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科幻小说 > 七十年代那场战争 > 第1080章第章 鄂克春之战

第1080章第章 鄂克春之战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情报至关重要,聪明的指挥官总能从这些情报中做到知己知彼,从而为战役下定决心。

    杜聿明,1904年生人,陕西米脂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著名抗日将领。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他一生戎马,历尽百战,但终了还是做了文职。

    而此时,杜聿明以他超乎常人的敏锐,看出了日军端倪,再一次在异国的土地上审视着日军,行使他远征军代司令的职权,向日军发起了第一场决战。

    他认为,面对日军的猖狂进攻,必须给予迎头痛击,否则,难以阻住日军攻占缅甸的势头。

    杜聿明在分析完国际国内形势后,信心倍增,有美国支援,又有英军的配合,在缅甸打败日军完全不成问题。

    于是,杜聿明给第200师师长戴安澜下达了作战任务:固守同古,掩护主力集中歼敌。

    能够有这样的大气魄,大手段,可见杜长官下了血本,设了大局,决心投入全军兵力,在同古给日军吃个硬钉子。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被迫而为之。英军不打,我们打,总的有人出面来阻止日军,不能就这么让日军顺利占领缅甸,威胁中国的大后方。

    因为同古的地理们置太重要了。

    同古是缅滇公路的枢纽,从外界运来的物资全都要经过这里才能运到中国,如果同古丢失,滇缅公路自然会断,这个枢纽被日军占领后,还能允许往中国运输物资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能。一旦没有了国际上的物资支援,中国的抗战便很难坚持下去,这是当时的人们非常明确的重要一点。

    仅从这一点上分析,便能知道,英军与中国在缅甸作战的初发点不同,责任心便有了强与不强之分。

    如果没了缅甸,英军失去的只是一个地盘,这样的地盘他们在东南亚多的是,完全可以不在乎。失去缅甸后,英国还有印度,因为那里才是英军要确保的重点。没有了缅甸,他们可以撤回到印度,无非是又回到没有侵占过缅甸的原点上,损失并不大,只是丢些面子而矣。

    这样一比较,远征军的责任重大,它的使命不光是为了发所扬国际主义精神,保住缅甸不受日军侵略,同时,也是在保卫中国抗战的生命线。

    认识提高了,觉悟自然跟着上涨,全军上下同仇敌忾,人人表示誓与阵地共存亡。这时,无论在哪一个阵地上,都能感觉的到,士兵们守卫的决心非常大,寸土必争,人在阵地在,决不让日军前进一步。

    如此看来,皮尤河之战太关键了,虽然战斗规模不大,但对远征军却起了激励作用。思想教育很重要,加之长官们大力宣传,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即刻破灭,在很多阵地上,士兵们高声喊叫着,

    “小鬼子,有种来吧,爷不怕你。”

    这些士兵里面,不光是南方兵,本地兵,还有许多从东北过来的流亡青年学生,他们目睹了东北、华北等诸多与日军作战的战役,早就听够了“逃亡”、“战败”这些字眼,在他们心里,认为今日有此一战,也是一血国耻的日子。

    工兵营都能打败日军,难道我们就不能吗!所以群情激奋,斗志昂扬,正是由于这种精神,暂时弥补了后勤保障不足,兵力不足,弹药不足,工事不完备等诸多缺点。

    人的精神真够伟大,只要发挥到极点,便能创造出奇迹。很快,这一奇迹再次出现。

    日军在皮尤河吃了亏之后,变的有点乖,似乎看出点啥,不再那般地器张,不可一世,非要在这里突破防线,于是换了思维,主动地换了个地方,想要在另一个地方试一试。

    随后,这个地名便与皮尤河一样被写入历史,功绩相等,但苦难不同,可他们都是第200师的前哨阵地,它的名字叫鄂克春。

    鄂克春与皮尤河有所不同。

    皮尤河是条河,分东西两岸,只要远征军守住西岸,日军的装甲车,坦克很难发挥作用,没桥,寸步难行。

    而鄂克春是一片平地,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仅凭简易工事,很难扛住日军大炮攻击。

    按当时日军战法,进攻前,首前有海军战列舰炮火支援,而且随行军队中还有加浓重炮,山炮,迫击炮等。不仅如此,天上还有飞机轰炸,坦克在行军中也能随时开火,进行炮火支援。

    在他们看来,攻打鄂克春这样的前哨阵地,根本用不着步兵去冲锋,只要把这些炮火用足,对方阵地上就不可能有活着的人,步兵上去,检捡漏就成。

    本来嘛!前哨阵地就是当做了望、警戒、示警之用,抗击敌人不是主要任务。敌人兵力少时可挡一挡,如果是重兵来了,那就往后撤,交给主力部队。

    从这一点上看,在前哨阵地,一般布置的兵力都不多,他们是能扛则扛,扛不住便向主阵地后撤。

    然而,现在鄂克春这个前哨阵地的性质变了,不是指挥官硬让他们去阻击,而是这里的守军们非要这样做,不仅要以皮尤河为榜样,而且还要发誓比他们做的更好。

    碰到这样的硬骨头精神,完全出乎日军的意料之外。

    日军通过侦察机在天上侦察一番后,很快摸清了远征军阵地情况,从而得出结论,这个前哨阵地人员不多,完全可以一次冲击便可拿下。

    有了上次教训,日军还是加了小心,引起重视,没敢轻敌。

    10分钟炮火准备之后,鄂克春前哨阵地狼烟四起,阵地土崩瓦解,远远看上去,新修的工事不复存大。

    随后,一辆装甲车在前面开路,后面跟着几十名日军。

    到了有效射程之后,浮土中突然钻出很多远征军士兵来,二话不说,朝着进攻的日军便是一阵猛打。

    日军装甲车不服,自以为我是铁壳子,你能奈我何。它一边往前行驶,掩护步兵进攻,一边朝着远征军士兵,用机枪狠狠地扫射。

    连着有几名远征军士兵都死在了装甲车的机枪下。

    远征军很快明白一个道理,不消灭这铁壳子,不仅挡不住日军,还要死很多人。

    于是便有两个远征军士兵抱着炸药包冲了上去。

    按说,远征军基本上是美式装备,怎么会没有重火力,又怎么能没有反坦克炮呢!

    有是有,但不在这。一是数量少,二是重视程度不够,不想在这里成为防卫重点。

    谁都没想到,战场上情况变化太快,不是预想中的那样,形势发展到哪说哪,有什么条件就解决什么问题。

    没有坦克炮就不打坦克了吗!自然不是,如果你不打它,它会打你。你不打死他,他就要打死你。

    对于这一点,每一个战场上的亲历者都再明白不过。

    所以,他们没时间考虑反坦克的问题了,有什么用什么,于是便抱着炸药包冲了上来。

    这种打法,在中国的许多抗日战场上日军见识过,可自从来到缅甸后,他们没遇到过,可能是原先碰到过,现在忘了,不知道在缅甸也有人敢用这个招数。

    突击之下,装甲车真的被炸药包送上了天。

    细节就不多讲了,总之,第一个冲锋,日军被击退。

    日军有点恼,不就是一个前哨阵地嘛,怎么这么难打,还真不信邪了。

    于是,日军再次开始炮击,把原先使用过的战法再来一次。然后又有步兵进攻,反复折腾。

    由此开始,鄂克春这个前哨阵地受到了日军的连续猛攻,接连不断的炮火打击。

    看样子,日军是准备来真格的了,觉得人少不够用,很快调过来两个联队,这要比皮尤河时的人手多的不是一点半点。

    调上来的日军两个联队,一点不给对手喘息机会,轮番进攻,每一次进攻都使用步坦协同,立体作战的作战手法。

    按照攻防地理条件估算,中国远征军在鄂克春投入的兵力不会超过一个连,如果是一个连的人数,守卫的正面战场宽度不会太大,超不过200米的距离。

    我们前面说过,他的地理条件赶不上皮尤河,最起码那里有条河,而这里却没有,从地图上看,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如是一道山谷,有山可以利用,有谷可以设伏。这些天然条件全都没有,又是一马平川的平地。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阵地,远征军士兵竟然没有被日军的飞机大炮给打趴下,而且还顶住了日军两个联队的进攻。

    一个联队是多少人呢!总也得有几千人吧!如果全部展开,一起站在远征军的这个前哨阵地上,估计会是人挨人。但是,尽管日军条件如此优越,楞时没有踏上这个阵地,除了阵地前的战场外,日军楞是没有越过去。

    写到这里时,我也有些疑问,可《远征军战史》上就是这么说的。

    “从3月20日到3月24,日军寸步未进,两个联队受到重挫,毁了两辆坦克,两辆装甲车,汽车被烧7辆。”

    足可见,远征军胜了,面且成绩还不小。

    还是返回到战斗场面上吧!

    日军是不是死脑筋,既然这里不行,为什么不换个地方再打?

    但日军没有,最起码是在20日到24日这段时间里没有转移战场。

    也许是两边的条件不允许,也许那里的强兵强将比这里还要厉害。

    其实也怪不得日军没动脑,他们从皮尤河已经转到了鄂克春,还要转到哪里去!碰到肯不动的硬骨头就想丢下,这对上边没法交待,总不能汇报连战失力,那这指挥官还当不当。

    日军很要面子,武士道精神只管强不许弱,只许赢不许败。这样一细琢磨,对于日军非要走鄂克春这条道便解释通了。

    日军是在打士气。

    在接下来的几天战斗中,日军海上的两支舰队一直没闲着,帮忙帮到底,一直在进行火力支援。从规模上看,日军的两个联队在进攻鄂克春时,步、炮、空三个军种一齐上,配合的相当不错。

    日军在叫劲,戴长官的脾也在渐长,非要在这里与日军拼一拼实力。随后,第200师不断补充后援,发誓在抗住日军的进攻。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我双方谁都明白这一点,因为是初战,谁都不示弱,都想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于是便在鄂克春这个前哨阵地上展开了博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