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蝉声且送阳西 > 第943章 志向(上)

第943章 志向(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数万年前,万族峥嵘,神灵威盛,人族势微。

    红尘仙为寻大自由、欲入天门,临走前将修行之法传于远古荒人。

    荒人与神灵最大的区别在于,荒人不仅拥有伟大的创造力,更热切将薪火留给后代——造字著书、炼铁铸甲、开山立道随着一代又一代的薪火传承,零散的部落成了城镇,稀疏的城镇成了国家,当人族第一次由‘大荒’之名统一之后,书院出现。

    ‘书院’二字,初听不觉神奇,久闻却觉惊悚。

    高高在上的神灵们渐渐发觉,随着书院的出现,人族竟如同喷薄而出的潮水般,争先恐后的涌出无数惊艳后辈。

    书院使人族开慧,开慧之后的人族,又衍生出了‘礼、法’二字。

    通俗来讲,随着‘礼、法’的出现,便奠定了秩序的基础,当一个种族有了分明的秩序,便彰显出这个种族,有了能够抵达顶峰的凝聚力与破坏力,这对于高高在上的万族神灵而言,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而更可怕的事情是,孱弱、短寿的人族,除了拥有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之外,还有难以抑制的贪婪欲望。

    万族神灵将人族的日益强大,称之为——文明。

    人族在没有文明之前,匍匐在神灵羽翼之下,寻求庇佑,当他们拥有了文明之后,便拥有了可怕的力量,他们摧毁了图腾,要将神灵踩在脚下。

    神灵终于意识到,人族是万族生灵的劫难,神灵无法容忍卑贱人族的崛起,更无法容忍人族的贪婪。

    神灵开始恐惧,开始联合万族势力,欲对人族行灭绝之事。

    于是,第一次万族之战爆发。

    这一战,染红了整片天地,神灵们终于明白——文明,便是力量。

    有一位佛陀,遍体金光,往往翻掌之间,便能将百余丈高大的鲲鹏或是麒麟囚禁于掌心,如同玩物。

    有一位书生,口诵诗文,每当言辞落下,必能引起天地嗡鸣大震,轻易镇压游入云海的神龙、神凤。

    有一位道人,一手提剑,一手结印,顷刻间便能借天地之力落下无数道恐怖秘术,砸的神灵遍体鳞伤。

    剑修、刀修、枪修越来越多的人族高手参与这场厮杀。

    这一战,足足厮杀了数百年,鲜血染尽了每一寸山河,最终以人族的惨胜而告终。

    自此之后,万族神灵退入洛水大河、荒芜山涧、再不敢露头。

    人族夺走了神灵的荣耀与气运,散向整片大陆,掀开了属于人族纪元的新篇章。

    之后的万余载,强大的大荒国在人族的内斗中支离破碎。

    自,大荒国破碎的这一刻,远古纪元结束,人族开始走入中古纪元。

    大荒国散落成七国势力,合而又聚,聚而又分,由此引发了藏匿起来的神灵觊觎,在陆续爆发了数次冲突后,开始了第二次万族之战。

    篇幅过多,便不再一一赘述。

    总归,人族赢了。

    而神灵的骄傲,注定了他们永远不会向卑贱的人族屈膝——神灵不为奴,所以,神灵被屠戮殆尽。

    万族神灵覆灭的那一刻,中古纪元结束,人族走向近古纪元。

    也是在这个纪元,消失了数万年的红尘仙,重返白玉山,遇见了慧能大师,成为了白凡。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白凡久经磨砺,复苏了红尘仙的记忆与力量,开始继续走大自由之路。

    三千余年前,红尘仙率领门下弟子屠尽天上仙人、封锁人间武道。

    之后,昌盛数万年的儒家、道家、佛家无一例外,尽皆走向没落。

    时间可以掩埋一切。

    今日的人间,即便重开了武道,可在寺庙里吃斋念佛的和尚们,或许从来没有想过,他们也可以凭借虔诚的佛心,一步踏入一品,走向修行之路。

    而,天下四国,无数被称作‘迂腐不化’的读书人,或许也很难意识到,他们的儒家先祖,曾以诵念而出的天地之力,灭杀了一尊又一尊凶猛的神灵。

    可悲又可笑的是。

    逍遥观老祖宗半夏,是正统道门之人,而红尘仙却给逍遥观留下了三卷天书。

    数千年来,每一位出自逍遥观的入世行走,皆会带着天书入世,天书名声渐渐传出去后,天下的读书人,竟将逍遥观奉之为儒家圣地。

    甚至,不知从何时起,逍遥观的入世弟子,在天书的影响下,从与世无争的道家修行者,成为了知行儒家修行者。

    所以,才会有了前文的,‘逍遥观入世之人,皆是世间大儒’的说法。

    若说唯一的例外,或许便是仵世子阳了。

    仵世子阳虽然师从宁立,但从未读过三卷天书。

    宁立行事向来是循规蹈矩,极讲道理。

    而仵世子阳行事则是顺心随欲,从不讲理。

    师徒之间的种种矛盾,包括对于王十九的不同态度,其实也是道家与儒家理念之争。

    宁立觉着,既然王十九可能会成为人间的隐患,便该早早灭杀——为了人间。

    仵世子阳认为,将来之事,留待将来再说,什么人间——狗屁人间。

    逍遥观。

    云海翻腾,狂风喧嚣。

    不断砸落的山石,哗啦作响,荡起大片尘烟。

    “年轻人,你的志气”

    半夏身子纵然有些佝偻,却在金光汇聚而成的河流中,巍然不动。

    他看着河流另一侧的李三思,又道:“有些大了。”

    李三思以不惑之境战天顺之境,与送死无异,倾力砸下的一招,也仅仅让半夏稍稍移步罢了。

    半夏口中所言‘志气’二字,并非李三思敢砸烂逍遥观的勇气,而是李三思砸烂逍遥观的真正目的。

    李三思笑了笑,“年轻人若是没点志气,那怎么行?”

    说话之时,他抬眉看向翻腾的云海,缓缓呼出一气,又道:“隐秘。”

    一言落下,云静风轻。

    李三思分明未动,但半夏却瞧不见李三思的身影。

    这一幕,让半夏心中泛起细微涟漪。

    犹记得三千多年前,半夏刚刚走入江湖,江湖还不似今日这般萧条,儒家圣人以不惑之境数言之间,便能引动天地大变。

    通晓天地道理,一言而令天下,那是何等风流?

    可惜,半夏不爱读书,也读不进书,虽然最后成了道家之人,但心中对儒家的大修行者总是有那么几分憧憬。

    儒、道、佛,这三种远古传承里,儒家与佛家一样,没有所谓的三品地坤与二品闻道的划分,儒门读书,佛门诵经,向来是手无缚鸡之力,可一朝顿悟,心灵通透之下,便能一步迈入一品,从而走入修行者的行列。

    至于道家之人,可修刀剑枪矛,可修天地秘法,是真正的随心所欲,便有三品、二品之列。

    这三千年来,随着一品之路的断绝,在这俗世江湖里,儒家与佛家的修行者,便算是彻底断了根,唯有道家仍有传承。

    严格来讲,这李三思还是这数千年来,头一个能被称之为‘儒家’的大修行者。

    如此惊艳的后辈,实在罕见。

    半夏虽有惜才之心,却也明白,这位后辈志气极大,今日一战怕是无法避免。

    李三思若是为宁不凡讨理而来,倒还好说,可李三思此行,分明是有别的志气。

    ‘哗啦——’

    漫天金光如同潮水般,砸落人间,径直朝半夏落下,像是倒悬瀑布,湍急席卷。

    半夏身形不动,迎着漫天金光,遥遥探出一手,两指并起,轻轻一点。

    ‘嗡——’

    一道急速掠向天际的狭长白光,从半夏指尖凝结而出,顷刻间便将声势浩荡的金光瀑布刺穿,潮水若伞下骤雨,啪啪四散。

    白光穿透瀑布之后,在半夏的心念调动之下,蓦然转向,朝北面刺去,直掠二十丈外。

    局外之人,或许瞧不清门道,但半夏凭借心眼,看得清清楚楚,那是隐于人间的李三思方向所在。

    几乎是在白光将要触及李三思的瞬息之间,李三思身影赫然显露,面色平静,迎着白光,不退反进,踏前一步,缓声道:“穷,则生变,天地皆变。”

    ‘噗呲。’

    一声轻响过后,方才还凌锐无比的白光,忽然像是烟尘一般,袅袅飘散。

    李三思望向半夏,似乎在说——我乃当代大儒,天地之力皆在我一念之间,你如何以天地之力与我搏杀?

    半夏略微抬眉,目露赞赏,再次看了眼这位青衫年轻人,然后单掌朝天,轻轻一托,“起!”

    武者走入不惑上境,便能调用整座天地的力量,可以说已经走到武道尽头,而更进一步的天顺地仙,虽说是走了岔路,但毕竟沾上了一个‘仙’字,除了身躯远强于不惑武者之外,更是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不惑武者,奉自身为天地。

    天顺武者,奉自身为天道。

    高下立判。

    随着半夏一字吐出,大片白光自虚空溢出,渐渐汇聚成数百丈高大的山脉,悬于李三思头顶,遮了天。

    泰山压顶,谁人不惊?

    李三思目光平淡,轻轻挥袖,眸光泛亮,大声道:“散!”

    ‘轰!’

    泰山骤然崩毁,碎裂成无数巨石,咔嚓作响,嗡然大震,却聚而不散,如同急雨,猛然砸落,每一块巨石,皆裹挟着锋锐刺目的白芒,犹如万箭齐落。

    李三思眉头紧蹙。

    半夏目光平静,缓声道:“你若想声震人间,总得先扛起天地。”

    李三思轻轻颔首,望着呼啸砸落的无数巨石,轻声道:“有理。”

    或许,很多人都不明白,李三思来逍遥观,究竟是想要做些什么。

    其实,很简单。

    李三思只是想将逍遥观打烂,仅此而已。

    那么,目的呢?

    真是为了给宁不凡寻个道理?

    自然不是。

    以不惑上境战天顺地仙,没有丝毫胜算。

    这事儿,李三思心中清清楚楚,他不蠢,自然不会以这般决绝的法子为宁不凡讨理。

    李三思来逍遥观,是为天下的读书人,是为重续儒家传承,是为人间开山。

    逍遥观,分明是道门所在,却被天下人尊奉为儒家圣地,这没有道理,也很屈辱,若不将逍遥观打烂,如何为儒家正名,如何引领天下的读书人走上修行之路?

    人间将逢劫难,正是需要力量之时,倘若能够重续儒门,能够引领天下的读书人走向修行之路,才是真正的无量功德。

    说句实在话,书真的不能读得太多。

    书读得越多,眼里越是容不下自己的得失,心里也越是在乎天下人的得失。

    没有悟透三卷天书之前,李三思只是李三思,悟透了三卷天书之后,李三思便成了另一个宁立。

    两人,皆是读书人,皆是薄情人。

    远古儒家圣人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儒家断了传承,这样不好。

    来逍遥观之前,李三思说要仗势欺人,他仗的势,是身后立着的万万读书人。

    李三思眉头渐渐舒展,将明字卷天书摊在手中,轻轻撕下一页,又一页,再一页。

    他每撕一页,便有浓郁金芒遮天而起,金芒之内,充斥泛亮文字,嗡鸣大响,大道之音,响彻天地,响彻人间,文字光芒越盛,堪比烈阳。

    这一刻。

    天下四国,大多数在学堂教书的先生,忽然心有所感,快步走出教堂,望向天穹深处那抹亮光,心生茫然。也有许多身处庙堂的官员,心神颤动,也顾不得跟人打招呼,齐刷刷的奔出大殿,交头接耳,嘈杂议论。

    甚至,连一些捧着书卷的学子,也放下了爱不释手的书卷,走出卧房,静静观望。

    他们好像明白了些什么,又好像什么都不明白。

    然后,他们听到了一个轻缓的嗓音,“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上天好生之理,为无穷变化之理,唯有通晓变化、知行合一,方可为天地立心、立身、立言、立行、立道”

    这一幕,即便让数千年前的儒门大修行者瞧见,也得心生极大震撼。

    李三思这个年轻的后生,他哪里是为了重续什么儒家修行之法,他分明是要效仿远古先贤,以‘礼、法’教化天下,博取圣人之名,他是要成圣人啊!

    如此志向,堪比遮天鲲鹏扶摇而起,直上云霄。

    无论此事功成与否,他都将——

    青史留名,万古流芳。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