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6章第章 攻克东枝
英军脱险了,但事情发展的让人哭笑不得。
如果在这里用一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放到此时的英军身上再恰当不过。
有人不要命地去救人,然而被救的人却不要脸地只顾自己逃跑,哪还管兄弟的命,只要自己活着。○
事有凑巧,今天在玩“和平精英”游戏时,我与2、3号队友被围,正与敌人拼死搏斗时,其中的3号突然丢下我们俩,偷开一辆车,自顾自地跑走了。
这是一场游戏,输了就输了,无非哈哈一笑而已。
但是,在真正的战场上,碰到这样的队友,谁还笑的出来。
然而英军就是这样的队友。
正当新编师38与日军两个联队苦战时,脱险的英军啥话没说,拿起自己的背包跑走了。
还好,新编师38很争气,即使不用帮忙,也打败了日军,逼的日军不得不放开包围圈,随后败退。
换一个说法,如果英军不自己逃走,从里到外地配合新编师38作战,那么,日军的两个联队还能稳妥地撤走吗!接下来,就不光是夺回仁安羌油田问题,还大有可能全歼日军的这两个联队。
如果此役获得如此大的战果,接下来,其他的战场可以减轻压力,或者转变战场局势完全有可能。
英军中肯定会有不怕死的勇士,但可惜,毁就毁在没有好的领导。
亚历山大上将脱险后,没干别的事,痛定思痛后做了以下决定:
内容过长,估计也没啥看头,只简略地说:
放弃仁安羌,继续后撤,能守的守,不能守的就扔了吧!
下达这个命令时,亚历山大早就脱离开了仁安羌。
这时,他终于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走的时候没撂下什么话,兄弟还在那与日军作战呢!我这般没事地脱离了战场,这话说出去,好说不好听,还得找个理由挽回点面子,于是,来了这一手,一纸命令。
他在下达这几个命令时,第一条冠上了史迪威的名字。
第一,第二,第三等等,五条命令,全部是中国远征军如何如何,几乎都是掩护英军撤退,阻止住日军。
这下好说了,不是我让的,是总司令让的。
于是,英军脱离开战场,走的冠冕堂皇,一点不害羞。
人家走了,油田不要了,战略要地丢就丢吧!还有下一个。
即然如此,新编38师也不能在这里坚守了,只好按着命令向后撤。
由于有了亚历山大的这项命领,4月25日仁安羌再度失陷,日军不费吹灰之力,又把油田夺了回来。
致使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了好几天,在仁安羌取得的战果付诸东流,还白白搭上了几百条性命。
盟军继续一路向后撤退。
下一站东枝。
杜建明带着军5到了这里后,纵观全局,拿眼一看,看出了东枝的战略价值,它是日军北进,前往腊戍的战略要地。如果守住东枝,便能阻止住日军,还有可能扭回败局。
于是,杜聿明赶紧上书给联军司令部:
“东枝和梅苗两个重镇,是守卫远征军基地腊戍的两大门户,如果守住了这两个重镇,就能确保腊戍安全。”
为何要保腊戍,因为腊戍是中国远征军的重要基地,所有后勤保障物资全在那堆着。
现代战争,想要取得胜利靠什么,没有强大的物资保障可不行。
由于英军运输不力,没能及时运到前线,一直搁在这。
如果保住腊戍,保住这些物次,以后,还有可能与日军再次展开一番较量。
然而,杜建明的这篇报告打上去,没人理。打了几次电话催,司令部的人也是支支吾吾,问急了,干脆说这里不重要,还是在曼德拉会战重要。
此时,史迪威、亚历山大等人考虑的不是东线的远征军能不能活,而是西线通往印度的道路能不能维持住,只要能保住这条路,战争进行的再不利,他们还有后撤的余地,否则,此路不通,便进不了印度。
因此,西线才是他们要确保的重点。
致于其他的,先放一放再说。
毕竟腊戍离着中国云南近,不是盟军司令部的首选。
这时候,盟军内部还算是意见统一,因为没人给中方说话,一律都是西人做主。
最可气的是那个罗卓英,他是盟军副总司令,是中国远征军总司领,蒋介石把他放在这的目的,那就是代表着中国远征军,在这里也有一份力量。
可惜,这位老兄不知怎么就晕了头,也可能是能力有限,想不出什么好点子。
即使你想不到,理解不了,手下不还有一帮中国兄弟吗,找他们商量呀!
可他不,什么都听史迪威的,敢对手下弟兄们说不,却不敢对史迪威说不同意见,兴许,他那恐西症是袓上传下来的,有10万远征军给他撑腰,他都不敢说句硬话。
于是,盟军总司令部还是一言堂,老史说咋地就咋地。
即然罗卓英不反对,老史更加坚定了信心,一心要在西线曼德罗与日军进行会战。
没办法了,连中国人自己都不同意杜聿明的意见,史迪威又找到了最好的推词,顺理成章地把杜建明的这个建议否决。
此命令被否决,那就执行彼命令吧!
彼命令是什么,还是曼德罗与日军会战。
自从平蛮纳会战流产后,盟军部队已被打日军打的七零八落,各路军兵们各奔东西,此时统一起来很难。
如果此时在曼德罗会战,各处部队从不同地点要往这里调。没有交通工具,全靠步行,该有多难。
缅甸是多山多森林的国家,经济不发达,很少有路,几乎处处是原始森林。在这样一个地区,从东边调到西边,那得走多远的距离,难啊!
因此说,此时在曼德罗会战,即不占地理优势,也没有人员优势,天时,那就更别说了。现在已经到了雨季,行路难,行路难,处处是艰险。
稍有常识的人都会说,懂不懂军事,简直是没脑子,瞎胡闹。因为,最好的会战时期已经错过了。
没办法,因为有盟军总司令史迪威和中国远征军总司令罗卓英坚持,那大家就齐心协力搞好这场会战吧!
还是那句话,现实与理想差的太远。
做为一名军人,不仅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其锐智思想,灵活机动的作战方针时刻都不能丢。
杜建明就是这样的人。
有可能领导离的太远,不知道战场形势,但做为一线人员,必须时刻提高警惕。他的心还是很大度,原凉了史迪威和罗卓英,继续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工作。
杜建明提出的建议虽然被否决了,但他警惕的心始终没有放松。
一边执行上级决定,按规定向曼德勒调兵,另一方面,他及时派出人员潜入东枝和梅苗区域进行侦察。
按他的想法,日军不来最好,如果日军来了,想尽一切办法也要阻止住日军。
这一侦察不要紧,却发现,在西线的乔克巴当一线并没有多少日军。
这是好事啊,没有日军,说明阵地还在自己人手里。
可是,另一个局面不太妙,就是那些被38军救出来的英军还在逃跑。而且是零零散散地逃跑,并没有按照盟军司令部的要求派兵守住这一线。
得到这情报后,杜聿明大为吃惊。
如果按着史迪威和罗桌英的命令,要在曼德勒进行会战!这个东线通往腊戍方和的线路非常重要。
他看出了危险,因为,这正是进行会战的关键处。
如果被日军占领了这一地区,从这里直接奔袭腊戍,还搞什么会战,人家不从那走,直接过去了,截都截不住,去阻谁啊!
于是,杜聿明再次向总司令部提出自己主张:
“目前必须集中第军5主力师200和新编22师与敌人力争东枝,否则,东枝不保,腊戍危机……以须以最大决心保卫东枝,如敌已占领,必须以全力攻克,如我占领则必须顽强狙击北犯之敌,使我军主力集中在梅苗、东枝间,与敌做持久战。”
杜聿明说的很恰当,此时不守,等等何时。
那就是,东枝太重要了。
战争历来都要看准存亡之机,否则稍纵即失,
饭田祥二可不是吃素的,杜建明发现的情况,日军也侦察到了,马上有人把这情报放到他桌子上。
饭田祥二大喜过望,认为这是中国远征军的一大漏洞,岂能错失。随后,饭田祥二命令
“日军第56师团向腊戍方向突进,以切断敌人退路。第18师团及第55师团分别进出于羊米典之东西两地,在伊洛瓦底江压倒性击灭敌军主力。”
饭田看准了时机,要抄后路,从后面吃掉盟军。
与此同时,敌我双方都看到了这一重大缺口,那就看谁先下手了。
然而,日军抓住了,日军的第56师团主力迅速组成一支动快速纵队,以日行120公里的速度奔袭腊戍。
还真让杜聿明猜着了。
而盟军这方呢!继续置杜建明的意见于不顾,还在踌躇满志地谋划着曼德勒会战。东线的主力军几乎都被抽走了,这里成了空虚之地。无兵来守。
随后,日军的动向终于被盟军司令部察觉。急令师55和师93在这一地区布防。
可是,日军来的太快,两个师的主力根本就无法按期到达,即使到达了,兵力部署上也只能是撒豆子一样处处防守,根本没什么重点。
于是,日军集中一点,突破后长期而入。
随后,日军占领了罗衣考、东枝两个重镇。
史迪威这才真正意识到东线危机,日军真的有可能会从这里到达腊戍。于是,急令师200和军5的指属部队前来支援。
晚了,什么都晚了,如果按着杜建明的打算,早早把部队放在这,修好工事,专等着日军哪有这般措手不及。
真难为了这两支部队的官兵,往返500多公里,在日军占领东枝后,终于赶了过来。
因为来的很仓促,只好仓促应战,疲于奔命。
没办法,这几天,他们光是跑路了,因为没车坐,几乎都是拿腿量地面,硬是走着去了,接着又跑着回来。
还好,终于有快的,骑兵团和200师的一部分人员赶到了。他们还没到东枝,便在路上碰到前出东枝15公里处,正准备前往腊戍的一支日军。
啥都别说了,碰上,那就打吧!有我师200在,想过去,门都没有。
这些远征军士兵真的拼了,豁出命,跟日军干上了,哪里还知道累,只一个想法,堵住日军,别让一个日军过去。
猛然之间,日军也有点懵。不都说这里没人嘛!怎么突然来了这么多,所以被远征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一番拼死战斗后,日军终于顶不住,重亲退回了东枝城内。
抓住这个空挡,远征军士兵赶紧修阵地,准备迎接敌人进攻。
随后,戴安澜带着师200的主力赶了上来。
他很快看清局面,仅凭身边这些简易工事,根本堵不住日军主力攻击,最好的办法,趁日军主力没有到达前,把日军的这个快速纵队赶回去,死守东枝城。
于是,戴安澜命令远征军师200,从东西北三面一齐攻打东枝重镇里的日军。
师200早在日军中闻名以久,一听是200过来,日军有了怯意,不得不退出东枝,
于当晚,师200收复东枝镇。
到现在,中国远征军转了一圈,又回到杜建明开始估计的那样,
不知此时司令部的几位长官做何感想。
而此时,可以说,整个盟军司令部和中国远征军的最高指挥官都开始乱发命令,不知所措,各举主张。
蒋介石来电:万一腊戍不守,军5、军66应以密支那为后方,军6应以景东为后方。
看的出,蒋介石也对东枝的重要性不看好。
而史迪威和罗桌英还是原来想法,执意在曼德罗搞会战。
眼瞅着日军就要突破东线,直取腊戍老窝了,而这两位仁兄还坚持要在西线曼德罗会战,好像日本人就那么傻,非要往那里钻似的。
随后,史迪威一纸命令,把中国远征军的军5除200师的主力外,全数调往西线,集中于曼德勒一线,准备“会战。”
这次会战得加引号了,因为这个会战,完全是史迪威和罗桌英两人想出来的,从想定和事实看,都不可能。
主力一撤走,日军看准了机会,干脆连东枝都不打,罗列姆也不要,绕过两个重地,专找人少的地方走,直逼腊戍。
由此,东枝的战略地位没了。守在这里还有什么用,撤吧!师200放弃东枝,撤往他处,开始走上溃败之路。
历史学家这样评价:“如果坚守东枝,不仅可解决东线之危,同时,可以阻止日军北进,攻取中国远征军总后方基地——腊戍,为以后的反击提供保障。”
谁之错?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现在不是累死问题,而是害死6万生命。
史迪威还有机会,在第二次远征时,总算是要回了面子。
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