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建立多维竞争力
虽然说林灰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但不管怎么说,现在林灰是已经能够让很多专门从事游戏开发的工作者汗颜的了。
有林灰这个先例在,即便是有跨界做游戏的做出名堂也不足为奇。
而且别的行业类似的例子也很多。
往往很多领域都盛行这样的说法:
——打败你的未必是一直以来的老对手,而是莫名跨界而来的“新手”。
大概和“萌新是怪物”这种说法一个道理。
反正给黄静的感觉是林灰在游戏开发方面颇为率性为之的。
至少到现在黄静是不知道林灰在游戏方面清楚且明确的规划。
给黄静的感觉是林灰在游戏开发方面只是偶尔兴趣使然而已。
至于要林灰耽于此道似乎也不大可能。
给黄静的感觉是相比于游戏开发,林灰似乎是更擅长算法方面。
不过不管怎么说,即便是游戏方面半路出家也丝毫不影响林灰搞出来的游戏的成绩。
虽然说林灰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但不管怎么说,现在林灰是已经能够让很多专门从事游戏开发的工作者汗颜的了。
有林灰这个先例在,即便是有跨界做游戏的做出名堂也不足为奇。
心念及此,黄静赶忙接着说道:“据我了解,核心开发者james vaughan之所以做游戏。
是因为2011年他无意间接触到了一款策略游戏(2008年发布)
在投入了很长时间之后,vaughan希望获得更深度的策略游戏体验。
而当时并没有一款比较类似的同类的比较出色的策略手游。
所以他决定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做一款具有深度玩法的ios游戏……
这个james vaughan是出于对策略游戏的热爱才终于做出了决定,选择‘半路出家’从事游戏开发的。
做了这样的选择之后,他的路自然不会是很轻松,外行的跨界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学习成本。
james vaughan他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专门在网上学习开发知识,希望可以让游戏做到更为真实。
由于没有游戏研发经验,所以一开始vaughan不得不从当中借鉴游戏元素。
这款游戏最初的全职开发者只有james vaughan一人……”
有林灰这个先例在,即便是有跨界做游戏的做出名堂也不足为奇。
而且别的行业类似的例子也很多。
往往很多领域都盛行这样的说法:
——打败你的未必是一直以来的老对手,而是莫名跨界而来的“新手”。
大概和“萌新是怪物”这种说法一个道理。
心念及此,黄静赶忙接着说道:“据我了解,核心开发者james vaughan之所以做游戏。
是因为2011年他无意间接触到了一款策略游戏(2008年发布)
在投入了很长时间之后,vaughan希望获得更深度的策略游戏体验。
而当时并没有一款比较类似的同类的比较出色的策略手游。
所以他决定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做一款具有深度玩法的ios游戏……
这个james vaughan是出于对策略游戏的热爱才终于做出了决定,选择‘半路出家’从事游戏开发的。
做了这样的选择之后,他的路自然不会是很轻松,外行的跨界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学习成本。
james vaughan他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专门在网上学习开发知识,希望可以让游戏做到更为真实。
由于没有游戏研发经验,所以一开始vaughan不得不从当中借鉴游戏元素。
这款游戏在全开发周期里最开始的时候全职开发者只有james vaughan本人……”
按照黄静的说法,这个james vaughan是出于对策略游戏的热爱才选择半路出家从事游戏开发的。
james vaughan他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专门在网上学习开发知识,希望可以让游戏做到更为真实。
由于没有游戏研发经验,所以一开始vaughan不得不从当中借鉴游戏元素。
这款游戏最初的全职开发者只有james vaughan一人。
由于平时需要上班,james vaughan只能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学习以及研发。
尽管是一腔热血,但是,对于一个没有基础的初学者来说,想要做一个ios游戏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james vaughan的开发过程实际是很糟糕的,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就只能寻求别人帮助了。
james vaughan在开发这款游戏的过程中,他不得不陆续与3个自由职业者进行了合作,分别是程序员mario、美术师sofia和音频师johshua。
尽管有合作者,但是异地协同以及时差的问题使得这款游戏的研发并不顺利。
由于所有人都有日常的工作,在最忙的时候,该项目还曾停止过2个月。
可以说这款游戏的诞生是命运多舛的。
现在好不容易游戏比较正规化了。
ions游戏工作室的众人都有意向要么是“投奔”到财大气粗的游戏公司或者是将这款游戏直接出售……
黄静说得这种事情,理论上倒是有这种可能。
如此说来通过兼并工作室走向兼并扩张之路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不过林灰还是问道:“你说的出让工作室/游戏,这是james vaughan的合作伙伴的想法还是james vaughan他自己的想法?而且刚才你也说了,vaughan是希望获得更深度的策略游戏体验,而当时并没有一款比较出色的策略手游,所以他才决定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做一款具有深度玩法的ios游戏。
作为一个外行人,james vaughan要搞出这款游戏,肯定是付出不少的,甚至他所付出的东西都是我们这些资深从业者很难想象的,这种情况下你确定他舍得割爱么?”
寻求变现是james vaughan的合作伙伴的想法还是james vaughan他自己的想法?
谁的想法重要么?
当然重要。
黄静也知道林灰为什么这么问。
很多时候初创公司/工作室传出要谋求变现的时候很多情况会因为项目发起人和合作伙伴扯皮而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黄静道:“无论是james vaughan本人还是他的合作伙伴都有出让的想法,而且据我感觉james vaughan本人这方面的想法可能更强烈一些。”
黄静更进一步向林灰解释道:“不可否认,james vaughan对这款游戏倾注了很多的心血。
但也正是因为这样,james vaughan出让该游戏的想法才会更强。”
林灰有些奇怪,询问道:“哦?此话怎讲?”
黄静说道:“james vaughan最初想搞个ios游戏可能只是出于兴趣。
但当他一心为了这个游戏规范化上线而进行工作的时候,他遇到了很多麻烦……”
旋即黄静罗列了很多james遇到的麻烦。
当然黄静不是在为了给林灰阐述james此人攻坚克难的游戏开发过程。
黄静大概想要表达的是:
james刚刚开始开发游戏的时候确实是出于兴趣。
但当此人兴趣变成了工作并且不断地遇到麻烦之后。
曾经的能够给james带来很多快乐的游戏开发就未必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了。
非但不是令人开心的事情,反倒有可能是频繁造成苦恼。
之后慢慢演变成一种负担。
兴趣成为负担大概也就成了变味的兴趣。
一件快乐的事情最终却变成了包袱,大抵是很难受的吧?
黄静的这种解释听起来倒不是很难接受。
至少相比于林灰此前在脑海中默默揣测的几种可能,反而是黄静的分析听起来更有几分道理。
常言道人们要尽可能从事感兴趣的工作,这样才能拥有长久的幸福。
但当感兴趣的事情变成工作之后,事情的走向却未必能始终如意。
兴趣转化为工作之后变得让人厌烦的事情屡见不鲜。
就拿敲代码来说,真要写代码每天兴之所至,随便码个几段代码那是乐趣。
但真要规定每天要当作工作来做,每天还有专门任务要完成,每个任务完成之后还有专人根据相应的节点进行验收。
就算能有钱拿,恐怕也没每天兴之所至敲代码惬意。
相关行业的从事人员尚且会时时忍不住吐槽。
更何况是对于一个跨界选手呢?
兴趣变成工作是一种烦恼,即便只是作为副业。
从枯燥的定义来说,跨界指的是从某一属性的事物,进入另一属性的运作。
这一变化主体不变,事物属性归类变化。
现在跨界的趋势似乎还不是很明显。
但在林灰往后几年的经历来看,“跨界”这件事在往后几年很普遍。
进入互联网经济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的时代。
因为各行业主体之间的渗透的加剧,很多原本不相干的行业迅速产生了交集。
原本只是按部就班生活的人为了适应新趋势要不得不去掌握新的其余行业的技能。
甚至于往后几年“跨界”似乎一度成为了大趋势。
甚至于有些综艺节目直接以跨界为噱头。
而现在这个时间阶段各行各业也有很多不甘寂寞的人热衷于跨界。
有些跨界是出于迫不得已,被迫为之,这样的跨界是被动的。
但相比于被动的跨界也就有主动的跨界。
很多为了证明“我上我也行”的践行者就很热衷于跨界。
甚至这些人还找到了很多高大上的说法来阐述“跨界”:
——跨界是用于建立多维竞争力的。
话虽然说的漂亮,但不是所有人跨界都能因为一路的进击而持续荷尔蒙高涨的。
不是所有的跨界都是成功的。
即便是最终收获了成功成长之路也很难是一帆风顺的。
如果james vaughan真的如黄静所说的那样。
如果james此人确实是有可能厌倦了在游戏运营方面这个陌生领域工作带来的挑战。
那么其会产生将plague inc进行出手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诚然如此的话,倒是可以同ions游戏工作室的人进行一下接触。
如果价钱合适同时又是操作起来不麻烦的话倒是不妨将ions这个游戏工作室给拿下。
或者是只拿下plague inc这个游戏也不错。
当然林灰为什么会想到收购这款游戏,跟这款游戏的所隐含传达的意图也有一定的关系。
或许有些林灰想做的事情可以借助对这款的游戏的运营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当然林灰是希望这个时空不用林灰就方面做文章的。
最关键的即便是对于林灰有很多先见信息,林灰也不确定事情最终的走向。
玩游戏的话林灰可以接受开放式结局。
但对于现实中可能真真切切发生的事情。
开放式的结局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
西方的思想内核可能会热衷于解读悲剧。
但林灰则并不是很喜欢这种可能会引发一堆未知走向的事件。
不过尽管是不喜欢,对于这种事情也很难说随着林灰的意志而转移。
或许能做的唯有尽人事听天命。
关于plague iions这个游戏工作室的收购这件事。
同样是类似于商业洽谈方面的事情。
一事不烦二主。
这件事林灰就一并劳烦黄静了。
何况这件事本就是是由黄静提出来的。
虽然说看起来不少事务都要劳烦黄静负责。
但相比于线上办公系统这方面的紧迫性。
涉及到plague iions这方面林灰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也就是说即便黄静要负责plague iions这方面。
也不需要太迫切地将精力集中于此。
因此林灰相信黄静还不至于说是会忙不过来。
对于同ions游戏工作室方面进行接触这事黄静没推脱。
黄静知道她要做的事情只是进行初步的接洽而已,最终真要拍板的时候那还得是林灰来做决策。
而且,黄静似乎也不应该想到“推脱”这样的字眼。
毕竟黄静已经是十分明确在不远的将来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林灰团队中。
然而所谓的投入团队,究竟怎样才算是“投入”呢?
黄静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不免自问,当她真正融入到林灰团队中她该客串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在社会化的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私底下或许各有各的特性。
但在分工高度明确的现代化技术团队中很多时候即便同样是技术人员也不得不被标签化。
找不到自己在团队中一个适合自己同时又能被团队成员普遍接受的标签/定位的话那么也谈不上真正融入一支团队。
而说到定位,原本黄静对于其可能的定位设想是纯粹技术路线的。
毕竟黄静好歹也划水划到了硕士,原本黄静对其能走“技术路线”在团队中找到一席之地的话还是蛮自信的。
不过在参与了林灰和尹芙·卡莉之间的那番谈话之后,黄静感觉有点。
。
这场谈话让黄静有些落寞地意识到她所引以为傲的技术不够前沿。
技术不够前沿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价值。
但要知道只有最前沿的技术才拥有能够引领时代的力量。
如此想要依靠纯粹的技术去占据未来团队的一席之地。
尽管发现技术路线走不通,不过黄静也很快找到了她的新的定位之可能。
而这新的定位,自然是围绕着“产品”。
一个技术向的公司,不管理论再怎样的深远高深,最终落地的话大概总也是要落到产品身上。
而黄静觉得未来如果能有产品傍身的话也不愁将来在林灰的团队中找不到立锥之地。
而似乎林灰对黄静的定位似乎也是围绕着产品的。
从林灰此前不久要黄静负责线上办公这方面的事情来说。
线上办公系统尽管可以被赋予这样那样的意义,但其实质上不还是产品吗?
而最近林灰要黄静负责作品的洽谈。
似乎也是让黄静围绕着产品打转。
就算不是这样,哪怕林灰压根就没想到这些,甚至于这个决策仅仅是林灰脑子一热促成的决定。
也无所谓,黄静也是会欣然受命。
原因无他,因为这样的安排跟黄静的想法刚好是不谋而合。
莫问初衷,单纯分析事情走向可能的影响的话。
仅以线上办公这件事来说,
真要让黄静作为主要负责人的情况下,如果黄静能敲定出“线上办公”这个有利于团队架构建设的产品的话。
这样将一下子能让黄静处于一个林灰团队中相当重量级的地位啊。
而这样的游戏的并购,似乎又可以理解为林灰(团队)海外产品方向扩张的第一步。
这也是有着很重要意义的。
如果能够促成此事件的话,哪怕只是间接推动,对黄静都会大有裨益。
因此,对于林灰的此番安排,黄静自是没什么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