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传奇 > 第四十四章 瘟疫(一)

第四十四章 瘟疫(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上元节的灯火,同正月十五夜的圆月一起消逝。

    与宗杰的无意相遇,让赵榛心头起了谜团。酒后醒来,若不是灵儿一再提醒,赵榛几乎以为那是一场梦。

    他将宗杰的话说与马扩知道。马扩很有心思地问了宗杰的情形,也觉这人有些捉摸不透,不像是什么寻常的马贩。

    赵榛从来没有如此想念家人,他想应该去找九哥了。可看马扩每日忙于军务不得闲,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心里念着,还是等等吧。

    而大名城的春天已姗姗来迟。

    漳河、卫河的冰开始融化。宁静的深夜,大名城的居民在梦里依然能听到河面冰块断裂、相互撞击的声响。

    城外的山丘上,草儿已经开始吐绿。阳光晴好的日子,可以望见郊野里农夫耕田耘土的身影。

    百业农为先。大宋朝一向以农为本,而春天则是一年农时的开始。春种秋收,一年的收成如何,关键在春。

    “立”意为“开始”。立春既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重大的节日。眼下虽则金人犯境,大名府的百姓还是循着旧历,在一年的立春日“鞭春”。

    鞭春是中国的旧俗,自周代起就有了。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这样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历代帝王都在立春这一天行鞭春之礼,鼓励农耕,勤于农事,不违农时。

    往年,在立春的前一天,开封府就把一头泥捏纸粘的春牛送入皇宫大内,以供宫中第二日举行鞭春仪式。开封、祥符两县,会把春牛放置府衙前,立春那天的一大早,州郡长官就会起来鞭春,县府里的官员们也参照州郡长官的礼仪样式,一早起来打春。县衙门附近会有人兜售小春牛,这些漂亮的小春牛摆放在一个漂亮的小围栏里,还会装点百戏人物图像。这一天,人们会互相馈赠自己制作的春幡和雪柳。宰相、亲王及文武百官都会来宫中拜贺,皇帝会御赐给他们金银幡胜。拜贺结束了,百官们纷纷把金银幡胜戴在头上回自己家。(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今年的立春,在大名城人的心目中,似乎格外重要。

    京都汴京陷落,太上皇、皇帝被掳,康王高宗继位,却躲到遥远的江南,无论李纲大人如何劝谏,始终遮遮掩掩,含糊其辞,就是不肯北上。

    河朔一带,战火连绵,民不聊生。

    南望王师又一年。大名府的大宋子民,时有被遗弃的悲凉和愤怒。他们太需要抓住一些什么,来慰藉日益失望的情绪。

    立春之日,赵榛和灵儿绝早就出了门。出门之前,自然吃了特意从市集上买的脆生生,那是“咬春”。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

    此时寅时刚过,天色微明,春寒料峭。大街上已有好多的人,边走边互相招呼着。大家都是赶往同一个地方,等待鞭春的仪式开始。

    知府衙门前已聚了大群的人,门前大槐树的树杈上竞也有人攀附在上面。

    一头春牛(土牛)在府衙前的空地上,为红绸布遮盖了。桌案上早摆好了香、烛、酒、果。

    王如龙立在牛前,一身官服,神情严肃。赵榛第一回觉得王如龙没那么讨厌。

    锣鼓声起,人群一阵肃静。

    王如龙整理衣冠,行香主礼。他缓步上前,捻起香,点燃,一跪三叩,将香插入炉中。

    香烟袅袅,鼓槌急敲,锣声当当。

    王如龙一手执鞭,一手扶着木犁,作耕地犁田的动作,口中念念有词:“一犁风调雨顺,二犁国泰民安,三犁六畜兴旺,四犁五谷丰登”。官员们举起彩杖,每人象征性地打土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一拥而上,将土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农田,以祈丰年。

    做罢,去了木犁,从人递过五彩丝带缠绕的木杖(春杖子)。王如龙握杖在手,走到春牛身后。

    因今年立春晚,耕种自然也宜晚。倘若立春早,就要站在牛首位置了。

    王如龙挥起彩杖,朝牛身猛击三下。随即,一众官吏和村老上前,齐鞭春牛。

    春牛被打破,围观的人蜂拥而上,争抢春牛碎土块(春牛肉)。每个人都要带回家去,撒放于牛栏、猪栏、鸡舍和自家的田地上,以祈丰年。

    抢到了“牛肉”的,满脸喜气从人群中挤出。后面的人又喊着挤了进去,一时人潮如海。

    大名城的大街小巷,大人小孩俱是笑逐颜开,却浑然不知一场灾难正悄悄而来。

    立春一日,百草回牙。

    大名城外的郊野,渐渐满目新绿。漳河、卫河的水日夜不停地奔流,滋润着两岸的原野和人民。

    上游急泻而下的洪水,加上冰雪融水,使得河水暴涨。江水浑浊,江面上时常横七竖八漂浮着这样那样的物事。

    春雨贵如油。可大名府今年一入春,却接连下了几场大雨。随后便是小雨绵绵,少见晴天,室内室外都是一股霉味儿。这倒不像是河朔天气,反倒有些江南黄梅天的意象。

    细雨飘洒。黄昏的大名城,浸润在一片蒙蒙的雨雾里。

    当赵榛走进院子里时,灵儿正在为一位病人诊治。

    赵榛认得那是住在东门城外的刘老爹。

    刘老爹世居大名,以打鱼为生。手底下有几只渔船,七八个伙计,为人讲义气,三教九流无所不交,且买卖公道,很有人缘,府衙和驿馆平日吃的鱼大半都是刘老爹船上送来的。

    只见刘老爹高大的身子佝偻着,脸色铁青,嘴唇蜡黄,不住地咳嗽,呕出些粘稠的血污,完全没有了往日的精悍神气。最骇人的是脖子上块块黑色的斑迹,隐隐显露。

    灵儿一改往日的沉稳,双手使劲揉搓着,神情焦虑。只听她问道:“刘老爹,你有没有吃些什么东西?”

    刘老爹忍着难受,答道:“没吃什么怪东西啊!”

    旋即又想起:“哦,哦!前些日子在江上打鱼,冲下来不少野兔、狍子,漂浮在河面上。伙计们觉着丢了可惜,闻闻并无异味,便打捞了上来。回来炖了一锅,大伙美美吃了一顿野味。”

    猛地咳了几下,又说道:“那野兔、狍子虽是浮尸江中,却皮肉新鲜,绝无腐烂迹象,怎么有事?”

    灵儿点点头,给刘老爹清理了污物,把脉,开方。

    刘老爹精神稍振,百般感谢,被伙计搀扶着,出门上了马车。

    夜饭时候,灵儿和爷爷说起刘老爹的病情。大通老人听得很是上心,连手中的筷子都不自觉地停了下来。他又仔细问了刘老爹的病状,沉思良久,忽然忧心忡忡地说了一句:“别是什么恶症啊!”

    第二日刘老爹又来诊病。气色明显好转,颈上的黑色斑迹也淡了些。

    灵儿请爷爷出来。大通老人细细查看了刘老爹的患处,又拿过药方盯了半天,在上面添了一味中药黄芪。

    雨,还是绵绵密密地下着,好像永远不会停止。墙角的苔藓蔓延出一片,水沟里整天响着水声,完全是夏天时候才有的景象。

    大名城的居民也一天天心神不定,总觉得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

    刘老爹死了。

    他在喝下一碗最喜欢的漳河鲤鱼汤后,不到两个时辰,突然烧起来。浑身滚烫似火,身子不断抽搐,挣扎不多时,口中喷出一股股浓浓的鲜血,大瞪着赤红凸起的双眼死去了。

    而刘老爹船上的几个伙计,除了身壮如牛的牛大水,其余七个都出现了和刘老爹先前一样的病象。众人惊慌失措,急急套了马车,来请韩大通老人和灵儿。

    刘老爹的尸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他的脖颈间肿块隆起,已经溃烂,流出带血的脓,发出阵阵恶臭。解开衣衫查看,肋部有两块黑色的斑点正在扩大,皮肤的颜色慢慢变成了铅青色。

    再看那几个伙计,情状几乎都一样:身子感觉忽冷忽热,口渴得要命,脖颈上或肋部或腹部,呈现或深或浅的黑色斑点,双眼肿胀赤红,有的已经陷入昏迷状态。

    这时,有人来说,府衙的一名厨师和驿馆的一个馆役都有了同样的症状。

    消息很快传开,大名城内一时人心惶恐不安。几位老者认定是刘老爹触怒了河神,河神要降灾于他。

    大通老人令人将患病的几个伙计,单独安放在刘家的一个跨院内。随即把苍术、艾叶、丁香置入几个火盆中,分放于室内室外四处,各各引燃。火起烟生,屋子里,院子里,一时烟雾袅袅,弥漫着微微香甜的呛人味道。

    刘老爹的浑家(老婆)鼻涕眼泪一把,好在他的儿子还算镇定,按着大通老人的吩咐,让家人将刘老爹和病人的衣物在甑(古时的一种炊具)上蒸过后,用火焚烧。刘老爹的尸首不待停留,直接拉出城外,在刘家墓地里深挖掩埋。

    而此时的知府衙内,王如龙尽量掩饰着不安的神情。

    鞭春的喜庆被突发的意外冲得全无。他看着马扩、顾羽、赵榛等人,不住地用手敲着桌角。胡太医坐在一侧,目光游移,一副忐忑模样。

    差吏终于将大通老人引了进来。

    刚一落座,王如龙就急急地问:“韩老先生,刘老爹那些人怎么样了?”

    老人神色凝重:“刘老爹已不治身死,几个伙计暂无性命之忧,不过看起来情形也不好。这病来得奇怪,怕是瘟疫。”

    在座的众人都一惊,王如龙更是微微变了脸色。

    只听老人继续说道:“那年梁山宋头领奉诏讨伐大辽国,老朽时在营中。大军攻打幽州城,久困不下,粮草有些不继。恰一小队宋兵巡城,在城外一片草地上,射猎了好几只的旱獭,又大又肥。那时军中已好几日都是菜粥裹腹,没有油水,几名兵士便将獭子架在火上烤了,饱餐一顿,滋味很是鲜美。不想食了獭肉的兵士,当夜都出现了发烧、呕吐的病状。”

    老人连连摇头,想是其状甚惨。

    “那后来如何”,顾羽问道。

    “家师安道全先生诊视一番,令老朽煎了汤药,与那几名兵士服下。初始病情大为好转,可两天后突然反复,虽尽力诊治,终究无力回天,不到两日,相继死去。其发病情状,与刘老爹一般无二。老朽查看尸首,身上模样与老爹死后也几乎一样。”

    众人瞪大了眼睛。

    “几天之后,那一队宋兵都出现了类似的情状”,大通老人语声加快,“草原多鼠类,身上跳蚤、虫子甚多,易带病菌,而旱獭时常与鼠相处,自然也就被染。故以家师断为瘟疫。军兵大骇,人心惶惶。随军的赵枢密唯恐蔓开,竟偷偷命人将那一队宋兵全部坑杀。后被宋头领知悉,气恼万分,李逵差点要抡了板斧去劈了赵枢密。”

    众人均是无语,只听王如龙咳咳两声:“想那赵枢密也是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马扩白了一眼,问道:“依老先生之见,该如何应对?”

    大通老人未及开言,王如龙看向胡太医,抢先说道:“胡太医,可有什么高见?”

    胡太医一下站了起来,脸上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为难神情,笑了两声:“这……这学生倒是未曾见过,依照常理去处置自不会有错。在下愚钝,既然韩老先生精于此道,还是先听听老先生的主张为好。”

    众人一起望向大通老人。

    老人毫不介意,开口道:“其时家师已有方子,只是困于战事,不及好好煎用。所幸那方子我一直记着,如今倒可以试试。”

    遂又补充道:“这病极易传散开。眼下最要紧的事情,是先要把患病的人,单独隔开居住诊治。再要找出与这些病人有过交往的,一并隔开,过日子看看情形如何。”

    胡太医插嘴道:“老先生说的是。我再从太医局调配些医士,交由老先生一并使派。大人以为如何?”

    王如龙点头:“就依韩老先生所说。”

    回头看看顾羽:“顾大人,就把南砖门近旁的几家客店征了吧。那里地势开阔,住户稀少,又靠近水关,少有人去,正好用上。”

    “下官这就去办!”顾羽点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