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我不想上梁山 > 第275章 东道

第275章 东道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想到这里,难免起了争强好胜之心。哥只是想在大宋朝好好玩一把,怎地被你如此不友好对待!以哥现在的家底,这个辟雍便退学了又如何?

    总之不能输了脸面。

    当下口气不免硬了起来:“秦直讲之言,虽然听起来置之四海而皆准,于学生却不然!经义之道,学生略窥门径,并不敢在各位师长面前班门弄斧。若是学生有山长、各位学正、博士、秦直讲的学问,学生便久已不在此间矣!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生只是不愿读死书,想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所以偶尔免不了有抚琴对弈、焚香踏青之事。尽管效仿古风,学生每次也都是请了假的。

    直讲若是不允,但请‘直讲’无妨,学生自然不会违拗,却无须在此时拿此事怪罪学生。”

    他这一番话,说得甚是动听。文人雅客,如他这种才学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乃是本性,自然很难被学问或者学校的纪律约束住,否则何来那些惊世骇俗之篇章?

    话又说回来,如他所言,既然请假是被批准了的,追究他旷课之事确实没有道理。

    尤其最后的“直讲”这个谐音梗,甚是有趣,众人听了都笑起来,氛围为之一变。

    周邦彦到底是大词家,敏感度极佳,先不谈王伦的辩解如何有趣,而是眼睛一亮,动问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山水郎果然出口成章,如果某没有猜错,这应是一首诗了?”

    王伦暗赞。虽说他与其并非同路之人,对方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问家。自己只随口一说,人家便听出了异样,果然了得。

    这首诗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是一首教子诗。子聿,是其小儿子。

    “正是。此是学生瞎琢磨的想法,不知有几分道理,却不敢登大雅之堂。”王伦谦逊道。

    周邦彦点点头:“山水郎何故谦逊?文章学问,原应如此----倒不知是否有了全句?”

    王伦心说这首诗也不是自己的保留节目,便亮出来也无妨,正好给这拨老学究们讲讲道理,下次请假也方便些。便愈加谦逊道:“此诗倒也有成,只是不敢轻易示人,特别是斋里各位先生…既然山长执意要听,学生敢不从命!”

    随即朗声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周邦彦与众人听了都觉得好。读书求学问么,原也该是这个样子的。

    王伦能把学问之事写成如此之诗,可见平时也是重视的。只要他重视,那么不去盘查也罢,总是不会差的,这是很多人的想法。

    主要是人家诗名太盛,只要不是一问三不知,谁也不能说他学问不够。

    这就是有名气的好处。

    “山水郎做的好诗!有此见识,便是平时请假也在情理之中。周某便当着各位的面,不追究你此前旷课之事。寄情山水也好,躬行天下也罢,总是研读学问,却不正是我辈之事?只是有一遭,玩归玩,可不要大意。太学为国家选人大典,山水郎如此学问,终究还是要以学识出舍,切勿自误!”

    王伦听了竟然有些惭愧起来。周邦彦的话,不但把自己之前的纰漏一抹而净,还给自己将来自由出行提前打了招呼…躬行去弄学问,他作为主簿都这么说了,谁好意思再干涉?

    他一把年纪了、须发皆白,还是很真心地劝告自己别玩野了,毕竟从太学毕业才是正道。不管王伦能不能听进去照着做,心意总是真的。

    都能做自己爷爷年龄的人了,亏得自己还给他摆过脸子…

    现在想想,自己当初为什么对他有敌意?肯定是见了其和李师师交好,然后才犯了妒忌之心?可能当时心里也没有意识到吧。

    愧杀我也!

    “王伦谨听先生教诲!”这回,他是诚心诚意的。

    一场小风波,被一首诗消于无形,况又是年末最后一课,众人终于没有再起波澜,各自散去。

    倒是斋里一干学子都嚷起来,要王伦做个迎春东道。

    其实要说大宋的高等教育很超前呢。太学各斋其实类似后世英美大学的hall或school,经学举行聚会。聚会前,通常要进行一项名为“叫条子”的准备工作。

    王伦此前有幸参加过一次,光从活动名称听起来便不甚文雅,内容更是。不过此为太学生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只有入乡随俗的份。

    “叫条子”搞什么呢?就是合法地召妓。周密《癸辛杂识》里说:“学舍宴集必点一妓,乃是各斋集正自出帖子,用斋印明书仰北子某人到何处,祗直本斋宴集。”

    此时代的太学生经常流连于伎馆楼坊,比唐代的进士更为频繁,有“学生宴集,必点一伎”之说。学生集会饮酒,招请乐伎来陪酒助兴,已成为必需的了。

    太学生之间还有为争夺乐伎相互争斗的丑闻,也有学生与乐伎相互恋爱而终成配偶的事情。比如,太学生朱端朝与乐伎马琼来往,日久情爱甚深,最终将她带回家中。

    众学生鼓噪王伦做东道,一是王伦手头有钱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毕竟许多人也用了他制造的肥皂;二也是最主要的,王伦识得的青楼人物量多质高。

    阎婆惜、孙三四、李师师、崔念四、李瓶儿…哪一个都是呼风唤雨的头牌人物。虽然她们不大可能参与到这种“低层次”的聚会中来,但以王伦的面子,总能拉几个他们平时消费不起的红牌、红颜、美颜之类的…

    这几种层次的青楼女子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窑姐”,是有机会进行身体上的享受的。

    其实清倌也是,但在宋代,这种身份也就比丫头高一点点。至于价钱么,许多太学生们平时也消费得起。

    王伦想着年末了,平日和各人相处得也挺好----其实是自他名气大了之后,斋里自然对他就尊敬,这是人之常情。

    尤其刘高叫得最凶,这家伙最早带王伦见识风月的,也算有过香火之情,真不好拒绝的。

    再说刚刚逢凶化吉,心里是真的高兴。

    “既然大伙有此雅兴,小可便做一次东道----”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