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炉火纯青
第六十二章 炉火纯青
周梦臣这边正说的话,忽然有人说道:“青了。”
很多铁匠都纷纷上前去看。好像激动非常。
周梦臣也上去看了,不明白这些这些铁匠为什么这样激动。问了才知道。
有一个成语,叫做炉火纯青。代表技艺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但是炉火纯青这一句话的原意其实是对火焰颜色的描写了。
火焰在不同温度下,会呈现不同的颜色。红色橙色3000度,黄色白色4000度,青色蓝色5000到6000度,紫色7000度以上。
而古人能达到的最高温度,就是青色。才有炉火纯青这个词汇。
而这个时候,周梦臣也没有什么温度计。水银温度计都没有,更不要说测量炉温的温度计,也只能用最古老的办法,也就是让这些有经验的工匠,通过预留的观察口看里面火焰颜色来判断炉温。
只是他们也万万没有想到。
这才刚刚开始,就达到了这种温度。
这些铁匠虽然各自贡献了很多秘方,甚至也负责其中一部分工作。但是整体把握还是周梦臣来做,所以这些铁匠们本身对周梦臣并不是太信服,很多未必没有在腹诽周梦臣乱动祖师爷的成法。
但是碍于周梦臣的官位不敢说而已。
只是他们没有想到这铁炉一开始,就显示出不凡之处。
炼钢的时间不短,要烧上一整天。周梦臣也没有坚持到最后,而是让弟子们轮班记录火焰的颜色。在第二天要开炉的时候,周梦臣亲眼看见,火焰就已经有一丝紫色的感觉。
随即一声开闸。
滚滚的铁水顺着管道流了出来。
一个个铁匠立即上前。将准备好的模具只能放到铁水下面,让滚滚的铁水流进去。
周梦臣这一段时间,一共准备了五百个模具。
一口气灌了一百多个。毕竟周梦臣要造这种放在战车上的小炮,每一门也不到五十斤。而周梦臣造得铁炉,要比佛山的铁炉都大不少。而佛山哪里都能做到一次性出铁,数千斤,周梦臣也未必做不到。
等铁炉之中铁水放空之后。
周梦臣就等着新炮情况如何了。
当然了,也要看看铁炉的情况如何。
毕竟这两者都是新设计的。
等铁炉冷了之后,几个人铁匠进去看了,发现铁炉似乎承受不住这么高的问题,有这样那样的损毁,需要修补。不过,这都是小问题,小修小补就行了。毕竟这些铁匠们也
没有想到,这铁炉有这么高的温度。
周梦臣已经在试炮了。
一天的时间之内,周梦臣一口气将一百门新炮都试了一个遍。
终于发现最开始数门,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总之不能撑到二百炮。但是之后八十多门都能撑到连续发射二百炮。但是注意是撑到的。
几乎到二百炮,这些炮身都有明显的发热,这个时候谁用手摸一下,一准一个大燎泡。这已经到了极限。再开炮,肯定炸膛。
周梦臣虽然对这些火炮并不是太满意。但是不管怎么说,自己吹的牛逼自己也算圆了回来。同样事实也证明,以大明的技术水平并不是造不出好炮,而是太多数人都没有将心思放在造炮上面。
周梦臣说道:“就这样吧,先开几炉,就五百门炮搞定。其余的事情,再说不迟。”
不过,这样的钢铁质量能造蒸汽机吗?
周梦臣并没有多少信心。
而且很快,周梦臣在总结大会之上,得到了一个不大好的猜测。
一个铁匠认为,这一次铁料的质量如此之好,其实是因为这一次投入的铁料根本就是铁,而不是铁矿石。相当于精炼了一次。如果投入的是铁矿石,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周梦臣听了很郁闷。
倒不是,周梦臣觉得不对。
而是周梦臣估计可能是对的。
如果这样的话,铸炮的成本就有很大的提高。
周梦臣给曾铣的定价,未必能有什么利润了。
而且现实很快就给周梦臣反馈了。皆下来每一炉的铁料质量都不同。有高的,有低的,非常不稳定,反应在火炮上,有一批次火炮的质量是最好的,有些批次能只能几门炮能通过连射二百炮的测试。
似乎毫无规律。
周梦臣几乎要抓狂了。
这是什么鬼?
这让周梦臣无比怀念后世很多工具,他连最基本的测炉温的温度计都没有,各种材料分析也做不到。只能按照一次又一次去试验,找到其中规律。
有时候,科学进步是没有捷径的。
不过还好。
周梦臣的一千门火炮跟五百辆战车送到了曾铣手中,曾铣非常痛快的下打了下面的一万门定单。不算最开始的一千门。毕竟这门比较小,可以类比戚继光造的虎蹲炮,或许在样式上,形状上有所不同。但是在重量上,威力上,却是一门可以让步卒随身携带,两个人扛着,就能跟上行军的步兵炮。
在对付骑兵上,这门炮发生的
霰弹,也非常有威力。
曾铣多出的一千门,准备装备步兵。
不过,说起来大明步卒其实并不是太缺火炮的。样式繁多的火炮,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交给步卒的。曾铣也不过随手为之,凑个整数。
曾铣毕竟是文官,他对下面人的了解还是有些片面的。当这一批火炮在曾铣面前连发二百炮,而不炸膛的消息传来,立即引起了轰动。大明军队里面各种关系枝枝蔓蔓的,什么消息都瞒不过人的。
曾铣下面的榆林,宁夏,甘肃,等镇知道到了。等于整个九边都知道了。
不得不说,天下将士苦火器久矣。
虽然真要说起来火器炸膛死的将士并不算太多,但是这太伤士气了。将士们宁肯上阵被鞑子杀了。也不愿意被手中的武器给炸死了。
武器是将士们在战场之上的依靠。一旦将士们开始怀疑自己的依靠,这太伤士气了。
所以,很多地方将上面发下来的火器封在仓库之中不用。都是觉得手中的刀枪好用,毕竟刀不会跳起来砍了自己。
这也造成一个现象,大明这些年与蒙古交战的时候,发挥作用的大多都是精锐骑兵。火器很早就靠边站了。
并不是将士们不知道火器厉害。只是害怕他们太厉害了。
榆林,宁夏,甘肃等镇还好,他们上面是曾铣。他们已经打报告给曾铣,想要这一批炮。
但是曾铣觉得够了。毕竟而今一切资源都要向复套军事行动而倾斜。这些炮放在战车之上,又不是不能拆下来。等复套之后,这些炮自然要分给各镇,曾铣可不觉得自己能一直掌握六万精锐之师。
这一支军队,到时候已经很解散的。家当也是要分的。
他甚至以此为要求,要求下面各镇派精锐过来,否则到时候分家当的时候,可不要怪他厚此薄彼了。
而大同,宣府,山西,辽东,他们上头可没有曾铣。于是他们纷纷向上司要求这种炮,各级将领,也都与兵部交涉。只是周梦臣都给婉拒了。
而今生产并不稳定,很多问题都没有解决。
周梦臣的小本本上,已经记录了二三百条疑问了。再加上曾铣的订单在前,周梦臣实在没有产能了。扩张产能也不是一两句话的事情。
当然了,周梦臣觉得他一旦解决一系列问题之后,倒是生产这种炮的速度,只会比战车更快。倒是填满九边绝对不是问题。
兵部自然不敢为难周梦臣了。所以将各地的要求都拒绝了。只是这一拒绝,反而弄出事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