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录高再见
2016年盛夏,高一的时光也在最后一门地理考交卷铃声响起时缓缓落下帷幕。沈枝收起草稿纸,盖上笔帽,走到走廊过道专门用来放置学生物品的课桌上拿起那个澈绿的双肩包抱在胸口,脚步缓缓地走向教室,与身旁迫不及待赶回教室的同学形成鲜明对比。
刚走到楼梯口,便听到身后传来发小袁君离的声音:“小枝,等下一起去食堂呀。我先去放个书包,你在你教室门口等我。”
“噢,好的。”沈枝应声道。
沈枝从小和袁君离一起长大,关系不似亲人胜似亲人。两人本来家都住在苏城的永昌区虞张组,两家相隔不过300米。
虞张组家家户户关系都近,清朝时期是一个祖宗。一年四季大门不关也无需担心家里被贼惦记。
小时候,村里的小孩子流行建师门,袁君离凭借开朗、欢脱的个性首当其冲,成为师门的老大。而作为其最好的小姐妹沈枝,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师门老二,体验了一把当官的快乐。
两人虽爱玩,倒也没耽误成绩,小学时期末年年拿金银奖,又争气的考进安代中学最好的尖子班。中考时也没让大人担心,考进永昌区第二的录慕高中。整个村就沈枝,袁君离还有桥头陆家的陆川,和田西梗上的姜乐宾考上了。
沈枝初三毕业时,在政府安排规划下虞张组列入拆迁小组名单。次年冬,沈枝全家入住安置小区朗成花苑36幢,袁君离家则住在64幢。当时村上的人家都被拆迁安置规划入住在朗成花苑。
那年春节沈枝全家也都在朗成过年,虽然入住新房高楼,沈家全家都感到新鲜与欢喜,但层层高楼似乎也让原本平铺的邻里关系变得不像以往那样亲密。
以往过年,哪家有大寿的,便提前吃过年夜饭赶往寿星家祝寿,老寿星给每个来拜寿的小孩发个小红包,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年味浓郁到四处漫溢。
但那一年的春节,似乎没有往年那么快乐与无忧,或许,真正彻切能成为过年的主角,已经在光影匆匆的流逝下,悄悄更换了主演。
不过,朗成花苑的地理位置还不赖,划入到了永昌区排名第一的高中:春申高中学区范围内。袁爸立刻在“虞张人民一家亲”微信群内联系到沈妈、陆爸和姜妈讨论孩子们的上学问题。
袁爸:兄弟姐妹们,迫在眉睫呀。咱说孩子们到底要不要转到春申高中读书?
姜妈:我还想问你呐,袁老哥。都跟孩子他爸讨论一星期了。你们都咋想的呀?
陆爸:我想着还是得给转学。虽说孩子们自己争气给考上了录慕高中,但教学质量毕竟比不上春申。现在安置小区在学区范围内,顶天的好机会可不能浪费了。
袁爸:说是这么说,这不怕孩子们不适应。毕竟都上了一学年,突然转学老师同学都得重新认识。
沈妈:得转。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上一会日子孩子就能适应。何况他们四个呢,有照应。
陆爸:沈枝妈妈的想法我赞成。虽然说录慕高中的教学质量不错,但跟春申高中相比还是略微逊色的。孩子们以后是跟全国的学生一起竞争,咱们的眼光要放远一点。
姜妈:对!去年录慕高中的重本率比春申高中低了30。
袁爸:行,孩子学习是大事,转学耽误不得。
于是四位家长一拍即合,随即决定转学。春申高中距离朗成花苑大概15公里的路程,开车得30多分钟。其实也不算远,但考虑到孩子们学习紧张,还是怎么上学变成家长近期一大难题。
在经过长时间讨论后,陆川和姜乐宾都跟爸妈说明决定住宿。袁爸担心袁君离一但住宿,脱离袁妈管教会整天把心思放在看小说、听音乐、追星上,于是决定每天早晚接送,累是累了点,但就这么个宝贝女儿。再说女儿得冲刺高考一同陪沈枝奋战两年。
沈枝家还没有汽车,也不是买不起,主要是沈爸没有驾照。年轻时学了两次驾照,第一次学到一半驾校老板卷款逃跑。第二次刚开始学沈爸就临阵脱逃,理由是害怕开车上路。沈家自然不放心沈枝一个人住宿,高中压力大还得自己洗衣物,一星期才回家一次营养也跟不上。
于是沈妈决定在春申高中旁租一间房陪读,为了女儿累点也无所谓。
【作者题外话】:如果我们不能在见面,那你也一定要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