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汉大也 > 36章 宣室问对(十二)

36章 宣室问对(十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另外,从几件事能窥得丞相权重之一二。

    文帝时,宠幸邓通,赏赐的铜钱累积上亿钱,另外还将蜀中铜山赐予他,让他随意铸造铜钱。文帝更常在闲暇的时候去邓通家饮酒,受宠无与伦比。

    另提一下,邓通最初是因为划船划得好,以特技授官,被文帝拜为黄头郎,即郎官的一种。

    这也是当初在吕氏时,诸人得知杨玉会神算特技后,如此忌惮的原因。

    申屠嘉上朝时,邓通常伴随在文帝旁边,有怠慢失礼行为。

    申屠嘉看不过去,劝谏道:“陛下如果宠幸臣子就赐给他富贵,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严肃!”

    文帝说:“君不要说了,我私下告诫他。”

    申屠嘉罢朝后,坐在丞相府,写下檄文召邓通来府,不来的话,立即处斩邓通。

    邓通恐惧,入宫告诉文帝。

    文帝说:“你先去,我马上派人召你出来。”

    邓通到了丞相府,免冠,徒跣,即脱帽赤脚,叩头向申屠嘉谢罪。

    申屠嘉照常坐定自如,没有行待客之礼,斥责道:“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嬉戏殿上,大不敬,当斩。丞相史去执行斩刑!”

    邓通吓坏了,叩头,叩的流出鲜血,仍然没有停止。

    最后还是文帝觉得丞相申屠嘉差不多已经惩罚过了邓通,气消了。便派使臣手持符节召回邓通,向丞相致谢,说:“此吾弄臣,君放了他吧。”

    邓通逃得一命,到了殿上,向文帝哭泣,说:“丞相差一点杀了臣。”

    第二件事,发生在景帝元年。

    晁错当时已经是内史,掌治京师,相当于长安一把手,不在九卿之列,但地位与九卿相同。

    关键是,晁错还是景帝的心腹与老师,又掌有实权,一年之内变更政令三十章,风头权势几乎都盖过丞相申屠嘉。

    内史府当时在太上皇帝庙(刘邦父亲,刘太公)范围内。晁错因为出门不方便,就把太上皇的庙墙给打通了,开了个门。

    历史上废太子刘荣也干了同样的事,被景帝逼杀了。

    可谓是大罪。

    申屠嘉打算以此罪奏请刘启杀了晁错,但晁错提前听到消息,先禀报给了刘启。

    于是,当申屠嘉在朝堂上提出要治晁错的罪时,景帝却说:“那不是庙墙,是庙周围扩展用地中间的围墙,不至于有罪。”——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於法。

    算是给糊弄了过去,景帝明显是打算死保晁错,不然身为皇帝何至于颠倒黑白。

    罢朝后,丞相申屠嘉怒对长史说:“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兒所卖,固误。”

    然后便被气得呕血而死。

    ——我应该先斩后奏,但先请奏,泄露了风声,实在是大错。

    看到没,像内史这种两千石级别的官员,按照制度,丞相也是可以不经皇帝同意先斩后奏的,提前汇报有需求但非必要。

    无论是皇帝宠臣,还是两千石,丞相要杀都可以杀,就看想法坚定不坚定了。

    历史上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立下赫赫战功,事后任太尉,五年后升任丞相。

    有一次,窦太后想让景帝趁早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景帝就去跟丞相周亚夫商量。

    周亚夫直接说:“高皇帝有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王信虽为皇后兄,如约,无功不得侯。”

    景帝什么反应呢?

    《史记》说:景帝默然而止。《汉书》说:帝默然而沮(沮丧)。

    从用词看,班固立场更偏向刘汉一些,但两者都不同程度反映了景帝的无奈。

    然后呢,周亚夫也上了小心眼的刘启黑名单,最后果然被搞死了。

    还有汉武帝时,田蚡任丞相,每次上朝奏事,一谈便是大半天,他推荐人作官,竟从白身直上两千石,权移主上。

    刘彻无奈道:“你要任用的人任用完了没有?我也想任用几个人呢!”

    有一回,田蚡竟向刘彻请求拨划考工室的官地供他扩建私宅之用。

    刘彻终于怒了,说:“你何不把我的武库也一齐取走呢?”

    武库那是什么地方,仓储全长安兵器的重地,可见刘彻愤怒到何种程度,被逼到什么份上。

    当然,田蚡这个已经是膨胀的相权了,跟前三个在规则内光明正大的对抗皇权不能比。

    但从以上例子能看出丞相权利可以有多大。

    历史上,皇权压过相权,还是汉武帝帝位稳了之后的事。

    汉武帝是怎么做的呢,一是设内朝,扩充六尚的尚书。

    武帝认命了一大批亲信郎官,这些郎官整天围着皇帝转悠,供武帝差遣。可以给皇帝提供建议,辅助皇帝做出决策。同时优秀的郎官还可以推荐到中央和地方政府担任中高级职位。这样以来,在人力配置上,武帝有了自己的班底。

    其次,改变内宫和外廷之间的政务决策方式。

    以前,丞相府通过御史大夫(皇宫和丞相的联络官)送达内宫的奏折,一般而言,皇帝只能批准或者不批准,没有能力给出具体的执行方略。因为丞相下属有诸曹,属吏众多,大多精力旺盛,体力充沛,皇帝一个人拼不过。

    但武帝将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尚书台(令),秘书参谋多了,就可以应付成百上千的奏折文书,可以办的事情也就多了。

    重大决策首先会在尚书内讨论形成方案,然后交付丞相府执行。这样,皇宫就有了独立制定政策的能力,加强了皇帝推行自己意志的能力。

    从此之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虽然都是政权的负责人,但实际权利已向尚书台转移。丞相有过失,由尚书问状弹劾。

    第二招便是勤换丞相。不听话我就换掉你,直到换到顺我意的。武帝一朝,总共有13位丞相,平均每四年换一个,而且丞相们大多结局不好,除了田千秋作为托孤大臣外,七个免职,五个治罪。

    这时皇权已经盖过了相权,向相权发起反攻,完全侵蚀了丞相的权利——丞相有行政、司法、决策权,但皇帝有任免丞相的终极决策权,相权若无法撼动,便时常换丞相!

    缺点很明显,内耗严重。

    伴君如伴虎,丞相们也是越换越听话,从卫绾窦婴还敢跟武帝辩论几句治国方针,到最后公孙贺田千秋之流只会附和皇帝,大国宰相逐渐沦为了皇帝的点头虫。

    从对国家的危害上来说,皇权膨胀比相权膨胀危害更严重。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