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告学子信
两位夫子一夜未睡,找到了贺山上以及陈、高、越三位夫子商量后。
决定以所有书院的名义给那些在家中温书的学子去信一封。
很快,一封封的信被送到了那些早就离开学院回家休息的学子手里。
他们有的住在幽州城,有的在各个县城乡镇。
夫子们的信并不是写给一个人的。
每一封信都是给数位住所相邻学子的,否则,恐怕要写上几日了。
“什么?是山长的信?难道可以去读书了。”
一名学子从母亲手里拿过了那信拆开阅读。
冀州十三家书院告学子书:
今!幽州疫情肆虐,吾等身为读书人望此人间地狱景象,已无法再置身事外。
读万卷书不若行万里路,幽州百姓需要的是救命更需要救心!
医者可医身,吾等可医心!即日起,所有书院学子速归书院,与万民同生共死!
自愿请命者,见信速归!
何东方看着手里的信,速归二字萦绕耳边久久不散。
他想回书院。
“娘,娘,我要回书院。”
何孙氏吓了一跳。
“儿啊,外面都是病人,都是鼠疫,你回什么书院啊!
听娘的话,家里最安全,如今你爹在县衙办案,已经几日没回家了。
你要是再出了什么事,你不是要了娘的老命吗”
何东方急的想跳脚。
“娘,别人都能出力儿子怎么不行。娘!!!
幽州百姓都在受苦,而且是读书人,日后是要报效朝廷的,如今如今怎能苟且偷生。”
何孙氏气的拿东西打何东方的的头。
“小小年纪说什的什么话?什么叫苟且偷生?
你个混账小子,不许去!实在不行娘替你去还不行吗?”
何孙氏说着竟然红了眼睛。
“娘,儿子知道您担心什么!可是您看儿子活蹦乱跳,身强体壮的肯定不会出事。
而且保证每日按时吃药,出门也带好面巾,我发誓,我发誓。”
咚咚咚!
外面传来了敲门声。
“东方,东方你在家吗?”
是齐章的声音,齐章爹娘倒是没有多反对,还鼓励他,只也是千叮咛万嘱咐了一番。
“娘,您看齐章父母都同意了,求求您了,儿子求求您了。”
“您没听说官府人手不够,熬药都没有人吗,娘,您就让儿子去吧。”
少年人本就一腔热血,每日看着其它人忙忙碌碌,可自己却只能在家里读书,心里早就急的不行了。
“你,你这孩子,你。。。”
“何伯母,您放心吧,我一定照顾好东方,您让东方去吧。”
外面齐章大声的呼喊,他们都是要好的朋友,自然要一起去。
“去去去,你个混账东西,去去去。”
何母被何东方磨的没办法,赌气一般的道。
“书院这是什么意思?外面都是快病死了的贱民,这时候让孩子去做什么?”
“就是,娘,儿子就说这书院不好,您好不信呢,这不是让孩儿去送死么?”
“哼!把信扔了,我看你们山长是老糊涂了,一把年纪了还上赶子送死,儿子咱们可不去。”
幽州城不少学子都收到了信,可他们心里也是害怕的。
鼠疫啊,书上写过的,十室九空,若是控制不住 ,恐怕半个幽州就没了。
他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是为了科举,而不是为了送死。
有的人选择视而不见,也有的人怀着一腔热血呼朋唤友。
不止幽州,各个县、镇的学子收到了夫子的信后也都三五成群的聚到了一起。
鼠疫爆发已来,他们心里也是焦急万分 !
可奈何家中父母担心,他们又自觉是书生出不了什么力。
如今幽州所有书院联合发了一封告学子书,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是有用之人。
很快,告学子书有了第二封。
第二封信上所言。
所有学子需到所在县城上报自己所在书院及姓名。
由当地县令统一安排到缺人手的位置上。
若是发现当地县令有懈怠疫情之事,可直接上报学院夫子!
甘台县县令廖一正艰难的从床上爬起来,一身骨头都要散架了。
“大人,您才睡了两个多时辰,在睡会吧。”
下属有些不忍道。
廖一正叹了口气,他哪里睡得着。
“昨日如何?死了多少人?重症患者可有增加?
李知府所说的那喝热水的法子,昨日百姓们可还抗拒?”
师爷叹了口气,摇摇头。
“大人,昨日共死了一百二十七人,重症病患增加了三百二十人。
咱们人手实在是不足啊,百姓们害怕鼠疫根本不敢出门。
别说烧热水了,熬药的人都快没有了,好几个官差昨日都累倒了啊”
廖一正也跟着叹气,这也不怪百姓们害怕。
命只有一条谁不害怕呢。
“继续张贴告示,凡愿意帮忙烧水熬药!上山采集药材和柴禾的,每日一百文钱。”
再多的银钱他也拿不出了,这告示张贴了几日了,可来应征的人寥寥无几。
实在不行,就只能用些强硬的法子了,总不能就这样等死。
“大人,大人,外面来了一群学子,说是,说是想要来帮忙。”
县衙的一个官差突然跑进来道。
“什么?学子?帮忙?他们要帮什么忙?”
廖一正觉得自己耳朵听错了那些学子除了读书还会做什么?
“大人,他们说了,烧水熬药,或者干什么,只要大人您吩咐,他们就愿意去做。”
廖一正来回踱步,现在正是缺人手的时候,哪怕这些人没干过粗活,可此刻也不是挑人的时候了。
“快,给我更衣!本官去见见那群学子。”
当日下午,甘台县街道,三五成群的学子陆陆续续出现在街道上。
他们有些笨拙,甚至连点火都不会!
可是却没有人抱怨,都在和一旁的官差学着如何熬药,如何把热水分好,劝百姓们喝下。
“铛铛铛!铛铛铛!”
“药熬好了,大家快出来领药!记得裹好面巾,一定要仔细一些。”
一个学子敲着锣,起初还有些不好意思。
可其它人根本没有注意到他,都在忙着自己的活。
很快,端着碗领药的百姓纷纷走出家门,当他们看到一个个学子穿着学院的衣服在熬药的时候,不禁有些动容。
读书人最是金贵,如今连这群读书人都要上街给他们熬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