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意外的拜访!
张氏直愣愣的看着唐重,因为惊讶而长大的嘴巴足足能塞进去两个鸡蛋。
要知道,唐重从前那内向的性格,是无论如何都说不出这样一番话来的。
就算一个劲的数落他,使劲的逼着他,他最多最多也就是往外蹦出来一句:“求您不要再说了。”
可今天的唐重,不但寸步不让,反而还步步紧逼。
什么‘我看你忘了我是谁’,这种攻击性极其强烈的话,在张氏的认知当中,根本就不是唐重能说出来的。
“看什么看?还要我再提醒你么?”
唐重皱着眉,抬手指了指门的方向道:“你要对你儿子做什么我不管,但你现在是在我的房间里。
我是这个家的长子,即便你是我姨娘,多少也要给我些应有的尊重吧?”
像张氏这样的人啊,往往就是欺软怕硬。
这一点唐重再清楚不过了。
经过这些日子有意无意的询问,唐重已经搞清楚了张氏的底细。
她家里的条件算不上好,貌似是在另一座县城的穷乡僻壤里面。
但从小就向往城市的张氏总是一个劲的往县城里面跑,为此没少遭人白眼。
无论是村子里面的乡亲,还是城里人的歧视,都不由分说的打在了张氏的身上。
后来张氏机缘巧合之下结交了贵人,再由其引荐给唐老爷,这才嫁入了豪门。
这种底层人乍富之后一般都有个特征,那就是嚣张跋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唐重能知道张氏怕什么,恰好就是因为,他们两个都是同一类人。
都是经历过困苦的底层生活,然后猛然成为暴发户的人。
只不过唐重的这个身份,这世界上除了他之外没第二个人知道就是了。
言归正传,张氏还真就被唐重看得透透的,她的确是欺软怕硬。
以前的唐重越是忍耐,越是退让,张氏就越得寸进尺。
而如今的唐重态度强硬,反倒叫张氏没了主意。
一时间她竟在心中打鼓,拉着同样搞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的唐玄,灰溜溜的离开了唐重的卧房。
看着张氏离去的背影,唐重冷哼一声。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想到此,唐重不禁打了个寒颤,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这种话光是想着都感觉已经抠紧了脚趾头,真好奇那些人是怎么把它说出口的。
关上房门,唐重慢悠悠回到了书桌前。
抿上一口已经放凉了的茶水,翘起二郎腿继续看书。
而另一边,张氏灰溜溜的离去之后,走出不远,就忽然觉得不对劲。
她猛地停住脚步,身后的唐玄一下没听住,正撞在了她的腿上。
但张氏却好像没有察觉,而是回头盯着唐重卧房的方向。
不对劲!张氏心中暗道,这小子,太不对劲了。
自从那天柳上仙将他救活之后,他就好像变了个人一样。那天的事情且不说是不是误会,放在以前,唐重就是连狗屁股都不会去碰,又怎么会因为他误会是阿秋,就上来拍了自己屁股一下呢?
看来这小兔崽子完全就是故意的!
想到此,张氏不由得是又羞又怒。
本来张氏就因为发生了这种事,自觉无法面对唐老爷,而选择回去娘家逃避。
如今回来,本以为已经不会再在意这件事的自己,看到唐重后却依然感觉记忆犹新。
张氏想到这儿,就觉得自己一定要把场子找回来,否则的话,她这道坎一辈子都过不去。
张氏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仇报仇,不报不爽,是很典型的底层人性格,跟唐重一模一样。
眼珠一转,张氏立刻想到了一个对付唐重的好办法。
她把唐玄安顿好之后,便梳妆打扮,随后叫上两个丫鬟,便出了唐府,不知奔什么地方去了。
虽说礼法要求女子不得在外抛头露面,但那也只是约束大户人家的女子罢了。
要寻常的老百姓都按照这个要求来,那日子还过不过了?
男人参军打仗,守在家里的女人难道就一辈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么?
你官府又不给送饭,难不成要我们都在家饿死?
所以,这条规矩除了那种有家世渊源的,真正的百年历史老门户才回遵守之外,别人基本上就当是耳旁风了。
而大部分人也不会对此议论什么,毕竟这些道理是个正常人他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唐家也是传了三代的家业了,按理来说也算得上是百年的门户。
但架不住人家张氏是平民出身,她自己根本就不在乎,别人又能把她怎样呢?
且不说唐老爷的父母已经过世,没人能约束她,就连唐老爷自己都对此抱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谁又能管得了她?
因此,张氏出门是半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乘上马车,就看那匹马踩着小碎步,拉着车,朝着不知何处前进去了。
………………
却说柳上仙,自打把唐重救活了之后,他就没有一天省心的。
让唐重起死回生这件事打响了他的招牌,让他的顾客一天比一天多,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还有唐重的原因。
柳老道是个爱钻研的人,他认为这是身为一个大夫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什么药能治什么病,为什么能治,柳老道觉得这些东西他必须要搞清楚。
不然的话,光知道什么三七活血、枸杞养肾,却不知因何而起,柳老道总觉得这样仍是停留在最浅显片面的一层。
不过,柳老道琢磨了半辈子也是没琢磨明白。
当然了,这事儿即便放在千百年后,那些拿着高科技仪器设备的家伙们也没琢磨明白就是了。
话说回来,柳老道有这么一股好钻研的劲,而唐重的事情,就恰好激起了他这样的劲头。
他并不觉得是师父所给的丹药起到的作用,他更相信的是,唐重当时只是假死,而并没有真正的死亡。
柳老道为此还特地写了封信,派人送去给师父,详细阐明了情况。
只不过师父那边还没有回信,柳老道只能耐心等待。
这天中午,柳老道见完客,打算休息一下,回后院给妻子做饭,顺便自己也吃个午饭。
没成想,米才下锅,外面就传来了叫门声。
柳老道家里有一个小徒弟,年纪才十二岁。
平时在家里就干点杂活,当个小打杂的,时不时的也跑去开个门,应个声。
柳老道呢,也不亏待他,教他熬药,捣药,让他背药名,背药效,这是只有当成亲传弟子,才会有的待遇。
听到外头的叫门声,柳老道赶紧擦了擦手出门。
他倒不是怕自己的小徒弟应付不来,他是怕人家有什么急病,自己再耽误了功夫。
所以说柳老道在整个昌平县城如此受人尊敬不是没有原因的,老百姓的眼睛都是雪亮的,能让他们由衷的称上一句上仙,那可是相当大的荣耀了。
小徒弟把门打开,朝着外头叫门的人说道:“抱歉啊,我师父现在正在休息,要是看病的话,你们下午再来吧。
不过如果是什么急症的话,我现在就去叫师父。”
“休息了好啊,不休息我们还不来呢。”
外头站着一个中等身材的男子,见门开了,就又朝着外面的马车走了过去。
此时柳老道也走到了门前,师徒二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有些面面相觑,不知道对方到底是要弄什么名堂。
只见那男子走到马车边上,撩起车帘对着里面说了几句话,随后就从车架子下面抽出一个板凳来。
紧接着,两个丫鬟打扮的先从马车里钻了出来。
随后,便是一位头戴宝钗,身着华服的贵妇弯腰钻了出来。
这贵妇的长相还挺美丽,就连一旁走过的路人都忍不住回过头来多看几眼。
不过有那认识的,就赶紧拉着同伴离开,要么就是站的远远的看热闹。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张氏。
张氏在昌平县城里的评价可算不上好,因为张氏咄咄逼人的性格,不论她走到哪儿,都总能惹出些麻烦来。
只不过看在唐大老爷的面子上,老百姓或者什么掌柜、商贩才对她诸多忍让,否则的话,早就合谋把她装麻袋里面扔河里去了。
毕竟唐大老爷也是昌平县有名的商人,更是一位大善人。
逢年过节便在城外开设粥场接济穷人,一般的富人可没这觉悟。
柳老道自然也是认得这位张夫人,唐重的病他看得不是一次两次,偶然有几次碰到过张夫人,对她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
只不过柳老道心头有些纳闷,不知道她跑来做什么。
瞧她身边也没有旁人,儿子也没带来,唐老爷也没跟着,难道是有什么难言之隐,要一个人来才能瞧的病?
柳老道心里头正琢磨着,张氏却落落大方的走到门前,盈盈一礼,随后说道:“见过柳上仙。”
“呵呵,原来是张夫人,不知今日造访,所为何故?”柳老道一边将人迎进来,一边说道。
张氏左看看,右看看,似乎是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太满意,张了张嘴,张氏最后还是微笑着说道:“您的医馆不错,宽敞明亮,装修看上去也很有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