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结语
第1卷结束了。啰里啰嗦写了一些东西,无论有人看还是没人看,不论文笔有多差,我自认我已经完成了那个世界的构建。
很多年以前在起点曾经写过一本书,到10万字左右,没有签约自己就太监了。那个时候起点签约,首要条件就是要满足10万字。到现在我仍然觉得,对于新手来说10万字,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写。
我脑海中有许多故事想对人讲,从小的时候我就是村子里的娃娃头,整天领着一些小萝卜头给他们讲自己编造的故事。讲故事本来应该就是我的天赋之一,而现在人到中年一无是处,前路迷茫。我可能终究是错付了。
先不讲文笔和技巧,我现在只能努力的将一个故事讲完整,这世界太多讲故事的高手,我现在只能尽量不食人牙慧,努力的做好自己。
李小豆爷爷的故事,原本只想作为几个章节来写,不过现在改了主意,我打算直接将其作为第2卷。因为是爷爷的日记和一些资料,所以我将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完成第二卷。
凡是写书说我只是随便写写的,不打算红的,都是虚伪。但无论我的知识储备量、文笔技巧、感情描写、我自认不如绝大多数人。只好自己对自己说,加油吧,老汉子。看过那么多书,也许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会爆发出你应有的光彩。
加油!加油!努力奋斗!!!
(下面的不用看,正文章节要满1000字才发布……)
---------------------------------------------------------------------------------------------------------------------------
量子力学从诞生那一天开始,就不停地孕育着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完全无法融合的观念,它用所谓的“测不准原理”“薛定谔猫”来向世人表达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一边搞乱了无数大众的脑子,一边也娱乐了少数怪人。
没错,这些怪人是可敬、可爱、可怕的物理学家。对于他们来说,对物质世界的观测一旦以量子的方式进行,就有机会去颠覆原先的一切常识。嗯,这种事儿是多么值得一干啊!
1801年,英国人托马斯·杨(此人原是个医生,以对眼睛视觉的研究见长)用双缝实验证实了他作为物理学家也毫不含糊的一面:让强烈的单色光照射到开有一个小孔的不透明遮光板上,后面放置有另一块开有两个小孔的相同遮光板,当这束光接连通过两道屏障以后,会在抵达的屏幕上形成一系列明暗干涉条纹。这一结果不仅看起来赏心悦目,而且意义十分重大,它对于当时还被许多人所信奉不疑的光粒子说乃是当头一击。自此,克里斯蒂安·惠更斯早年提出的光波动说终于得到证实,逐渐深入人心。该实验被命名为“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两百年来,它已成为各国中学物理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章节。
托马斯·杨当年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除自己有朝一日要被无数中学教师挂在嘴边之外,还有就是得到了一位后辈同行的极力推崇——在二十世纪著名的“物理顽童”理查德·费因曼看来,双缝干涉其实包含了量子论的终极秘密:人们已经发现,即便是一个光子,也能在穿过两块板之后得到干涉图样,似乎是自己和自己发生了干涉;更神奇的是,这个系统虽然既显示出了光作为粒子的性质,又显示出了光作为波的性质,但执着于一探究竟的我们,终究无法做到一件事——在同一时间既得到光作为波的干涉图样,又弄明白作为粒子的光到底是从哪个小孔出来的。他不禁为此感慨道:“仔细地思考双缝实验的意义,我们就能够一点一滴地了解整个量子力学。”
正如费因曼所言,多年来,双缝实验以及它的各种变异版本在诸多理论物理家的把玩下,真正成了检验各种思想实验的大剧场,而且目标直指他们最为迷惑、最为醉心不已的一项高端任务——深入到量子的搞怪国度里进行观测。
一个不能确定的世界该怎么搞定?且看科学家的奇思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