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8章 太平书院
七郎的奏折通过日行三百五十里的第二等“交驿赍送”,很快送到长安。
因为是正规奏折,要通过中书省才送到皇帝手中。
长孙无极得知岭南又有长信送来,皱了皱眉还是打开看……赵全可真会找存在感。
这一看,果然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肉麻得鸡皮疙瘩都起来。
他怀着一言难尽的心情捏着鼻子往下看,一目十行略过没完没了的彩虹屁,终于看到重点。
脸上嫌恶的神情消失,变得凝重。
赵全把岭南都督的官田全部划归官学,田地的出产供应官学的正常运转!
但凡来官学读书的,只要通过考核,交给先生最基本的“束脩”,官学提供免费食宿,发书本的纸张!
知识被士族豪强垄断,因为读书耗费巨大,书更是珍贵。
来官学读书,吃住不用花钱,还能领书和纸张,必然会吸引很多人。
这些学生不一定非得科举当官,只要识字明理,就能更好地归顺王化。
而官学的学生白吃白住白拿,总得尽点义务,比如免费给街坊邻里扫盲……
一传十十传百,七郎许下的愿景,或许真的有朝一日会实现。
“书是宝山,然而只有少数人可进入其中,绝大多数百姓终身无法踏入。”
“文化的传承靠书籍和文字,识字的意义,不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大儒,而是开启民智。”
“……四夷从化、万国来朝!”
七郎对自己的想法毫无遮掩,坦坦荡荡地告诉朝廷。
奏折中还说,“学田”的举措是参考“寺田”。
寺田除了朝廷、官府划拨的,还有信徒奉献的“福田”。
寺田的产出供养寺庙之外,还会用于“悲养院”,接济鳏寡孤独。
既然寺院做得,官府也做得……和尚能干,他赵都督也能干。
朝中众人还是第一次听说“学田”,觉得很新颖。
土地就是根基!
只要有土地在,就有源源不断的收成,定好“专款专用”的规则,官学不必官府再另外拨款。
“各地通行,何愁文教不兴?”长孙无极感叹了一句。
即使对赵全有成见,他也不得不承认……赵全确实是实干之人。
将来无论谁主天下,都舍不得杀这样的人才。
长孙无极虽和皇帝争权,却也希望大唐更加强盛,他将奏折传给其他官员看。
众人强忍着前半截“陛下你真厉害”、“陛下你真帅”和后半截“臣眺望北方,日夜思君”……的荼毒,细细琢磨中间那一小部分。
“吾等觉得此事可行。”
他们都有子孙,设置学田这种惠及子孙的事,就算是政敌也不想反对。
到宋朝才盛行的学田制度,被七郎提前整了出来。
大宋,那可是读书人最幸福的朝代!
学田是经过验证的可行制度!
皇帝拿到奏折,先是兴致勃勃地看完彩虹屁……他觉得赵子逊真是一个好臣子,多会让皇帝开心啊!
别人想当忠臣,总是一幅刚正不阿的姿态,这也不可、那也不可的。
但皇帝也是人啊,是人就喜欢听好话。
反正陛下被赵子逊哄得很开心。
尽管如此,他也不会因为是赵全提的政策就采纳。
治理天下不是儿戏,不能因为喜欢一个人就听之任之,得顾全方方面面的影响。
早朝时,皇帝就赵全的奏折,由三省六部展开讨论,又和中书省、礼部开了个小会,才把学田制度定下来。
……先由岭南试行,再到各地推广。
“赵全在奏折中请朕给新建的官学赐名,就叫‘太平书院’吧!”
皇帝笑了笑,大笔一挥写下“太平书院”,命人送去岭南。
赵四郎回京,提到赵家去岭南开“太平楼”,教岭南人吃辣的趣事。
皇帝觉得“太平”这个名字很不错。5八一60
盛世太平,正当弘扬教化。
他的江山,必定是一个文治武兴的太平盛世。
皇帝畅想着未来,又想到眼前的困难,眸光黯了黯……在权利面前,无法顾念甥舅亲情!
赵四郎回长安后,帮助七郎大肆宣扬岭南的好,请人到岭南官学做先生。
“岭南四季温暖,没有寒冬;花团锦簇、瓜果飘香,又有各色美人,简直是极乐之境。”
“赵都督注重教化,去到那里必得重用!”
“不为良相便为良师,桃李满天下!”
然而任他吹得天花乱坠,肯主动请缨下岭南的人还是没有。
开啥玩笑,赵都督都是被贬谪才去岭南,自家好端端的过去?
脑子没毛病吧?
赵四郎看着无人响应,正想着要不要心一横,自己请命算了……总算有人站了出来。
长安县丞骆宾王主动请求调任岭南,要去主持官学!
与他交好的人都好言相劝,要报答赵都督知遇之恩,亦不必搭上自己的前程性命。
骆宾王很洒脱:“我是赵叔父一手提拔的,若没有他赏识,我恐怕还在市井赌坊混迹,求一口饭吃。”
“李大郎都能追随赵叔父去岭南,我如何不能!”
皇帝得知之后,特意召见了骆宾王,表扬了他不畏艰苦、为边疆效力的精神。
有了这一个例子,又有脑子有毛病的人出来。
光禄卿卢承庆上旨,请求调任他的族侄卢照邻到岭南,任市舶司使。
“赵都督在辽东建大连港,卢照邻曾协助其主持海贸,有经验。如今赵都督到岭南,想必也要重整市舶司,正需要熟练的人。”
皇帝笑着准了。
赵全生财有道,一旦重整市舶司,想必年年能给朝廷送一大笔税钱!
……从辽东调去岭南,都说不好哪里更惨。
不是冷死就是热死。
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卢承庆跟自家族侄有仇。
骆宾王领了调任文书,收拾简单的行李,一人一马即将南下。
他的朋友们为他送行,其中有两个年仅八九岁的小孩子,脆生生地说:“久仰赵大都督的盛名,等我大一些也要去岭南,到时候还要请骆大哥为我们引荐。”
骆宾王笑着说:“行!都督一定欢迎你们。”
这两个孩子一个叫王勃,另一个叫杨炯。
跟他年少时一样,都有神童的名声。赵都督求贤若渴,怎么会不喜欢?
而此时,七郎还不知道他的便宜贤侄们要到了。
他带着孩子来到番禺码头,见识一下“万国商船齐至”的盛况。
我见诸船多有钱,诸船见到港口,想必亦是同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