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夏商之际革个命 > 第013章 虞夏轶事

第013章 虞夏轶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夏朝初期,后羿不满夏后太康的统治,用武力赶走了太康,篡夺了夏王室的政权。

    可是王室的夏后氏毕竟底子厚、势力大,反对后羿的人很多,后羿为了摆脱诸多的敌对势力,决定向西迁国,就是《楚辞·天问》里说的“徂穷西征”,把国家从东方的斟寻迁到西方穷石,即少昊之国穷桑,国号“有穷”,今天山东的曲阜附近,所以号称“有穷后羿”——这时候,夏朝的版图就分裂成了东夏和西夏。东夏还由夏后氏管着,西夏这里则是有穷氏的地盘。

    后来寒国的寒浞与后羿的家臣逢蒙联手杀了后羿篡权,控制了西夏的政权。

    这时候夏王还有,太康、中康、相还都管着东夏,可是又穷逼又寒酸,夏后相连国都都没有,跑到斟灌去呆着,依靠斟寻、斟灌两个同姓国庇护混天了日,根本就不像个当王的样子,所谓“有王若无王”。

    寒浞死后,他儿子浇即位,因为他本来封在过国,所以史书里称之为“过浇”。

    过浇力大无比,武艺超群,而且他为军队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他发明了铠甲,所以《世本·作篇》里说:“大浇作甲子”,后来讹误为“大桡”,还把“甲子”说成是六十甲子,经过学者们考证,那是弄错了。

    过浇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想干脆把夏王干掉,自己完美称王,他带领军队杀回了东夏,灭掉了斟灌、斟寻两个姒姓国,杀掉了在斟灌的国王夏后相。

    夏后相的元妃后缗就是有仍国人,她正怀着身孕,从宫殿的狗洞里爬出来,逃回了西夏的娘家有仍氏,在那里生下了少康。

    少康长大之后,有仍氏让他当了牧正,负责放牧牲畜。

    过浇听说了,想斩草除根,打算杀掉少康,派了大臣椒到有仍去索要少康。少康知道自己弄不过他,就逃奔到有虞国。

    有虞国是帝舜之后,姚姓,国君叫虞思,虞思收留了少康,还把两个女儿嫁给他,称为“二姚”,把纶邑封给他当采邑,分给他一成田地和一旅(500人)的军队。

    少康就以这些为基础,收集了夏王室残余势力,联络了一部分还忠于夏王室的方国部族,最后反击,派了个美丽的女间谍叫女艾,到过浇身边打探情况,随时汇报。

    后来在女艾情报的指引下,他们终于动了手。

    少康也知道和过浇对砍根本不是对手,就谋划了一次暗杀活动。

    过浇西巡,到了户地,蹲在那里盘游畋猎,乐不思归。

    少康就趁过浇一次外出打猎时,带着猎狗埋伏在户地的猎场草丛里。

    过浇驾驶着战车追逐猎物,飞奔过来,少康突然放出狗去咬过浇。

    结果拉车的马惊了,过浇从飞奔的马车上倒栽葱摔下来,折断了颈子,当场毙命。所以《离骚》里说: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被服”就是披着、穿着,“强圉”就是坚固的铠甲,虽然全副武装,虽然力大无穷,虽然武艺高强,可也顶不住人为制造的车祸,从车上栽下来摔死了。

    少康等人趁机冲上去一顿乱砍乱杀,把过浇的死党们都杀掉,只是可怜得很,最早的女间谍女艾也在混乱中被杀,所谓“亲以逢殆”,冤枉的要命。

    少康就这么夺回了王位,回复了夏王室的统治权,史称“少康中兴”——从有穷后羿篡夏直到过浇被灭、少康复国,前后持续了四十多年,历史上把夏代的这个时期称为“穷寒时期”,也称为“无王时期”。

    所以说,有仍这个国家,无论是在业绩还是在地里位置上,在夏朝的时候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次夏桀搬家,也就搬到了这里。

    有仍在虞夏时期被封为侯国,称为仍侯,但是他们自己很牛逼,称“王”,现在的有仍国君名皓,对夏后称“仍侯皓”,可他们自己内部称“仍宣王”,古书里也写作“戎宣王”,“仍”、“戎”是音近通假的字。

    仍宣王见是夏后来到自己的国家,很高兴,立刻给划出地盘安置夏人,并把夏桀君臣接近仍邑,执君臣之礼,好生接待。

    商汤听到汇报,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哦,我听我父亲说过,夏王每隔几年都要来巡省的,并不奇怪。”

    汤觉得这时候正好可以见见传说中的昏君夏桀。

    “不不,君上,不是巡省,是迁国,也就是搬家,”仲虺说:“他从东夏邑斟寻,搬家到西部来了,所以带了很多军队和人民。已经颁下旨意,要求各方国出物出人,到有仍国去帮助筑城,他要作新都。”

    “什么?搬家?作新都?”商汤这回惊异了:“怎么?东边斟寻那里的夏邑不要了?”

    “好像……是,臣下听说,现在夏邑那里,由夏桀的弟弟太师仲耕大人搭理呢。”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那么就先放下商汤不说,来说说夏桀。

    恩格斯说:“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

    原始时代只有原始人群,为了生存大家群居在一起。因为生产力低下,群体大了在一个固定区域不好生活,只能分家,分出一部分人来到别的地儿重新寻找生存的机会。

    就在这种分裂之中,一个一个地人群分支出现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些分支各自占据一方,推举了首领,就成为一个“国”。

    那时候“邦”、“国”的概念很含糊,由多个部族组成的几万的人可以叫“邦(国)”,只有一个部族几十个、百十来人的也可以叫“邦(国)”,方、国是国,族、氏也可以看做是国,所以那时候的“国”的概念和现在的概念不大一样。

    虞夏以前的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已经是一个人口繁茂的地区,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大大小小的方国氏族林立,号称有“万国”。国与国之间开始大部分都能和睦相处,或通婚,或交易,没有什么闹乱子的现象。

    随着人口的增多,活动地区的扩大,势力范围开始重叠,不免就要发生冲突,国家机器的萌芽就诞生了——大家组织起来打群架,维护国家利益。

    所以当时“国”有大有小,大的高城大邑,下面还管着无数村庄;小的,其实也就是个自然村庄。

    到了炎黄时期,因为权力、利益,发生了大规模的征服和兼并战争,旷日持久,打来打去,大鱼吃小鱼,最后剩下三大家:炎帝、黄帝、蚩尤。

    最强势的是蚩尤,他先打败了炎帝,又去伐黄帝。

    炎帝、黄帝联手干掉了蚩尤,黄帝又反手干掉了炎帝,黄帝一家独大,吞并了一些国家,征服了所有的方国,组成了黄帝联盟,当然其中也包括一部分炎帝族人,一般大家比较接受“炎黄联盟”的说法,黄帝族就成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万国的“共主”。

    黄帝在涿鹿城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万国大朝会,据说来参会的国家真有一万多个,《汉书·郊祀志上》里载申公说:“黄帝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君七千”,这七千多个“神灵之封君”,就是万国中比较大的方国的首领,《尚书·尧典》里称为“群后”、“群牧”。

    黄帝的后人就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虞朝,传了四代五帝,所以也被称为“五帝时代”。

    他们的势力范围是北拒黄河、济水、北海(渤海),南到南海,就是今天江苏北部东边的海州湾,东到东海,西到流沙,也就是泗水,基本上就是今天山东省的全境,还包括河北南部、河南东部、安徽、江苏北部这么个区域,基本上就是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黄淮地区。

    黄帝的后人一直是联盟的盟主,也就是“王”,此时人们步入了方国部落联盟时代,有了城市、青铜器、车马、军队、简略的国家制度,只是没有文字,但是有刻木、结绳和图画记事,可以发挥记录的功能,已经差不多进入了文明时代。

    之后大禹的儿子启又在虞朝的基础上建立了夏朝,自称“夏后氏”,体制上有了些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家天下”,对于夏后氏王室来说,天下的一切都是我的、我的、我的。

    规定是这样,可实际施行起来比较难,联盟中拳头硬的方国仍旧蠢蠢欲动,随时想干掉老大自己当王。

    那么,大家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夏朝初期会那么乱、各族之间撕得那么热闹:一会儿伯益逐禹,一会儿夏启杀伯益,一会儿后羿篡夏,一会儿寒浞篡穷,一会儿过浇灭夏后相,一会儿少康又灭过浇。

    其实,方国部落联盟的情况,类似后世的黑涩会,为了生存和利益,一大堆兄弟聚集在一起歃血为盟,形成一个集体,然后,集体里最凶猛、最有能力的一个当老大,领着小弟们一起干,抢房抢车抢地盘,抢钱抢粮抢女人,然后大家回来分享胜利成果,当然老大总是要多分一点的,小弟们也要在特定的时候向老大献上“孝敬”。

    老大的地位,主要靠强大的武力来维持维护,靠拳头的硬度来说话。这样就会出现一个严重的问题:一旦小弟中某个人自认为比老大拳头硬了,就会想办法把老大打倒在地自己当老大;或者老大年老体衰抡不动拳头了,也会有自认为拳头够硬的小弟主动跳出来取而代之。

    所以,老大的地位是很不稳定而且随时充满了危险性的,有人说黑老大们猜忌、多疑、狡诈、凶残,可站在老大的角度上想想,不这样也不行啊,随时都有被干掉的危险呢!不仅会被对手干掉,还随时有可能被自己的小弟干掉。

    虞夏时期的方国部落联盟就是这种情况,盟主就是王,下属就有无数的方国、部落、氏族当属臣,属臣要向王称臣纳贡,俯首听命。

    这些属国不称“国”,称什么呢?比较原始,称“人”,当时的“某人”并不是说某国的人,而就是指某国,比如夏人、商人之类,诸多方国称为“诸人”,这种称呼直到春秋时期还用。

    到了商代称他们为“人方”或“尸方”(人、尸古音相同),到了周代,因为他们所处的位置是在周人之东,所以称为“东尸”,在淮水流域的称为“淮尸”,在传世典籍里,就写作“东夷”、“淮夷”——他们其实本来都是虞夏本土的属国,也就是“东人”、“淮人”。

    一旦盟主力量薄弱了,或者某小国的力量强大起来了,就比较危险,地位常常不保。

    所以,后羿认为自己比太康强大,就赶走了太康;寒浞认为自己比后羿强大,就干掉了后羿;过浇认为自己比夏后相强大,就杀了夏后相;少康认为自己能力足够,就干掉了过浇。

    ——就是这么杀来杀去、夺来夺去,可见武力在当时是多么滴重要,没有强大的武装就没有了任何发言权,更别说当王了。

    正因为此,在虞夏商周时期,吃香的首先是武士,当然,那时候没有文臣武将之分,大家都能文能武,只是那些武功厉害的人,往往最受尊重。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世间没有一种无娄罗的权力,也没有一种无臣仆的尊荣”,王要争夺的还是对诸国的统辖权。

    每当发生了这种篡权的事情,小弟们就分成三拨儿:一拨忠于原来的老大,一拨跟着跳反团闹腾,一拨是中间派,他们是墙头草,跟着谁混都是混,谁当老大无所谓。

    从少康中兴之后,大概采取了许多措施,而且比较得当,夏王室的统治权稳定下来,塞·约翰逊就说:“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少遇到抵抗”,就是这么个理儿。

    夏朝一直到桀的时候,夏王室掌权了四百多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