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秦汉豪侠传 > 第二十五章 秦王朝议

第二十五章 秦王朝议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荆轲刺秦王,血溅咸阳宫,身死功未成,其名天下扬。秦王政目送秦天雨远去后便快步向大军走去,三军将士见秦王无恙归来,欣喜若狂,忙迎接秦王进入备好的辒辌之内。

    大军浩浩荡荡的返回咸阳城。秦王被掳,大军一路追随营救,整个咸阳的百姓妇孺皆知,百姓人人思君安危,若秦王果真被刺身亡,秦国将会遭遇灭顶之灾,百姓更是生灵涂炭,所以城中百姓听得秦王被掳都哭成一片。忽见大军归来,秦王政见百姓为他伤心哭泣心中大为感动,忙站到辒辌之外向百姓挥手致意。

    咸阳百姓见秦王安然归来,顿时欢呼雀跃,都跪至大街两旁迎接君王。秦王政见到百姓跪迎君王,心想:人人都道孤王是凶杀成性的暴君,可是我对待自己的臣民何尝不是有如长者亲人,若没有举国百姓拥护我,我大秦何以征战六国,将来何以一统天下。想到此秦王政又再次向咸阳百姓抱拳致敬。

    秦王政回到咸阳宫,见宫门口荆轲尸首已被众殿臣毁的面目全非,头颅已被砍下悬挂在宫门口的旗杆上,而身体却被一柄利剑钉在宫门口的一根柱子上。秦王政忙道:“还不快将荆剑士速与我放下。众臣不解,大将李信问道:“此贼行刺我王,罪行滔天,就该悬尸于众,是以告诫那些天下狂徒,凡犯我王天威者的下场,像这种人我王又何故宽容待他?”

    秦王政说道:“孤王自从继承大统以来,征战六国,六国臣民早已对我怀恨在心,天下剑士各为其主,又何罪之有?刺者荆轲不惧蛟宫虎穴,敢犯天威,虽其行当诛,但勇气可嘉,天下百姓定会将其颂扬,他已经是天下百姓心中的大英雄,我若将其悬尸暴晒,岂不是犯了天下百姓的众怒,荆轲虽非我国臣民,孤王却要以九卿之礼厚葬于他,并追封其为天下第一勇士。”

    李信虽然不完全领悟秦王的话语,仍然把秦王口谕传昭下去,又忙把荆轲的尸首放下。李信随手把荆轲身上的利剑拔出,见利剑寒光四射,剑柄上刻有丹心二字,原来那宝剑正是太子丹赠给荆轲的销魂宝剑。

    李信将销魂宝剑献给秦王政道:“徐夫人造剑的功诣果然独具海内,这把特意为太子丹打造的销魂宝剑更是举世无双,大王把自身的佩剑交给了秦天雨,这把销魂宝剑刚好为王所用。”

    秦王政接过宝剑细细打量,少许对着剑说道:“就算再锋利的宝剑,也抵不过我大秦的弓弩,只是此剑竟是姬丹送给荆轲的宝剑,孤王留着它,今后必有用处。”秦王政收好宝剑,便立刻进得轀輬内,命人驱马进宫。

    秦王政虽大难不死,至次日早朝仍然心有余悸,却见文武百官早已两班而立。众殿臣一起跪拜道:“天佑我王,我王万岁万万岁。”秦王双手平举,示意大家平身。大将军李信首先近前启奏:“北燕蛮人,不顾我王待他之谊,既然敢谋举刺者犯我天威,末将今愿领兵北征,攻取燕地,不杀尽北燕姬族誓不罢休!”

    秦王政虽履行诺言厚葬荆轲,但心中对太子丹刺秦行为却是余怒未消,正要准奏。廷尉李斯却启奏道:“我王圣明,北燕蛮人,犯我天威实可当诛,只是以当前之局,我大秦东与齐魏,南与强楚,都在对峙难下,若此刻又分兵北上攻燕,楚魏定当会举全国之兵趁机反攻,而太子丹此刻刺秦不成也会以举国之力防我北上,到时我大秦南北东三面受敌,只恐大秦危矣。”

    众臣一听李斯一番言语都随声附和,王绾近前道:“我主圣明,小不忍则乱大谋,所谓远交近攻,太子丹虽犯我天威,但大王还需以大局为重,待到我军先攻下东魏,已绝后顾之忧后再一鼓作气,一路北上剿灭北燕蛮族。”

    秦王政思绪良久才忍着道:“既然如此就让姬丹狗贼再多活些时日,待到夺取大梁后再北上蓟城,我定要将姬丹的人头悬挂咸阳城头任其日晒雨淋。”众臣再次附和,秦王政在众臣齐声附和时又想到太子丹行刺于他却不能立即将太子丹碎尸万段,心中仍是闷闷不乐,正要宣布退朝,忽然殿外传报说风陵亭有密者前来投书秦王。

    秦王政接过书筒见书中写道:“我王圣明,我王明鉴,今有燕人刺者秦舞阳,逃落风陵渡口,幸遭数百燕兵伏击已亡命大河之中,然亭长常胜携风陵客栈掌柜王燕林却将刺者秦舞阳躯身收殓,意与厚葬,望我王圣裁。”

    这本是一书状告王燕林和常胜二人竟敢收殓刺客尸首的请功状,但秦王政忽闻秦天雨落难风陵渡,恰似晴天霹雳,心中悲痛万分,痛声道:“秦天雨本是我大秦子民,为了护驾孤王,有违姬丹使命却遭到姬丹狗贼的毒手。”

    王绾上前道:“那秦天雨化名秦舞阳,入我殿堂欲将行刺我王,今日死于他自己的同袍之手,我王应该庆幸才是,又何来忧伤?”

    秦王大怒:“秦天雨若是要刺杀孤王就凭尔等安能护驾?”众人吓得不语,秦王政稍许又道:“风陵亭长常胜监管不力居然让燕兵入我大秦境地,孤念其收殓秦天雨的尸首,留其性命,撤除亭长一职,由王燕林代之,敕令于弘将军速与我领兵五百将秦剑士尸首迎回咸阳,孤要以九卿之礼厚葬于他。”秦王政又起身从屏风后摘剑拔起大声道:“大将军李信何在?”

    李信近前跪拜,秦王政道:“孤王令你即日起领兵十万,挥军北上,与邯郸郡守将辛胜会师易水以西,三日后我再从南楚召回王翦大军,,三路大军会师易水,共伐北燕,誓要为我大秦勇士报仇雪恨!”

    众臣见秦王政居然为了一个本将行刺君王的秦天雨又要下令北上攻燕,一一上前启奏:“我王圣明,我王慎重,大王连刺者行刺君王之恨都可以暂且放下,此刻又怎可为了一介勇士而改变决策,北伐之行关系我大秦的兴衰存亡,王翦蒙武两路大军若是撤回楚魏,楚魏定会趁势反击,后果不堪设想,望我王三思慎行。”

    秦王政却道:“秦天雨若不是为了放行孤王,违背燕太子丹之命,岂会遭此杀身之祸,燕人行刺孤王之仇孤王可以暂且放下,杀害秦天雨之仇却是刻不容缓。”

    这时大将李信跨步上前大声道:“区区一个北燕弹丸小国,又何须三路大军,本将只需率本部十万大军会师辛胜大军足可以征服北燕,又何需动劳我大秦举国兵力。”

    王绾迈步上前正视李信道:“君前座下岂能由得你胡夸海口,燕国虽小,然而聚集举国之兵力不下三十万之众,燕太子姬丹深得其臣民爱戴,举国一心,李将军以二十万之军劳师远征,又何以战胜北燕?”

    秦王政也向李信问道:“燕太子此番刺秦事败,应该会预知孤王不会善罢甘休,定会有所军事防备,孤王本想调齐三路大军方可北上,将军何以雄心壮志敢以一军前往,未知将军心中可有良谋?”

    李信被秦王问得一时语塞,又向群臣张望。王绾怒对李信:“我王朝议,李将军既然敢在殿前夸下海口,以一军破燕,此刻我王问话,将军又何以不答,你可知军中无戏言?”

    李信答道:“末将就算再年轻狂傲,少不更事,又怎敢在君王面前胡夸海口,只是这军机大事怎可轻易泄露,还望我王圣明。”

    秦王会意又道:“能在此参议朝政大臣皆为孤王股肱心腹,将军若有良谋但说无妨。”

    李信这才大声道:“末将以为,燕太子此番事败后无非有两种策略,其一,燕太子若没有及早北撤辽东,又不派人增援易城,定是自恃我大秦主军驻扎楚魏边界,不敢撤军北上。其二,姬丹若知我军北上定是以为我王已召回大军,三军齐上,定会吓得不战而败,所以末将将采取借帅不借兵之计以满天过海之势吓退北燕。”

    众臣一听李信之计,细细斟酌后无不惊叹。秦王政心中知会,却还要故意发问:“何为借帅不借兵?又如何瞒天过海,李将军何不细说。”

    李信环顾众臣,见殿堂内皆为可信之人,方道:“大王只需调回三军主帅的王翦将军,,让其副帅王卉暂代其职,以防楚国反攻,末将将我京师十万守军分为两军,由末将带领五万先行之军,举‘李’字帅旗即日北上,与邯郸辛胜将军会师易水以西,剩下五万兵士,举‘王’字帅旗,待王翦将军前来率领,,三军会师易水,实兵二十万,外称六十万,燕人闻知,又见王翦辛胜与末将三军主帅齐聚,定当举国大乱,军心动摇,不战而败。”

    秦王政听罢开怀大笑:“李将军以借帅不借兵之计,又不惜将你本部人马平分两路,借与王翦将军共同指挥,号称六十万大军以疑兵之计瞒天过海,使燕人阵脚大乱,再趁势进攻,此计既可挥师北上,又可保我东南两面安危,孤看此计甚妙,不知众卿可有异议?”秦王见群臣再无异议忙立即下文,传召大将军王翦回都咸阳。事后追封秦天雨为忠义王与荆轲一道葬在骊山王陵园,众臣一起齐颂秦王政英明,又向大将军李信施礼相敬,预祝李信能一举破燕,凯旋归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