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开元情诗与剑榜 > 第31章 童年的终结(第一更)

第31章 童年的终结(第一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现在的小陈还不知道陈子昂、张九龄在矫正魏晋六朝以来诗歌绮丽之风方面巨大的历史贡献,对于他们的艺术地位还没有清醒的认识,也很难产生敬畏之心。

    之所以张九龄说小陈像陈子昂,那是因为陈子昂也有一组《感遇》诗,是其生涯的代表作——或者说,张九龄的《感遇》,便是效法这位前贤而作的。创作手法上自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小陈也比较奇怪,朝廷中还有许多能写华丽的宫廷体的诗人,可他们只显赫于今日,而不能扬名于后世。

    (陈子昂、张九龄一出手,以前那种非常吃香的诗句华丽的宋之问、沈佺期之类,渐渐没有了市场。)

    当然,亲身经历之后,陈十一郎现在也知道,装文豪真的是有点难啊。

    即便大家只拼诗,只把诗写出来就行,他也时常力有未殆!

    因为他脑子里的存货,真不一定比一个普通高中生多啊!

    就像今夜御前斗诗,看到王维连写两首排律,小陈心想要是想面子上要过得去,自己起码也得写两首才行。

    凑巧的是《唐诗三百首》中选择的张九龄《感遇》恰恰就有两首,另一首排在所有诗的第二位: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这同样是小陈觉得“平淡”、“没看出有啥了不起”的诗,只是“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显得张九龄对唐玄宗的怨念更深而已——

    但经过张九龄亲自出来说明“自己诗”的绝妙,小陈很清楚,看来这首诗也能解构出许多东西来。

    那为什么小陈仍然只拿出了一首,没拿出另一首来给自己撑牌面呢?

    很简单,另外一首诗他只记得“江南有丹橘”这一句。

    剩下的那些?不好意思,真的不记得。

    有个笑话说,很多人发愤说要背完整本英文词典——但现实往往是,背到第二个单词abandon(放弃)时,百分之九十的人就已经放弃了。

    有的人说《全唐诗》四万多首太难了,《唐诗三百首》才三百首,一天一首,一年就背完了——何况里面还有很多耳熟能详的经典。

    可就像abandon一样,现实中很多信心满满的人,背完第一首张九龄的《感遇》之后就“感”觉“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随后就abandon了。

    又有人说要背上彊村民编撰的《宋词三百首》,这个更“简单”,因为所谓“三百首”其实只有二百八十三首,但大多数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背完了第一首词,宋徽宗的《燕山亭》,再像小陈那样背会了第二首钱惟演的《木兰花》,第三首范仲淹的《渔家傲》教科书上学过——

    然后呢?

    好像也都不会了……

    所以夸口熟读唐诗宋词的小陈,在他“展露头角”的第一天就把他的全部存货用完了。

    以后的日子,难呀……

    然后就是他弄清楚了另一件事,那天李隆基令自己“和诗”,并不是自己想象的“次韵”,因为“和诗”只需要内容唱和就行了,没说用被和诗原韵。

    这一点当他看到“专业和皇上诗二十年”的贺知章的“奉和圣制千秋镜诗”后就明白的。

    真正的“次韵”此时还没有,或者说就算有也不流行呢。

    后世传说“次韵”这种玩法流行起来是中唐元稹、白居易这对好基友才开始玩的,元稹死了之后,白居易又跟另一位好基友刘禹锡开始玩——他们几个人诗力相当,文采出众,自然可以搞点新花样出来。

    再早一点,除非是李隆基的孙子唐代宗大历朝的的卢纶、李益,总之无论怎么追溯,别人要对小陈提“次韵”的玩法,起码要到三十年之后。

    这便是他“不懂装懂自作聪明”的结果,放走了一个拍皇帝马屁的好机会,自己弄的那个什么“木兰花”,没有小郡主出来打岔,险些令皇帝很不高兴。

    这都是经验教训啊!

    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光靠吃老本是不行的,得真的从头开始好好学学吟诗作赋之道!

    老师的人选都是现成的呀!

    找王维去!

    陈兼知道儿子“完胜”监察御史王摩诘后,不但不夸奖,反而好一通责怪!

    小孩子就是小孩子!

    一点都不知道做人!

    你要是稍微灵活点,就该写首普通寻常的!

    向现在这样把成名已久的“大国手”都打压下去了,人家能不气你吗?

    陈成一听也是,他好像就看过自媒体上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说盛唐的著名诗人大多友谊深厚,像李白杜甫,李白王昌龄,李白孟浩然,李白贺知章……(嗯,看上去好像就没有人跟李白关系不好的。)

    可是,似乎李白和王维的关系,从来没听说过,甚至两个巅峰期长期重叠的大诗人,几乎没有啥交集……

    可别王摩诘是个小心眼啊!

    说干就干,次日,小陈就带上老爸让他给王老师赔礼道歉的电饭煲、榨汁机、开元二十五年挂历……(实际是佛经、茶饼、酒这些,江南的酒还是之前柳绘家送给陈家的)登门拜访王老师。

    王老师见小陈同学进退有礼,又看得出来小陈同学是发自内心地很敬重他甚至有点小崇拜,自然很满意,而且他也御前答应过要指教这小后生的。

    小陈颇有些惭愧地向王维坦白——自己昨天在御前所作的“诗”,实际都是用他已有的宿稿改动的,包括赢王老师的那首“感遇”。

    王维哈哈大笑,笑说“你有宿稿,我就没有么?”

    小陈这才知道,王维的那两首《献始兴公》,也是早就写好了的。

    一首是开元二十二年时干谒张九龄求荐引写的《上张令公》,一首是开元二十三年张九龄进封始兴县开国子时作的《献始兴公》,正是因为这两首诗很得张九龄欣赏,始兴张令公才会提拔他王维当右拾遗(像当年陈子昂一样),然后又来做监察御史啊!

    甚至就是张九龄跟他说,适当时候也可以把几首求重用的诗到御前给皇帝看看,让他知道底下有这样一个才华出众思报国的青年官员,还能避免圣人对下面官员私自拉帮结党的不满——一切都放在阳光下,也能避免很多麻烦。

    所以,不要以为正人君子就没有小策略。

    只是没想到机会就这么巧罢了!

    离开王老师家的时候,小陈又有点志得意满的意味了。

    豪宅、名师、人脉、声望,不过一夜之间,他全都有了。

    这种经历,古往今来有的人恐怕不是很多。

    甘罗不是十二岁就当了上卿吗?

    那我努努力,争取十二岁当上宰相?

    哈哈哈,那到时候张九龄李林甫牛仙客等等都要失业了!

    开元二十四年的千秋节就这样过去了,非常美妙的回忆,小陈很想念它。

    只是他还不知道,这已经是他的人生巅峰了。

    (童年完结,下面进入少年阶段!)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