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第二十二章
颜府,已接近半夜,四周寂静无声。
楼亿看着自家的公子在这寒凉的秋夜,独自站在院中,对着天上的明月,望了半个时辰了,公子是不是喝醉了?
“今儿这月亮有什么独特之处吗?”他忍不住开口问。
颜为长叹一声,垂下眼眸,如何能不独特?
今晚望着她在堂上,所有东西在她身边仿佛都成了背景板,周围声音嘈杂,他也全听不见。只有她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像晕染的水墨画一样隽永深刻。
心中原本就开放的花朵,此刻却开得更加繁盛热烈,压都压不住。
那人就好像这天上的月亮,于高高悬挂处,皎皎生辉。
而他就只能像现在这般仰慕着,期盼着,渴望着。
谁能逃得过月亮,谁能逃得过爱情?
谁又能逃得过她?
过了一会儿,楼亿看到公子还是一动不动的,可能真是喝醉了,又出声提醒:“公子,夜已深了,该回去歇着了。”
冷不丁的,颜为却道:“你明日去寻一些芍药株苗来。”
“啊?”楼亿有些难以置信,公子每日已经够忙的了,哪还有心思种花啊。
“芍药株苗,为何?”
颜为不说话,只转头看了他一眼。
楼亿看着那清冷的目光,乖乖闭了嘴。
颜为扫视着院子四周,哪里都很好,就是觉得空荡荡的,缺了点什么,如果他将这里种满芍药会不会好一点?
“还有一事,”颜为转头看向楼亿,“你明日去把荣兴酒楼给盘下来。”
“荣兴酒楼?那不是荣京最大的酒楼吗?公子你要开始在京城做生意啦?可是您现在当官了,若是被朝廷发现,轻则被夺官,重则可是要获罪的。”
“我知道。你买下以后就记在你的名下,这就不算是我的产业。”
“是。”
回到皇宫,昌宁就把宜思请到了自己的都和宫中,两人对坐着,昌宁问道:“今夜的宴会你可有中意的人?”
思宜公主被这么一问便羞红了脸,低着头不肯说话。
昌宁瞧出她是害羞了,于是更温和地道:“不用害羞,这场宴会本也是为你寻个好夫婿而办,你从小也是我看着长大的,如今父皇不在了,顾太妃又久居寺院,长姐为母,我自然是要为你的婚事做主的。”
听完此话,思宜抬起头看了看昌宁,自小,她就知道自己比不上昌宁,因为父皇和敬仁皇后是结发夫妻,感情甚笃,后宫的妃子很少,父皇也不常去其他妃嫔处,所以后宫中只有她不是敬仁皇后生的,其他妃嫔也不曾有孩子。
虽然敬仁皇后和这个姐姐都对自己很好,可是毕竟嫡庶有别,她也不敢太过于僭越。三年前,父皇病逝的时候,自己十三岁,母亲又搬去了寺院,姐姐虽然特许自己可以时时去看望母妃,但是她一个人常住这宫中,总是觉得孤苦无依,身世飘零。
昌宁看着思宜,这个妹妹是哪里都好的,就是性格有些过于拘谨了,她又语重心长地道:“皇姐毕竟年长你七岁,识人要比你强一些,你说出来,我也好好帮你看看,对方是不是个良人啊。”
“多谢皇姐,今日宴会……,伊儿,”宜思顿了顿,目光有些恍惚,“没有特别心仪之人。”
这样啊,昌宁点了点头,这有点难办啊,不过今晚上这么多人,想来没有特别注意到什么人也是有可能的。
“不要紧,我日后再慢慢为你看看。”
“多谢皇姐。”
出了都和宫,身边的宫女望兰便问道:“公主,您今日不是准备了一支舞吗?为何不表演呢?”
宜思淡淡道:“今日你也看到了,罗小姐琴声高绝,和殊舞艺空灵,我再上去表演也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
望兰犹豫道:“公主这般温柔贤淑,舞艺柔美,何必妄自菲薄?”
“还有今日您不是看中了那……”
宜思打断说:“不可胡说。”
今日看皇姐的态度,皇姐喜欢他也说不定。
昌宁仰躺在床上,这一天天的可真累啊,朝堂上那么多事就算了,就连想给人家说个媒也那么难。她努了努嘴,无奈地摇了摇头。
桂花边收拾床塌,边问:“公主为何摇头啊?”
“还不是为宜思的婚事。可供选择的人挺多的,不过关键还是要宜思自己喜欢才行。”
她的公主真的是,难道忘了自己也没有成婚了吗?怎么不操心操心自己的婚事,姑娘家家的倒像是操碎心的老母亲,不过这些她也只敢在心里想想,可不敢说出口。
秋夜宴过去,听说朝中又多结了几对亲家,昌宁也乐得看到这番景象。
是日,正是修沐,昌宁微服私访到近京的丹华县去看农民收秋粮的情况,她坐在马车上,马车虽舒服,但是昌宁却觉得颇费时间了些,暗暗决定回去以后定叫陈敬映教自己骑马。
到了丹华县上,昌宁掀起车帘往外望去,只见沿街商铺,集市繁多,只是店铺没有京城那般高大,也没有那般繁华,街上的百姓也都是很朴实的打扮,人们来往其间,言笑晏晏,其乐融融。
昌宁被这番景致打动了,平日里如京城那般豪华繁盛的景致看多了,看到县城这样简单朴素的风貌也别有风味。
马车出了县城,直接行驶到了县郊的一个乡村家里。
昌宁下了马车,在一个三室的土房前站住,门紧锁着,想来主人应该是不在家的。
桂花左看右看,有些失望地对昌宁说道:“公主,前后都没有看到人。”
昌宁伸手把系在肩上的披风紧了紧,道:“估计是在田里了,我们去看看吧。”
“公主,您屈尊来这如此简陋的地方已是委屈了,怎能还跑到那田地里去呢?”
“怎不能去,朕吃的粮食不也是田地里长出来的嘛?”
桂花深知公主脾气,从来都是不拘小节的,也就不再多话。
昌宁回头对太监韩昭和侍卫张书说道:“你们去找找,看看刘伯他们在哪里?”
韩昭和张书回了“是”便开始寻找。
走了片刻,张书便在一片小麦地里发现了刘伯的身影,便回头对昌宁说道:“主子,找到了。”
这一声,也引起了地里一个小男孩的主意,这个小男孩大概七八岁的样子,头上梳着两个童髻,脸颊圆圆,眼睛大大的甚是可爱。
昌宁赶到的时候,这个小男孩也从地里头跑出来了,一见是昌宁,就扑过来抱住了她的腿,“姐姐,你怎么来啦?”小男孩声音充满稚气,刚跑完步的声音气喘吁吁。
昌宁也笑着蹲下来,摸摸他的头,回头看着桂花说道:“将刚才在集市买的包子拿过来。”
桂花从包裹里拿出纸包着的包子递给了昌宁,昌宁又将包子给了小男孩,小男孩一见到吃的眼前一亮,接过立马吃了起来。
昌宁看着他那急切的模样,轻轻捏了捏他的脸道:“慢点,慢点,小心烫。”
小男孩听话的点了点头,昌宁将两手裹到他的腰间,虚虚抱着他,然后仰着头笑意盈盈地看着小男孩。
桂花看到这一幕有些心酸,公主为人温和,跟小朋友们更是处得好,不管是萧王府家八岁的小世子,还是这个只见过几面的小男孩。
可是公主自己却被太医断定这辈子可能都无法生育了,一辈子都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孩子,公主该是多么难过啊?
也许也正因为这样,公主对孩子们才会更加的怜惜,以弥补自己的遗憾吧。
昌宁自是不知道身旁侍女这些复杂的想法的,她对小男孩问道:“安安,爷爷奶奶呢?”
安安嘴里含着包子,说话有点含糊不清,他转身指着地里劳作的人道,“都在那呢,我喊他们过来吧。”
“哎”昌宁止住安安要喊人的动作,“不用了,姐姐自己去找他们。”
于是昌宁站起身牵起了安安的手,安安的手刚拿过包子,油腻腻的,她又喊桂花拿来帕子细细的刚安安擦干净,然后牵着他往田间走去。
这家农户的主人姓刘,已是六十多岁了,但是身体还是很康健,儿子前年被应征入伍当兵了,此时他的老伴,儿媳都在地里为刚长出的麦子除草。
昌宁登基的第二年,她便想知道民间老百姓的日子是如何过的,就来到这里,结识了刘伯一家,平常春耕、秋收她偶尔会来,这已经是她来的第二年了。
刘伯一家见到昌宁都十分的高兴,他们虽然都不知道昌宁的具体身份,但是看她衣着打扮,言行举止,加上身边随从侍女同行,知道定是大户人家的孩子。而且两年来也帮助了他们家许多,关心他们的粮食播种收成,钱财是否够用,所以虽不清楚她的具体身份,但是刘伯一家对昌宁一直以来都是热情相待。
昌宁望着大片的小麦子,问:“刘叔,今年收成如何?”
刘叔擦了擦脸上的汗,道:“收成不错,听说今年南方遭旱了,颗粒无收。幸好老天保佑,北方没事。”
是啊,昌宁点了点头,她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
昌宁又令桂花、韩昭和张书帮忙除草,刘伯连忙推辞,“怎么能让大人们做这些事呢?老农们自己来就行了。”
昌宁还是拒绝,桂花实在想不到在宫里当差,还有下地除草的一天,无奈的摇了摇头,但是手上也不含糊,立即手起锄头锄起草来。
昌宁在一边看着三人的动作,叹道:“不错啊,你们三个,看不出来,干活还挺麻利的嘛。”
他们三个都想翻白眼了,可是都不敢,只在心里腹诽,“主子啊,这活这么简单,谁不会干啊。”
昌宁当然自己也不闲着,拿起锄头也行动起来,其他三人刚想阻止,见到昌宁锄得很认真的样子,就又闭了嘴,由着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