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别说爷不好男色,就是真好男色,也看不上你们这些歪瓜裂枣!
宁昭重重的摇了两下扇子,走到孟行和寒澈的面前。
“原来刚刚那两篇文章,是你们二人作的呀!”
而后,他的目光向孟怀仁扫了去,“祭酒大人,你家大公子果然才高八斗,看来明年春闱很有机会呀!”
孟怀仁心中很是熨帖,但面上还是谦虚道,“王爷过誉了,犬子还需多加历练。”
宁昭不置可否,他此时饶有兴致的打量起寒澈来。
“寒澈,本王听说过你。”
他这一句话,立刻勾起了在场之人的兴趣。
毕竟,大部分人也是今日才听闻“寒澈”这个名字。
寒澈不卑不亢,向宁昭行了一礼,“小生寒澈,拜见汾阳王。”
汾阳王宁昭,在京城可是大大的有名。
寒澈聪慧过人,从刚刚几人的对话中,已经猜出了他的身份。
宁昭意味不明的勾唇一笑,“寒澈,十八岁,去岁秋闱,北郡雍城的解元。本王说的没错吧?”
寒澈一直平静无波的神情,有了一丝波动,但还是举止有度的微笑道。
“没想到王爷对小生如此了解,确实,小生就是北郡的解元。”
寒澈话音刚落,在场之人无不哗然!
解元乃是乡试之魁首,每个省郡都有解元,这倒也不算多么惊人。
但是,寒澈现在才十八岁呀!
也就是说,他夺得解元之位时,才只有十七岁。
大梁朝的科举制度极为严苛,不少读书人考到四十多岁,还只是个秀才罢了。
而寒澈十七岁时,就能考中举人,而且还是排名第一的解元。
这如何不让人感叹一句,天才啊!
孟行看着虽然一身粗布衣裳,但却卓然而立,气度天成的寒澈。
眼中有钦佩、也有苦涩。
他父亲是国子监祭酒,当世之大儒。
他自诩为天之骄子,二十二岁就考中举人,光耀门楣。
若不是遇上寒澈这样的变态,他或许还会骄傲自满起来。
但是认识寒澈之后,他每天都在饱受打击中度过,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呐!
孟怀仁斜睨了自家儿子一眼,见他目光清正,并没有嫉妒之色,倒是有些欣慰。
他走到寒澈的面前,原本布满皱纹的脸上,笑的像是一朵菊花绽放。
“寒公子如今是在哪家书院学习?可是准备明年参加春闱?”
寒澈并不知孟怀仁的身份,但他见其他人对他很是尊敬,猜到对方身份不低。
他礼貌的向孟怀仁行了一礼,才道,“小生家中拮据,未能去书院就读,平日里自己在家看书罢了。”
众人听罢,有些面面相觑。
好家伙,自己在家自学都能考出个解元来,他们这些花了大价钱请夫子、上书院的算个什么事儿呀!
珍娘忍不住联想到现代那些鸡娃的家长们,莫名有些想笑。
看来真正的天才,主要还是靠自身的努力和天赋。
资质不够的,使劲砸钱也不见得能砸出什么成绩来!
孟怀仁眼神微亮,“这个月国子监倒是还有两个入学名额,不知寒公子有没有兴趣进国子监就读?”
他对这个寒澈很是欣赏,之前观他的文章,就觉得此人才学不凡,更可贵是认知深刻,文章不浮于表面。
一点都不像其他人的诗文那般,看似花团锦簇,实际上毫无内容。
原本他猜想,能做出这样文章的人,应该年纪不小了,不然也不会有如此深刻的见解。
没想到,寒澈竟然如此年轻!
这样的天才少年,他怎么能忍得住不收归门下!
孟怀仁抚了抚胡须,似乎已经能看到,明年春闱状元出自自己门下的场景了。
真是想想都觉得开心!
像孟怀仁和孔渊这样的大儒,自己的成就已经算是达到顶峰,很难再有突破。
但若是能教出几个惊才绝艳的徒弟,那才能算得上是此生无憾!
其他人纷纷将羡慕的目光投向寒澈,那可是国子监呀!
多少文豪、大儒汇集的地方,要是能进国子监,高低也能考个举人。
像孟行、寒澈这种本就已经在乡试中名次靠前的举人,若是再去国子监进修一番,明年春闱进士,基本上是十拿九稳了。
孟行见寒澈迟迟不说话,这才反应过来,凑到他耳边小声道。
“这是我爹,国子监祭酒,你快答应他吧!”
孟行对寒澈家的情况有些了解,知道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好机会,于是急忙劝说。
寒澈眼神微亮,他猜到孟怀远应该是个大儒,但还真没想到对方竟然是祭酒大人。
当即对着孟怀远行了一个大礼,“小生愿意,多谢祭酒大人!”
孟怀远笑着抚了抚胡须,很是满意道,“以后就得改口称老夫为先生了。”
萧元清和文隽携手走了过来,见这场面,萧元清笑着开口道。
“恭喜祭酒大人又得一位高徒!”
孟怀远笑呵呵道,“还多亏了公主殿下的诗会,才能让老夫觅得良才。”
正当众人一团和气之时,宁云却突然开口道。
“不是说要再比试一场吗?怎么,不比了?”
宁云原本对寒澈就有些看不惯,别人都来巴结吹捧他,只有寒澈呆头呆脑的站在一旁。
寒澈不仅诗文压了他一头,竟然还好运的得了孟祭酒的青睐,让他如何能不嫉妒!
一个穷乡僻壤的穷小子罢了,也配进国子监!
宁云这话一出,场面瞬间有些尴尬。
宁昭眼中划过一丝冷意,蠢货,就知道给自己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