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离家出走
三阿哥这人喜好名声,义务教育,注定是个能名利双收的好差事,原本他听到的时候就觉得十拿九稳,结果这差事落到了五阿哥头上,这让三阿哥气闷了一段时间。
好在在温柔乡里沉溺了一段时间,他也缓过来了,只是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就是了。
伺候了三阿哥几日,三阿哥总算不过来了那么品了,冯妙儿也松了口气,伺候男人的机会,没有时盼着,多了,冯妙儿也觉得有些撑不住。
就在这时,冯妙儿的贴身婢女过来禀报:“主子,夫人传信过来,说老爷调任去了甘肃,平调过去的。”
冯妙儿顿时一惊:“你说什么?!怎么会?!”
冯妙儿不敢相信。
冯则义原本是广州知州,在广州算是一把手。
这么多年,治理广州,有功劳也有苦劳,按理来说便是升迁到京城做京官也是可以,可偏偏平调去了甘肃。
甘肃那边如今可算不上多好的地方,至少比不过广州。
明着说是平调,其实已经是在贬官了。
“父亲这几年可做了什么?”
“回主子,这几年老爷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丝毫不敢怠慢,并未做什么出格的事。”
“那又怎会如此?”
娘家是女人在后院立足的根基,可以说,冯妙儿能在后院圣宠不衰,跟她父亲有些能耐脱不开关系,毕竟三阿哥虽然不需要养势力,但是后院还需要简单的平衡的。
冯妙儿不相信无缘无故,她父亲好好的就被明调暗降了,这不合乎逻辑。
“难不成父亲得罪了人?”冯妙儿如此猜测道。
一旁的婢女也觉得这个可能性最大。
“奴婢觉得也有这个可能,主子,要不要找王爷,让王爷帮着通通关系?”
冯妙儿微微点头:“你且让我仔细想想该怎么说。”
三阿哥这人冯妙儿有点摸清了他的脉络,有些清高,不喜女子有功力之心,喜欢女人依赖他的样子,最后漂亮且柔弱一些。
若是开了口,即便三阿哥答应下来,以后她可就未必能得宠了,如今她还未生孩子,此时无宠,她后半辈子可能就玩了。
这样不行。
所以她要仔细想想,权衡利弊。
可以说,冯妙儿是个十分现实的人。
这边三阿哥府小事不断,此时,宫里也发生了一件大事。
“皇上,不好了,大阿哥他留书出走了。”
戈柔闻言一惊:“苏培盛,你说什么?!”
“皇上,大阿哥他留书出走了。”苏培盛一脸着急的说道。
戈柔皱眉:“什么时候的事?去哪了?书呢?”
苏培盛忙把弘昭留下来的书信递给戈柔,戈柔接过,一看。
好家伙,弘昭因为想要出海,原先她没表态,再加上登基的太突然,一时间把这事给忘了,他到好,直接跑了。
弘昭留书说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看完后,她沉默了半响:“派些人出去找他,找到了跟着护着,往各通商口岸去找,不必要求他回来了。”
孩子大了,总该学着放手。
“是,皇上。”
戈柔这反应让苏培盛有些意外,他还以为主子会生气,会派人把弘昭阿哥“抓”回来呢!谁知道只是派人去保护,丝毫没提要把人带回来的意思。
苏培盛觉得自己要反思,看来还是不够了解主子的性子,太过大惊小怪,小题大做了。
“皇上,那太上皇和皇后那边?”
胤禛那边还好,毕竟提前他知道弘昭的心思,康熙那边他是丝毫不知情。
“朕去说。”
想到要跟康熙说这事,戈柔也不禁叹了口气,随即便去了胤禛哪里。
如今戈柔住在养心殿,胤禛便住在永寿宫,前后两所宫殿打通,养心殿就跟以前王府办公的前院似的,永寿宫便是后院,后宫也没旁人,两人吃住都在一起。
没走多久,便到了永寿宫。
其实永寿宫根本不像是皇后的寝殿,倒不是说不够富贵精致,而且没有寝殿的感觉。
戈柔成了皇帝后,胤禛就不能再像从前在王府那样随意出入任何地方,养心殿胤禛也能去,但是在养心殿办公处理事情,不是不可能,至少在康熙活着的时候不可能。
两人也不怕,只是不想太过刺激康熙,毕竟有顺治和董鄂妃前车之鉴,康熙年纪大了,可受不了刺激。
所以胤禛只能在永寿宫办公,除了住处,其他地方其实跟男人办公的地方也没什么差别。
胤禛看着戈柔手里捏着一封信过来,淡定的开口:“来了,坐下喝杯茶再说。”
看着胤禛这样,戈柔就明白了:“你都知道了?”
胤禛点头:“自然是知道的。”
自己的儿子自己了解。
这辈子胤禛不像上辈子那样跟儿子关系冷淡,因为他在后宅时间比较长,即便再需要处理公事,但是仍旧有许多时间可以跟儿子相处。
反而戈柔虽然有心想跟儿子多相处一些,但是没时间,她太忙了,担子太重,她不敢停下来,也不能停下来。
所以她没有胤禛了解弘昭。
弘昭离家出走的想法其实一直都有,胤禛并没有因为太忙而不去关注儿子。
其实弘昭计划离家出走,胤禛都看在眼里,他能阻止得了一次,那下一次呢?
孩子大了,总要放他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用拘着,长此以往也不是办法,孩子也不会开心。
弘昭离开时,胤禛就安排了人跟着,也是一种保护。
“他走的不声不响,也没跟我说一声,我该怎么跟皇阿玛交代。”
康熙宠弘昭,可比方面对太子还要宠,宝贝孙子离家出走,知道了还不得要变天了。
“皇阿玛还能吃了你不成,放心吧,我派人跟着呢!不会出事的。”
弘昭叹了口气:“也就是不放心。”
对弘昭的教育,两人并没有娇惯他,把他当成继承人来培养,弘昭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甚至也吃过不少苦,但是那都是在他们身边,他们看着,瞧着,把握着其中的度,循序渐进,保证孩子能够承受得住才让他承受的。
如今他不在身边了,总觉得外面处处都是陷阱牢笼,处处充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