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新宁型砂1
郭峰这次来到新宁,其实就一项任务,那就是寻找一种优质型砂,也叫铸型用砂,主要用于铁件铸造。
对工业部来说,焊接技术短期很难搞定,反倒是铸造、锻造等传统技术比较好用,完全可以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慢慢摸索改进。
相比锻造这种大力出奇迹的粗活,铸造的技术含量显然更高,可改进的空间更大,若是材料合适的话,对燕朝的铁制品行业绝对是降维打击。
实际上,此时的佛山铁制品制造,主要用的便是铸造技术,只不过和现代科技比起来,无论是工艺设计,还是材料选择,都差之甚远。
从材料上来看,佛山铁制品铸造,模具制备材料还是以黏土为主,属于最原始的铸造选材,最终的制成品也是以铁锅、铁鼎等粗糙产品为主,再往精细里做,肯定是不灵的。
郭峰这次寻找的型砂,便是比黏土更加优质的一种铸型材料,据田毅介绍,新宁的型砂质量尤其优良,从强度、可塑性、透气性,以及热稳定性等数项指标来衡量的话,绝对是华兴铸造生产的最优选择。
次日一早,施耀等人再次来到小院之中,和郭峰商议起外出寻矿的事情来。
对于外出去找砂子的举动,施耀等人多少有些困惑,郭峰也懒得解释,说的深了他们听不懂,说的浅了无济于事,只是告诉众人,这种矿砂和海滩上的普通沙子不是一回事,属于铸造铁锅的必备材料,等到用的时候,大家自会明了。
此时,郭峰手上仅有一张手绘的简易地图,无非是河流、山岭位置,至于地名之类的东西,俱是空白,线索极其有限,只能根据距离推算,尽力去找。
施家所在的村庄,位于广海卫城和新宁县城之间,而地图所标注的砂矿位置,应该还在新宁县城以北,到时只能顺着河流、山岭,细细排查一番,反正新宁地界不大,多费些功夫,总是能找到的。
大家议了半天,尤杰、林友最先放弃,拉着施辉出去张罗出行事宜,留下张宝善、施耀、郭峰三人慢慢研究,寻找有效线索。
最后,还是张宝善若有所悟,在地图上标出天亭圩、泷水、沙岗、银洲湖、沙河等几个地名,然后转头看向施耀,问他是否对路?
施耀点点头,表示这些地方他都去过,应该能和地图吻合,具体情况,还得到现场再看,才能确定。
确定初步线索之后,施耀满腹狐疑地向郭峰发问,像这样的地形图,你们是从哪儿拿到的?总不会是我们燕朝人给你们提供的吧。
对于这个问题,郭峰自然不能如实回答,只是告诉二人,华兴人中有大能之士,可以通过独有法术,进行地理位置推算,如今这副地图,便是他们给的,至于其中道理,自己并不知晓。
郭峰的解释虽然勉强,但对施耀和张宝善来说,也能说的过去,尤其是施耀,在见识过华兴人的种种新奇之物后,心中已信了大半,毕竟能造出大铁船的人群,中间有几个奇能异士才合常理,推算些地理矿藏,还不是小事一桩?
当郭峰提出保密要求时,二人立即答应下来,法术这种东西,肯定是不能说破的,否则岂会灵验?
见二人不再发问,郭峰开始询问张宝善,怎么会知道这几处地名的?
张宝善笑着说起家族历史,同时告诉郭峰,图中标识的区域,和他家乡的地理形态颇为相似。
张宝善祖辈因为家贫,选择外出务工,并参与广海卫城的修建,待卫城建好之后,便在城中落脚,繁衍生息,之后起起落落,直到他祖父那一辈,才算小有所成。
随着家境日渐富足,和家乡的联络便频繁起来,由于卫城靠海的原因,家乡人外出谋生,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投奔卫城张家,一来二去,到了张宝善掌家的时候,卫城张家在家乡的名声已经十分响亮。
唠叨了半天家族历史,张宝善心中颇为自豪,对于大多数广海男子来说,出海搏命,才是振兴家业的最佳途径。
次日一早,尤杰、林友带着施显效等一帮小年轻先行返回卫城,施耀、施辉、张宝善则带领家丁、随从十余人,雇了两辆马车,沿驿道北上。
出门的时候,郭峰身边多了个包袱,除了衣物之外,里边还有一双布鞋。
得知郭峰要外出,春雨早早便准备起来,跑到老太太那里要来材料,这几天日夜加工,硬是赶出两双布鞋,将郭峰的旧鞋替换下来,再留一双备用,毕竟山路不好走,万一破了,还可以替换。
春雨的举动让郭峰感动不已,看着手中的包袱,听着媳妇的唠叨,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悄然驻留心中,久久不散。
走出宅院,郭峰随施耀、张宝善登上马车,少不了被二人捉弄一番,才一路欢笑地踏上寻矿之旅。
考虑到郭峰的身份特殊,到达新宁县城之后,一行人绕城而过,直接奔东北方向而去,晚间的时候,找了一处客栈歇息下来。
此地交通甚为便利,沿途道路平整,人流往来不绝,让郭峰大开眼界,只是一路看来,穷人多、富人少,除了商业气氛较为浓厚之外,好像这里的大部分人过的并不算好。
从施耀的解释来看,就是承平日久,人自然就多了起来,好多人聚不住家业,又没本事做工,便当起了流民,饥一顿饱一顿地混日子,这样的人在卫城附近更多,好在是太平年景,也不会大面积饿死人,但要想活得好,那是绝无可能的。
另外,当下这世道愈发败坏,官府动不动就巧立名目,不敢动那些富贵豪绅,对小户人家可一点也不客气,渐渐伤了人心。
对于百姓来讲,当流民至少可以摆脱官府纠缠,如果能被大户看上,充作奴仆,也能混个温饱,不用受那些恶吏欺压。
因此,当郭峰提出招揽人手时,施耀才敢大包大揽,只要有口饭吃,大把的人手会纷涌而至。
张宝善的看法又略有不同,人口增加这事谁也没办法,官府恶政也是无奈,毕竟衙门里做事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不事生产,却个个要过好日子,掠于乡间当属必然。
实际上,当下的世情,百姓靠种地早已难以为继,外出经商做工才是谋生出路,只是商路一途,最为诡诈,十者成一,其余九成便是那待宰的羔羊,更断了归乡之路,大多客死外乡,音讯全无。
无奈百姓见识短浅,只看到那成事的一成,便生出希望,前赴后继,不绝于途。
成则达于乡里,败则悄无声息,世事如此,个人如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