牧的缘由。

    生活在这里的羌人,往往占据一段河谷抑或者湟水支流的肥沃山沟耕牧,建立种号部落,各自称雄。

    此乃优势,亦是弊端。

    优势,乃是指羌人部落不用像河套平原的鲜卑、匈奴等游牧民族那样,过着典型的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每岁通过耕种储存的粮秣,增强了他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弊端,则是每条河谷的羌人部落,都是自成体系,彼此各自为政。不管是通过战争兼并抑或者血脉融合成为一体,还是共盟抵御外敌,皆堪称几无可能。

    此生存状态,也是造就湟水河谷内叛乱频发的缘由之一。

    中原王朝统治此地时,通常会采取“拉拢一部分、打压一部分”的手段,区别对待,避免他们联合,以便于维护官府的权威。却常常因为执行之时,把控不好权衡的度,从而引发一些被打压的种羌忍无可忍,拉拢族人举起叛旗。

    从而,也导致许多旁观的种羌,出于投机获利的心理,半推半就的加入叛乱。

    且许多本地汉人豪右,不会放弃这种播种自家野心的机会。

    西羌叛乱难以根绝,并非偶然,亦非必然。

    自从汉军夺取了陇右之地、对凉州虎视眈眈后,魏国为了集中兵力与精力对抗汉军,有一些明智之士,也开始思考安抚羌人部落的办法。

    魏雒阳庙堂的衮衮诸公,乃是采取了减少了河西四郡的关隘的通行费用,让出丝路利益让他们不与大汉合流。

    魏征蜀护军郭淮,转来金城郡任职后,便通过恩威臧否来立信。

    对不臣者,驱兵讨之;率众臣服者,则是问老恤幼、宣晓仁义,让众羌皆服。

    而生长于凉州的庞淯与杨丰却大为不同。

    他们在整个凉州的羌胡各部中,皆威信甚著,缘由乃是心中所秉承的信念乃是“义”。

    春秋战国时的“义”。

    人恩我,我杀身以报。

    人虽无恩于我,义之所在,我亦往之。

    对待羌人部落也是如此。

    他们二人前来任职后,先是逐一拜访了各个种羌部落的首领,问明各人所期所求,随后才前来寻督金城、西平二郡兵事的郭淮。

    给了两个选择。

    其一,若是魏国愿意提供粮秣辎重,他们可招募三至五万羌人为魏国而战。

    但是这种征兵法,忠诚是没办法保证的。

    战事若胜了,这些羌人绝对会再第一时间抢占战利品,甚至不吝于对袍泽拔刀相向。

    若是战事显出颓势,就要提防他们临阵逃脱,抑或者是临阵倒戈的准备。

    就如凉州每每羌乱一样,每个部落都见利忘义、树倒猢狲散。

    另一,杨丰可募得三千至五千羌人为“湟中义从”,为魏国死不旋踵。

    前提是这些义从的家眷,魏国必须安置至肥沃的河谷中栖息、不可再征调赋税。

    且庞淯胆敢以身家性命担保,只要魏国能将汉军抵御在湟水河谷之外,不让汉军威胁到那些羌人部落牧场及田亩的前提下,那些羌人部落绝对不会叛乱。

    这两种选择,郭淮更倾向于后者。

    兵贵精不贵多。

    比起军心不定的乌合之众,三五千义从羌更令人安心。

    且他兼领着护羌校尉,若能招募义从羌,正好可充实护羌营。

    只不过,免去赋税的做法,涉及到了魏国的军制,不是他可以作主的。

    万幸,魏大司马曹真十分器重于他。

    当他上禀之时,曹真的回复仅寥寥数字,曰:“伯济但且放手施为。日后,如此事务知会于我即可,朝中我自会周旋。”

    如此信重,让郭淮感恩戴德。

    亦无有了汉魏争锋时,湟水河谷羌人部落可能会动乱的后顾之忧。

    领兵马三万有余,前来大河畔的积石峡,对阵李严所领的大军。

    乃别遣将军郝昭领本部五千余人,在大河畔立下营寨,遏制汉军往大河下流寻道进入湟水河谷的道路。令将军杨丰督领湟中义从羌在拉脊山东麓豁口,与郝昭互为犄角之势。自身则是领着本部,以及将军尹奉所统领的凉州豪右私兵部曲,步步往积石峡紧逼而前。

    让李严寸步难进。

    沟壑纵横的地形,并不利于大军铺展作战。

    双方每次投入战场的兵力,不过两三千。

    堪称一时良将的郭淮,调度十分得当。每每双方鏖战之时,皆亲自引军镇守在后,时不时就让魏军精锐出来,接应与战的士卒归去。

    让麾下每部兵马作战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时辰。

    与其说是鏖战,尚且不如说是他在磨练魏军各部的临阵经验。

    对此,李严半点办法都没有。

    他若是鸣鼓催士卒鼓噪相前,趁机夺营寨,郭淮就会让早就堆土台架起的弩车及霹雳车,往汉军阵内砸!用弩箭与石头将汉军分割成两端,顺势吃掉汉军前部。

    但李严若是不催战,却也无法进入湟水河谷,攻下西平郡。

    战事如此僵持了大半个月后,他也终于允了姜维的献策,以及廖化的请命。

    姜维所谋,乃是别道而攻。

    依旧是剑走偏锋。

    他打算领着本部,从河首土门关绕行去化外烧当种羌所栖息的西海,从木乘谷或写谷进攻西平郡。

    理由是他的本部,以羌人为主,惯于行走此地的道路。

    且与大汉有过交集的、臣服魏国的另一位烧当羌王注诣,栖息地在日月山背后的临羌县,届时或可里应外合。

    哪怕注诣不敢冒风险,他绕道而攻,也是分散了此地逆魏的守军。

    这个献策,一开始李严并不同意。

    路途太远了,粮秣补给很艰难;且姜维行军至木乘谷了,也会人马皆劳顿困乏,让逆魏以逸待劳。

    而廖化的请命,则是另辟蹊径。

    他打算领着本部,沿着大河往西行,将整个河水谷地打下来。

    然后就地屯田,源源不断的给汉军进攻西平郡提供粮秣。

    此办法甫一听闻,会让人心生腻歪。毕竟廖化的潜在意思,隐隐有不看好汉军在短时日内,便可攻下西平郡。

    但却是可行。

    湟水河谷与河水谷地是被拉脊山隔开的,逆魏很难支援。

    哪怕逆魏支援了,也是与汉军狭路相逢勇者胜,绝对比在此地进退不得更好。

    且廖化为人才学与将略,都令人倍加信赖。

    他乃荆州沔南的豪门出身,早期任职关侯的主簿;后吕蒙袭荆州,汉军大败,他也被迫归入孙吴。但他却诈死骗过孙吴,背着老母昼夜奔赴入蜀。

    堪称智勇双全、忠肝义胆。

    且他入蜀地后的任职,常督领一地军政、为朝廷御国门。

    让他领军独去,哪怕战事不胜,也不会大败而归。

    李严先前不允,是打算等马岱与烧当羌王芒中袭河西的消息传来,让逆魏尹奉所领的豪右私兵仓皇退去,好集中兵力一举冲破郭淮的扼道。

    但临阵与郭淮对战大半个月后,他还是放弃了这种妄想。

    哪怕那些河西豪右的私兵部曲退去了,以郭淮的将略,以及尚未加入战事的郝昭及杨丰部的兵力,汉军也是很难冲破阻拦的。

    既然如此,还不让让姜维去试试,分散逆魏的兵力。

    亦让廖化去别攻。

    反正河水谷地早晚也打下来的。

    不管逆魏会不会遣兵去支援,廖化此去终究是有所获。

    恰好,姜维与廖化才领军出发的一日后,镇守在大夏县的高翔部,便让人传来了军报。

    高翔部进发四望峡了。

    因为在陇右的郑璞进军金城郡时,遣人来请他一同策应。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