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科幻小说 > 七十年代那场战争 > 第七百一十四第章 芦苇荡藏身

第七百一十四第章 芦苇荡藏身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越军撤走之后,水藤林算是彻底消停了,重新恢复到原有平静。

    洞里萨湖太大了,即使是在旱季,湖水面积也在几万平方公里之上。既然有水,当然少不了水产品之类物产,于是,农团长让战士们打上各种鱼虾类等各色海产品供电视小组享用。

    吴江龙看到这些水产品就有些纳闷,柬国民军一真深藏于水藤林内,连只像样的船都没有,靠什么打鱼呢!而且湖面上也一直被越军占据着,汽艇巡逻船来回穿梭,哪容得了柬军去打鱼。别说是打鱼,就是在湖面上行走都不行。只要被越军巡逻船发现,必然是一场追杀。

    如果看过老牌电影,就会想的到。越军在汽艇上架着机枪和小炮,如果想追一只鱼船,别说是一只,就是几只那也不费什么劲,大不了多射些子弹而已。追来追去,不是船上的人被杀光,就是船被打沉,就是人掉入水里,身上也免不了挨上几发子弹。

    所以,凭柬军目前实力,他们根本就没有在湖中打鱼的可能。

    晚饭后,边雨欣不等吴江龙问话,率先提出了这个疑问,引来农团长等人一阵大笑。他们认为边雨欣提法很切合实际,当前的行势就是这样,柬国民军是不可能去水里打鱼。既然他们不去,那这些食物是从哪来的呢!人不吃饭不行,部队没粮食更不成。

    随后,农团长等人就进行解释,无非是说些类似于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那种情形,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他们几个越说,边雨欣越糊涂。这里连个村庄都看不到,更看不到一个百姓,所有柬国民军都隐藏在水藤林内,上那去找老百姓!

    农团长介绍说,洞里萨湖不仅有水,而且还有岛,用不着去陆地,就可以吃到你所想要得到的水产。而且,每个岛上都有鱼民,他们不种庄稼,就靠打鱼为生。有他们在,柬国民军还能饿死!

    这到是实话,老百姓是柬人,国民军也是柬人。国民军为谁打仗,不就是为了赶走越南侵略者,好让自己人民过上好日子吗?所以他们是子弟兵,老百姓当然会支持。

    对于这一点,只要有爱国心的民众没有不理解的。所以,柬国民军的游击战术也是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才能维持的下去,否则,他们很难在这一地区呆的住,别说是去给敌人通风报信,就是没人理你,柬国民军也无法存活。

    这就是人民战争发挥出的巨大作用。不管是中国还是柬埔寨,世界上凡是抵抗外敌入侵的国家,他们的军队就是人民的军队,当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听到有人民群众在,边雨欣立即有了想法。他们这次拍摄不仅要拍柬国民军,也要拍人民群众,最主要的,边雨欣想看一看柬国民军与人民群中的鱼水情。因为,柬国民军的抗越战争能否持续下去,能否最后打败越南侵略者,老百姓的支持,民众的赞同将是很关键的因素。

    柬国民军的镜头拍了不老少,差的还是一些细节问题。边雨欣即是这场电视拍摄活动的记者,但同时他也具有编辑加导演的身份,所以,能够把电视内容拍得更丰富,更好看,那才是目的。于是,边雨欣向农团长提出了要到老百姓住地去拍摄的想法。

    这一下可难住了农团长,不是去不了,而是太危险。因为那些百姓都在岛上,他们要去就得乘船,还要穿过很大片的湖面。越军的巡逻艇一直在湖面上来回地巡逻,铁船要比木船快的多,只要木船在水面上出现,很难不被越军发现,而且去的船绝不会是一两条。有这么多船被越军巡逻艇追逐,危险太大。

    农团长不敢擅自做主,把目光投向潘师长和焦团长。

    潘师长是这里的最高领导人,焦团长是从总部来的,一路上都兼营保卫电视小组的任务。人家安全地到达这里,他绝不能因为一点差错而让电视小组冒险,所以他求援的目光投向这两人,意思是说,去还是不去由你们做决定。

    潘师长想了想问,“从这到那小岛有多远?”

    “远到不是很远,出了水藤林就能看得到,只是中间隔着十几里地的水面,越军一直在这里巡逻。”

    焦团长插进来问,“越军在什么时间不巡逻?”

    “越军有午睡习惯,一般在中午时他们很少出来。”

    “嗯,那就在中午。”

    越军中午不出来,自有不出来的道理。你想啊,柬埔寨处于亚热带,天气本来就热,一旦到了中午会更热。而且湖面热起来,会蒸腾出大量热气。

    上面有太阳照着,下面热水蒸着,这与在桑拿间里洗桑拿有什么区别。洗桑拿那是图舒服,而在这里呢!那就叫受罪。越军又不是个顶个地忠于职守,甘心情愿地舍身为军队,他们当然也是想图些舒服,越舒服越好。所以,在这时间里,他们肯定会找个荫凉地歇息去了。

    “嗯,那就好,我们就中午去。”

    潘师长说出这样话,就等于他同意了边雨欣提出的要求。

    柬埔寨的抗越战争非常需要中国以至于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支持,而且,边雨欣提的又并非无道理,做好这部柬国民军抗越的片子对柬埔寨国民军的抗越斗争非常的有用。

    抗战时期,美国的女记者史沫特来、海仑等多次去延安采访领导人,从各个角度报道八路军抗战实情。真实的报道,不仅宣扬了的抗战精神,也让世界了解中国还有这样一支军队,在经济极其困苦,装备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却意志坚定,斗争坚决,作战勇敢,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

    从此,让国人关注八路军,世界观注中国,由此才开辟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良好局面。可见,外国新闻媒体的宣传是何等的重要。就是从这一考虑出法,潘师长决定,就是冒再大的风险也要让电视拍摄小组去看一看柬埔寨的人民群众是如何支持柬国民军抗战的。

    天刚刚放亮,几只小船驶出水藤林的密集地区。在这些船之中,不仅有电视小组的人,当然也有吴江龙、徐昕、洪志三人。他们三人来干什么?他们是保镖,有保卫职责,电视小组走到那他们就得跟到哪,不能有一点失误。同时,潘师长、焦团长、农团长也跟着一起来了,可见这几位柬国民军领导对电视小组的采访是多么地重视。藲夿尛裞網

    小船正在向前行驶,一条木舟以及快的速度,箭一样像船队划过来。

    船是用木板拼接的,船体大,载人又多,当然行驶很慢。而木舟则不同,他是一根大木头在中间镂空,只容纳下两三人,体轻,速度快,如果好手划的话,他会在水中行驶出一条水线,飞一样向前狂奔。

    木舟行到船队最前面,一个侧横挡住去路,只见上面一个鱼人装扮的人喊:

    “快隐蔽,越军汽艇过来了。”

    毫无疑问,这是柬国民军事先安排的尖兵,专门用来探路和侦察敌情的。

    他这一喊,所有船上的人都听到了。既然敌人过来了,那还等什么,于是,所有船只快速拐向旁边的一条河叉内。

    河叉水浅,又生长着茂密的芦苇,汽艇一般是不进来的。他们即害怕搁浅,同时也害怕机器被水草缠住,其实最主要的,他们还是怕被柬国民军袭击。

    越军又不是钢铁侠,刀枪不入,一旦被柬军袭击,那是要死人的。如果他们不进来,在宽阔的水面上行驶,柬军就不能使这一招。因为汽艇上的127毫米高射机枪起着相当的威慑作用,也是对付小木船的最强火力。更何况,汽艇速度快,木船慢,水面一辽阔,只要被发现,小船当然会毁于一旦。

    也正是因为越军和柬国民军,你想你的,我走我的,才使的越军与柬军很难在湖水面上交火。除非偶遇,或者说是越军被引进埋伏圈。

    越军不傻,当然不会中这个圈套。不过,越军既然是巡逻船,总还是要对这一地区进行管理和侦察,也不能允许柬国民军的存在。那怎么办,越军自有越军的招数。

    几只小船刚刚划进河叉,就听远处传来汽艇发动机声音。

    而此时,水域上除了它之外,再没有任何活动物体,水流又很平稳,因此,除了这个响声外,不会有第二个,因此,机器声轰鸣,老远就能辩别出。

    很快,越军汽艇露面了。汽艇机仓外的甲板上上站着几个越军,一律持枪向芦苇荡方向张望,架在甲板最显眼位置上的那挺机枪,弹箱张着盖,可见已经是子弹上膛,就等着把持机枪的人扣动板击了。

    随着汽艇驶近,汽艇上的越军嘴脸看的也是非常情楚。每一个越军脸上都能看到不可一世的凶煞。

    董小朋偷偷打开摄像机,透过缝隙开始拍摄越军汽艇。他的这一动作是很危险的,如果被越军发现,一串子弹过来,就有可能机毁人亡。

    难道说,有芦苇挡着,越军也能看的到?那的看是什么条件,比如说越军的目光死死盯着这一地区,稍有什么变化很可能就逃不过他的眼睛,或者镜头反光,其光芒很可能会暴露出机身位置,这些都是很危险的。

    童勇男有些担心,轻声告诉董小朋,“太危险,别拍了。”

    “没事的,我挡着镜头呢!”

    董小朋说挡着镜头,并不是把镜头遮住,遮住了还怎么拍,他指的是把射向镜头的直光挡住,不让它反射出去。

    “嘟嘟嘟”

    汽艇由远至近,很快便接近了这道河叉,只要越军拐一个弯,从北面就能看到河叉里的人。然而,越军没这样做,他们在一侧把汽艇停下了。

    汽艇一停,甲板上的几个越军朝着河道方向比比划划,嘴大张着,但听不到他们在说什么。

    这时,一个越军转身面向操控机枪的人,在说什么,只见那个机枪手跟着转动身体,调整枪口。

    农团长第一个看出了越军企图,赶紧下令,“快趴下,越军要开枪。”

    河道里有芦苇挡着,外面啥情形,里面的人是有看到的,也有看不到的,看不到人当然不知道此时越军在干什么,正等着领导命令呢!没想到等来的是这个。不管是什么,既然是领导说的,那就听吧!

    听到农团长让趴下,知道危险来了,所以这些人赶紧把身体放低,尽量别让敌人发现。

    此时,董小朋正抓着像机拍摄,又听不懂农团长说的柬语,所以他的动作还是慢的。

    “快收工,隐蔽。”吴江龙从旁边又加了一句。

    但董小朋的动作还是慢。他慢越军可不慢,也就在他还没有潜伏下身体时,越军汽艇上的机枪响了。

    机枪一响,子弹像切割机一样,朝着芦苇荡横扫过来。只是瞬间,大面积的芦苇被打的碎片横飞,四处飞溅。

    还好,越军选择的是平射,采用的是慢摇枪口,是从一侧向另一侧移动,如果单单瞄准董小朋这个位置,有十个他也鲜血倒地了。

    即使这样,子弹顷刻间也到了身旁,而此时,董小朋的上半身还没全伏下来。这太危险了,按着子弹距离水面的平行高度,董小朋仍处于子弹横切面之上。

    说时迟那时快,一道黑影猛地扑向董小朋,两个人一齐压到在船头,险些把船压翻。也就在他们倒下的那一瞬间,子弹从头顶上切过,一排火光直扑身后芦苇荡。眼看着,整整一排芦苇被拦腰斩断。

    (欲知《七十年代那场战争》未来发展,欢迎提前阅读下部——《冲出太平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