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第一百七十八回习冥想深处是清凉欲行远觉悟方修定
上回书说到一苦禅师一行人来到了唯一禅茶厅与林南一论道,论道往往是给彼此另外一个思路,至于在论道过程当中有没有造成觉悟。查阅历年留下来的禅宗公案,应该是有的,一苦禅师离开之后,林南一陷入了沉思。他一个人呆在房间里,盘腿坐好,从脊椎到脑袋保持一条直线,仿佛对外界关上了大门,内心进入了一种寂静的状态,这种寂静不是一片死寂,而是一种鲜活的流动的寂静。就像是清澈的流水,又像是秋天的清风。那个时候在他的骨髓里经常释放出丝丝凉意。
当林南一闭关之后,围绕着他的很多讨论却没有停歇。在他进入冥想的状态时,林南一的头脑里出现了一个问题。曾经他认为王阳明是一个非常好动的人,比如小时候在学堂里,他并不安心读书,而是喜欢博弈,喜欢操练兵法。但随着一件事情的发生,让人们看到了他强大的定力。他曾经面对一颗竹子坐了整整七天。也曾经一度归隐,经常住在山洞里练习冥想。那个时候就像是一瓶原本浑浊的水,因为长时间的放置在那里,里边的杂质沉到了水底,而杯子里水体透明。冥想就是有这样一个好处,可以做到明。不过林南一也曾经说过,要想致良知,需从易着手。由易入境、由静入定、由定入明、由明入圣。前后两种说法,是否自相矛盾呢?林南一曾说以静修明,以动修定,前些日子林南一想在一件事情上磨练自己,最终这个事情变得极为曲折。
阳明之后王学是如何传承与发展的,他的弟子各自有什么样的表现。首先,阳明离世之后。他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家中没有主母,按道理来说,人家生下了长子,当然应该升为主母,因为原配已经过世了。然而这件事情没有发生,因为阳明过世之后。没多久朝廷就对阳明冠以各种罪名且篪夺了他的封号,阳明的长子因为母族寒微,又因为阳明本人遭遇的麻烦。使得他们这一对母子在家中的地位一落千丈,成为被族人排挤的对象。为了争夺家产,甚至闹到了官府。如此丢人现眼,阳明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当时这一对母子的处境非常危急,此时王学门人出面救急。首先他们安排了阳明长子与黄绾女儿的婚事,紧接着由黄绾把他带到南京抚养。此后争夺着家产的官司王学门人也解入了,最终,为他争得了其中一份。
在王学门人当中有几个人比较重要,邹守益是江右王门的代表,为传播王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江右王门当中还有一个人叫聂豹,他还有一个学生叫徐阶。这一对师徒在实践方面走得很远,但徐阶为自己安排的继任者把心学退入了险境。王畿和钱德洪是浙中王门的代表人物,前者的立论非常的高远,但是他的高远到达了虚无的地步。阳明说,他的见解是用来接引利根之人的。可随后又说连颜回、程颢这样的人都不是利根之人,王畿又算是立根之人吗?如果连他都不算,后面还有谁敢以立根之人自居。他到八十多岁的时候还致力于讲学,在王门当中有很大的影响。还有一位就是王艮,他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特点的梦。梦见天要掉下来了,生活在地上的人四散而逃。这个时候他挺身而出,用左手把天举起来,用右手把乱了次序的日月星辰安置好。这个时候地上的人跳舞且冲他拜谢。
王艮原本出身寒微,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富翁。有钱之后仍旧致力于讲学问道,后来拜到阳明门下。王门弟子大多都有爵位,只有这位王艮以白丁之身杂处其间,有意思的是他在社会上所造成的影响是最大的。这个人莫说是在明朝,就算是现在也是非常有个性的人。在今天你不能想象一个人乘坐着车走在街上,头戴纸糊的帽子,身上穿着五彩婴儿装。王学门人虽然出了叛逆,但多数有情有义。不过这里边有一个问题,阳明在学问上有未尽之意,所以他的文人后来在这些问题上出现了不同的见解,有的人选择与朱学合流,就是用朱学来弥补王学留下来的空隙,在这一方面的代表人物是邹守益。还有就是用佛老来弥补阳明留下来的空缺,这一思路的代表人物是王畿,而王更是使用自己的想法来弥补了阳明留下来的空缺,比如百姓日用即为道。
王艮的学问,王艮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有过很多惊世骇俗的举动。但在归入王门之后,他在这方面颇有收敛。可他的弟子在惊世骇俗这一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提出了在今天的人们看来都非常先进的想法。可这样的想法与当时的社会是不契合的,所以在士大夫阶层,虽然大家肯定王艮和他的学问,但也仅此而已。林南一在冥想的时候思考了很多没有用的问题,他的人生当中许多时候把大量的精力都浪费掉了。人多半都是想走仕途的,林南一极有可能在有生之年都没有办法走仕途了。他的人生陷入了巨大的绝望当中,其实他本身对这个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之所以会落到这一步,是因为他没有别的出路了。当然这里说的是在现实世界,而不是在他现在所处的另外一个世界。
在这个世界他可以讲学,开茶厅、修书院。可以结交那些有学问的人,而在现实世界他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就像蝼蚁被困在洞穴里,他无论想做什么,到最后都证明只是空想。夜晚繁星点点,他坐在星空之下。拿出了他的白痴乐器,沙哑的卡祖笛的声音从窗户飞了出去。那一闪一闪的星星仿佛也在嘲笑他,他是如此的落魄和无助。当一个人陷入困境的时候,应该研究易,孔子不是说过吗?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过矣!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