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从农家子到宰执天下 > 第126章 大顺十二年,新的希望

第126章 大顺十二年,新的希望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意义重大的御前会议并没有影响到普通人正常过年。

    张伟带着家人守岁后,大顺十二年正式到了。

    新年的第一天,张伟给儿女们都准备了压祟钱,看着自己逐渐增多的子女,张伟有点感觉到,自己未来必定是压力山大呀。

    新的一年,对张伟本人来说,最大的事件就是三月份阿荷给自己生了第四个女儿,张伟取名为张婉宁,阿荷也被张伟正式纳为妾室。

    其次就是自己在刑部不再算新人,已经完全融入到刑部的氛围中去了。

    其他的,这一年也就是普通的一年。

    但是对于整个大夏王朝来说,大顺十二年都是极其重要的一年。

    首先是经过两年多的准备,朝廷于大顺十二年二月正式下旨,实行“摊丁入亩,统一商税“,两项新的税政。

    前者摊丁入亩,减轻了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的负担,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后者“统一商税“则是取消了权贵官僚经商时免税或减税的特权。

    实行新法后无论是什么商行,包括皇商都统一按百分之十五的比例抽税。

    这一举措大大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也让皇商和官商在税率上回到跟普通商户对等的地位。

    很多民间的商人都感觉生意好做多了,从而积极投资,极大的活跃了民间资本。

    这两项诏令一出,代表着被后世史学家极力称赞的“大顺盛世“的全面来到。

    后世有“民间“史学家在某个社交平台上评价这两项政策,称其至少为大夏王朝续命一百年。

    对于国家和朝廷的意义暂且不论,对很多个人而言,大顺十二年也是极其重要或者值得怀念的一年。

    对于这两项国策的幕后推动者,帝师,副相张达来说,这是悲喜交加的一年,喜的是自己的理想报负终于部分的实现了。

    悲的是自己教授了二十多年的学生,当今的圣上觉得自己背刺了他,现在已经开始疏远自己。

    以前想进就进的皇宫内庭,现在只能一次次被告知:“圣上不见张相,请回吧。” 对于邹姑父来说,大顺十二年是他仕途的新起点。

    邹姑\/父从礼部郎中升到福建右参政,不仅仅是官位从从四品升到了正四品,更重要的是他终于外放地方,成为一省大员,打通了他再次上升的渠道。

    (解释一下,本书设定,六部的郎中包括邹姑夫的礼部郎中,刚开始时担任时是正五品,时间到了,可以升为从四品,同理,福建右参政可以是正四品,也可以高配一级为从三品,其他官员的品级也是类似的情况。)

    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邹姑父,自然也有宦海不如意的邹二伯。

    今年的鸿胪寺卿之位被别人夺走后,邹二伯一下子老了许多,对公事也不再上心了,一心管教起儿孙的学业来。

    对于此事,张伟悄悄找邹老四邹桐问过了:“吕阁老没帮二伯说几句话吗?“

    邹桐:“唉,吕阁老对督察院之外的事很少关注,对我父亲此事更是一言不发。“

    大顺十年乡试又没中的邹标被要求明年无论如何也要考上举人,而邹老四邹桐的目标则是后年的会试。

    真是一对苦命的兄弟。

    对于张伟的恩师刘尚书来说,大顺十二年也是非常好的一年。

    自从上次的御前会议上,大顺帝心里的老师,副相张达率先向皇庄皇商开炮后,大顺帝开始疏远起张达来,转而对刘尚书这种当年的侍读先生更加器重起来。

    大顺帝经常频繁的召刘尚书入宫商讨刑部以外的国事,不免让刘尚书生出了一丝自己可以进入内阁的野望。

    对张伟的直接主官,刑部江西清吏司郎中高少平来说,大顺十二年则是他对六部生涯失望的开始。

    高少平在刑部郎中这个位置上已经干了七年多了,品级虽然熬到了从四品,但职位再也升不上去了。

    在六部,想从从四品的郎中一下子升到至少是从三品的侍郎,实在是太难了,一般都要到地方去当一届布政使和左右参政(也就是邹姑父走的路子)才可能回六部任侍郎。

    令高少平烦恼的是,自己连外派的门路都找不到。

    对于张伟的父母而言,今年又是想儿子和孙子孙女的一年。

    儿子有了大出息,不仅在北京城当了官,还给自己两人挣了个诰命。

    现在连县太爷都对自己两口子恭敬有加,其他人见了他俩都直接喊:“老太爷,老太太“。

    生活物质上都极其满意,两个女儿也经常回家看他们两口子。

    唯一缺点就是儿子一家离他们太远了,以前儿子一家在长沙的时候他们还能时不时跑到长沙去看一看。

    但儿子一家去了北京后,北京城实在太远。

    即使儿子儿媳派人接他们去北京,他们也不敢离家这么远去北京,特别是张母李春花的身体根本受不起长途的奔波。

    老两口听说张伟现在有了两子四女,但他们见过的只有一子二女,老两口子做梦都想见见自己孙子孙女。

    可现实情况不允许,他们也只能继续这样的思念。

    他们只能期待着,儿子什么时候可以休假一段时间,到时候带着全家人回来省亲。

    对于张伟曾经的好友付同程,大顺十二年是非常美好的一年。

    因为二月份付同程凭借张伟的推荐信和本身不借的功底,顺利以第二档的学生身份进入了长湘书院学习。

    张伟作为大顺十年殿试第九名的获得者,给长湘书院挣得了巨大的名声。

    所以张伟的面子还是要给几分的,最后综合付同程本身的成绩,长湘书院给了付同程第二档的成绩入学。

    付同程见自己终于进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四大名校,胸中生起无限豪气。

    “卓然在长湘书院考出来的成绩,自己未必不能再复现一遍。“

    对于张伟另一个好友李行道而言,大顺十二年则是惊喜不断的一年。

    原本他跟兄长拿到张伟的信回到长沙,也没有抱太多的希望,两人甚至悲观的决定要认怂,把长沙的渠道都让出来。

    哪知道把张伟的信给他同学看过后,等了不到十天,形势完全就反转过来。

    税官们放行了他们扣押的货物,长沙府的衙役不仅放了自己的人,甚至上门求饶,求放过。

    再三感谢过那个李公子后,李氏兄弟在长沙城的生意变得特别好做起来。

    整个大顺十二年,李二跟兄长的生意至少翻了一倍。

    兄长让李行道务必要重重感谢张伟,李行道记在了心里。

    不管世人如何看待这一年,时间的洪流滚滚向前不会停留。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