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仙侠小说 > 我师兄实在太暴躁 > 第123章 朝堂议事

第123章 朝堂议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次日清晨,文武百官齐聚一堂,高呼:

    “吾皇万岁万万岁。”

    陛下高高在上,端坐在垂幕之后,面色平静,目光深邃,不知喜怒,身穿明黄五爪金龙袍,头戴冕旒,自然而然地散发出皇帝威严,仿若真龙之气,震慑朝堂。

    “众爱卿平生。”

    说完大袖一挥,扔出一本奏折,便不再言语。

    大殿之下,两班站立文武大臣,见到皇帝扔出奏折,知道触怒天威,相互左顾右盼,想出声又不敢,个个静若寒蝉,有的官员甚至双腿打颤。

    右首站着文官首领,中书令魏时兴,及身后六部九卿上百官员。

    左边站立武将和卫尉及各司衙官员,领头的自然是护国将军暨三军首领杨昂雄。

    只是目前国泰民安,四海升平,没有战事,大将军杨昂雄,空有名号,手里并无兵卒。

    在文武官员前面,还特意赐了四把交椅,分别是给四个王爷留下的。

    这四把交椅之上,本来还有一位特别的位置,就是国师之位,不知道为何,邱弘绪至登基以来,国师之位,却一直空悬未决。

    除了誉王的座椅空置,其他三位王爷今日倒是来了两个,分别是福王和凌王。

    誉王自不必说,钓鱼去了,瑞王镇守北辰关,也不得觐见。

    这四个王爷前三个是陛下堂弟,瑞王邱弘哲是陛下亲弟弟。

    当年国师窃取帝位,这四个兄弟忠心追随,纷纷拿出全部身家性命助其上位。

    后来国师成功登顶,君临天下,在殿前立下四把交椅,曾言永不相负。

    并赐下丹书铁券,世袭罔替,大泽四王爷,也顺势成为本朝的四大铁帽子王。

    今日陛下临朝果然有事,福王和凌王相视一眼,坐在檀木椅上,默不作声。

    自然有消息灵通人士,早就知道奏折的内容,稳稳站着,也不急于表态。

    几个太监将誊抄奏章内容的纸张,给没有看过的大人传阅,待到大家基本都看过之后,魏大人才站出来整顿秩序。

    “启奏圣上,老臣有话说。”

    见到尚书令大人发话,整个朝堂安静下来。

    “魏爱卿请说。”

    “臣以为,罗正勋此言差矣,身为边疆首领,封疆大吏,自当纪律严明,赏罚有度,这次青山郡剿匪,首将阮项明,贸然出击,伤亡惨重,罪在一人,祸延千里,臣以为……”

    魏时兴顿了一顿,咽了一口唾液。

    皇帝陛下感到杀气,睁开双眼看着魏时兴。

    “说。”

    “臣以为当斩。”

    皇帝陛下不言,两位王爷也不言语,只有群臣哗然,一出手便杀人,这魏大人果然非己方党羽,一言不合就杀。

    魏大人身后站着文臣第二位,尚书省左仆射石高澹,这个时候,按理说,他就该站出来为上峰说话。

    魏大人归位,面向皇帝,垂首而立,模样十分恭谨,也不交头接耳,一副忠君爱国的模样。

    但魏大人的后背,仿佛长了眼睛,身后站着的同僚,是些什么表情神态,全部猜得八九不离十。

    左仆射石高澹感受到魏大人肥硕巍峨背影,释放着无形的压力,有种让他喘不上气的错觉。

    不得已站了出列,瞥了一眼对班首领杨昂雄,清了一下喉咙:

    “臣附议。”

    说完立即归位,不再多说半句。

    皇帝陛下再次睁眼,看了看文臣第二人的石高澹,不动声色,缓缓闭眼,细细品闻番邦进贡的清神香。

    皇帝陛下身边青烟缭绕,香炉中燃有名贵清神香,一来精进神魂,二来让群臣感觉云山雾罩,不可揣摩。

    文臣第三位,吏部尚书严高岑手持笏板,高举在顶,恭谨道:

    “臣附议。”

    文臣第四位,户部尚书喻志尚高举笏板,声音略显苍老:

    “老臣,嗯,以为魏大人所言有理。”

    眼看文臣态度几乎一致,六部九卿纷纷准备出列,护国将军杨昂雄再也站不住了。

    慌忙出列,一甩战袍:“陛下,请三思。”

    剩余文臣看见护国将军出列,一身黑甲晃动有声,全部静立在列,不再言语。

    杨昂雄倒是有点仓促,朝中居然对他封锁了消息,刚刚才看到太监的誊抄。

    而文臣这边,口径基本一致,武将这边,也被渗透不少,若再不出声制止,接下来的局势将无法挽回。

    杨昂雄自然有他军人的骄傲和坚守,平时就不喜欢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一心只为忠君爱国。

    都尉阮项明为人忠肝义胆,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提拔其为一军首领,下放边塞任职。

    哪里知道这个家伙去了之后,惹出了天大的麻烦。

    如今看见奏折,青山郡守罗正勋,名义上为其争辩,实则将其推向死亡深渊,便知道其中有诈。

    难道是因为他无私提拔一个可造之才,文官集团竟然误会是他党羽门生,一有机会,便要剪除而后快吗?

    “杨爱卿,你怎么看。”

    一咬嘴唇,杨昂雄朗声道:

    “陛下,臣以为,罪不在阮项明一人,青山郡守罗正勋一样难逃责罚。”

    皇帝陛下眯眼,饶有兴致:“可有依据?”

    随意惩治一名封疆大吏,边关将军,可不是儿戏,按律法,应该有十足罪状,才可在朝堂明言断事。

    “臣……”杨昂雄一时义愤,却没有十足的把握,依然把心一横:

    “臣虽不才,却是半生戎马,皆在军中度过,军中之事,倒也略微知晓,臣只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想那青山郡建制,分设左右二军,另有一路中锋,名为‘城防军’皆是骁勇善战之辈,这三军合在一处,兵锋所指,锐不可当,蹊跷的是,这次剿匪,唯独右军几乎全军覆没,这岂能是一军之责,三军统帅难道没有指挥失当之罪责?”

    这篇分析倒也十分有理,满朝上下,皆尽议论不止。

    礼部尚书何云涛出列反对,直指杨将军护短,不言事实,只在举荐上做文章:

    “启奏陛下,那阮都尉一职,却是杨大将军保举,并未有过实际考察,此次出兵犯险,若论指挥之责,首推杨大将军,最次也是一个领导失察之责啊,陛下。”

    皇帝陛下皱眉道:“杨将军,可有此事?”

    杨昂雄背脊冷汗直冒,这些文臣个个满腹经纶,张口就让人难辨是非,个个口齿伶俐,真特么操蛋。

    如今被人拿这些陈年旧事做文章,知道无可辩驳,当即摇晃甲胄,歪斜跪下,双手杵在膝盖,垂头跪地:

    “老臣失察,请陛下责罚。”

    此一轮朝辩,又以文官集团大胜,武将集团颜面无光而结束。

    皇帝陛下显然兴趣缺缺,暗骂没用的东西,打了一个哈欠,看一眼一旁的陈公公。

    陈公公背对陛下,面朝大堂,静立在大殿垂幕之后,陛下石阶之前,手拿拂尘,闭眼入定。

    此时感到身后一道目光射来,自然警觉,睁开眼便懂陛下心思,毫不迟疑,张口正要宣布:

    “有本奏来,无本退朝。”

    话并未出口,却先被打断了。

    原来是兵部尚书易天华滑跪殿前,高呼万岁:

    “启奏陛下,老臣有罪啊。”

    陛下正欲起身,看见易尚书说得诚恳,不禁一怔,平静说道:

    “易爱卿何罪之有啊。”

    易尚书伏地磕头:

    “启奏陛下,此事跟杨将军无关,全都怪老臣失察,用人失当,错误委派阮项明赴青山郡都尉一职,请陛下责罚。”

    陛下点头,原来如此,将领官职历来兵部委任,易天华前来领责,倒也说得过去,只是这个滑跪的姿势,也不至于吧,看看其他大臣,有无异议。

    魏大人向后看了一眼,微微摇头,却也未出声阻拦。

    皇帝陛下看着护国将军巍峨身躯,跪倒在地也比好多文臣站着还要高,倒是一员猛将,点头说道:

    “既如此,杨将军免责,易尚书罚俸半年。”

    易天华欣然领罪,杨昂雄高呼万岁,伏地叩谢皇恩。

    皇帝知道如果治罪阮都尉,岂不是连同罗正勋,易尚书和杨将军一干人等皆要受罚,牵一发而动全身,朝堂不稳,实在不是他想见到的。

    因此又说道:“阮都尉贸然进攻,罪不可恕,姑且念在忠勇过人,暂免其死罪,夺取男爵封号,罢免都尉之职,罚俸一年。”

    皇帝略微顿了一顿,思忖一息之后,又下旨道:

    “降职为先锋营统领,暂留军中,允许其戴罪立功,以观后效。”

    群臣口诵:“陛下英明,天恩雨露,吾皇万岁。”

    至于出兵剿匪,目前国库空虚,内政吃紧,陛下倒是没有想过,让地方官员自己去想办法。

    哪知道易尚书再次说道:

    “陛下,依臣愚见,可依照罗郡守之言,派兵镇压恶匪,维护国泰民安,陛下江山永固。”

    皇帝陛下本欲退朝,听见兵部尚书赞成出兵,颇感意外,又听见江山永固,这事非同小可,还得谨慎对待,江山永固当然最好,最次也得保证民意苏畅,四海升平,龙髓顺利凝结。

    魏大人立即出列,沉声道:

    “易尚书可知不能轻易动兵,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用好了便是国之利器,用得不好,劳民伤财,实非万民之福。”

    眼见陛下点头,魏大人之言,每每能中皇帝下怀,易天华感到芒刺在背,额头布满大汗,怎么办,皇帝好像更偏向中书令大人。

    艰难咽下唾沫,瞥了一眼福王,福王端坐上首,眼观鼻鼻观心,神游自在。

    易尚书知道自己话已出口,死也不能改,只能一条道走到黑破罐子破摔:

    “陛下,正如罗正勋所说,匪患太过,影响国祚,剿除匪患,还天地清明,到时候万民归顺,气运长存啊陛下。”

    皇帝陛下仔细看了看易天华,这人平时都不怎么说话,今日倒是换了个人似的,敢说又敢当,下意识瞥了福王一眼,福王端坐面如古井不波,又问道:

    “易尚书之言,众爱卿以为如何。”

    魏时兴高举笏板:“不可啊,皇上。”

    杨昂雄为首的武将:“臣愿带兵剿匪,虽死不悔。”

    有时候皇帝就是恨这些武将,都没确定到底出不出兵,这些将军们个个雀跃不已,纷纷跪请出阵带兵,好似不带兵就不够忠勇爱国一样。

    皇帝陛下看着满朝文武争论不休,抬手阻止说道:

    “正如魏爱卿所说,兵者国之大事,这件事着枢密院和兵部加上供奉司,三司共同商议,合成奏折,明日呈上来。”

    说完大袖一挥,起身下殿。

    陈公公急忙喊道:“退朝。”

    群臣山呼万岁,跪倒磕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