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花费心思
刘二毛是个靠谱的,他没光顾着跟未来媳妇眉来眼去,郁知秋交代他的其他事,他也记着的。
隔了两天,刘二毛看着天晴,在镇上买了上好的香烛纸钱,吃过午饭一个人来到父亲坟前,待了大半下午。
他回来的时候,郁知秋看他眼睛红红的,想是哭过。
刘家三个孩子,两个小的对父亲没多大印象,只有刘二毛跟父亲刘川相处的时间最多,对父亲的记忆也最多。
孩子对父母有天然的眷恋,在男孩子的内心里父亲就是他的榜样,是他的英雄。
郁知秋想,当年刘川去世的时候,刘二毛一定很伤心,只是他不善于表达,原身也没那么细心,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情绪。
不过这也不能怪原身,原身跟刘川夫妻情深,刘川去后,若不是为了几个孩子,怕是原身自己也熬不下去。
刘二毛那天去张家问过后,郁知秋抽空去了木匠处,跟木匠定了柜子跟梳妆台。
郁知秋先前在这家木匠铺做了不少家具,木匠挣了她不少钱,对着她笑得格外客气,接下活说做好给她送家去,让她只管等着。
这倒是省了郁知秋的事,一个柜子和梳妆台可不轻,拉回去别把家里的牛给累坏了。
近来不逢集时,镇上的街道上人不多,码头处却比夏日里要热闹些。
郁知秋默默瞧着,发觉来来往往的商船比夏日多不少,她挺感谢这些商船的,船上的船商给百味带来不少生意。
好些船商吃过饭都问郁知秋有没有什么方便带着走的食物,他们想买上一些放在船上吃,郁知秋每回都歉意摇头。
连着两天有人问后,郁知秋觉得不能错过这个挣钱的机会,回家指挥着家里人做了一批麻花,在铺子门口买起麻花来。
麻花能放,吃着也香,饿的时候,吃点麻花喝两杯茶,既解馋又填肚子,来往的客人吃过后都爱买上些以备不时之需。
郁知秋安排李如芯守着麻花摊子,有招呼不过来的就叫她,多了麻花的生意,铺子里每日的进项又多了些。
天气没那么热了,郁知秋把铺子里的冷吃鱼换成了冷锅鱼,冷锅鱼的名字里虽有个冷字,实际上吃着是热的。
锅里有做熟的鱼肉跟蔬菜,吃完了可以免费加菜,加鱼得另外加钱。
凉皮跟片片香仍旧照常供应,花钱少能吃饱,喜欢吃这两样的人挺多的,可以等一等再换。
郁知秋心里有盘算,等天气再冷些,铺子里的菜色还得再换一换。
冬日里可不能再吃冷的,得吃些热气腾腾,试想一下,大冷的天,一个又冷又饿的人突然嗅到勾人的香味,再一瞧那热气的吃食,谁能忍得住。
不过换菜色的事还能再等等,她手里的要紧事是准备聘礼,这件大事不能出错。
郁知秋很重视给张家下聘,样样都自己亲自挑选,不说挑最贵的,但一定是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合适的。
尺头布料全在常去的布店买的,布店老板娘知道郁知秋买这些是给儿媳妇下聘,把店里的好货都拿出来让她慢慢挑。
郁知秋没置办过聘礼,没经验,她打听过大致情况后,在这基础上挑好的买。
粗棉布、细棉布、绢布这些常用的少不了,每样买上几匹,年轻姑娘穿亮色好看,郁知秋又挑了好些亮色带花的布匹,用来明年张佩兰做春衣极合适。
首饰方面,上回郁知秋跟周氏一块去挑了一对镯子,一对耳环,这两日她又去首饰铺走了两趟,挑出两个银戒跟簪子,算是凑了个齐全。
郁知秋买的首饰实在,普通人家置办聘礼讲究实用,若能在实用的基础上好看些,那更错不了,华而不实的东西不适合普通人家。
准备好布匹跟首饰,下一个就是三牲,牲口得鲜活的。
郁知秋想着买两头羊,一头猪,两只鸭子,在吴掌柜的介绍下,她跟一家养羊的搭上线,定了两头羊,其中一头还是母羊。
母羊能产奶揣崽,可以多挣一份银子,养羊的那户人家轻易不卖母羊。
要不是借着吴掌柜的面子,郁知秋也不一定能买到。
因着养羊的那家人跟吴掌柜的酒楼有生意来往,吴掌柜开了口,那人怎么也要给些面子,这才愿意卖给郁知秋一只母羊。
猪肉好办,张屠户日日卖肉,不会亏了自己闺女,郁知秋跟张屠户说了,请他帮着定一头猪,要肥的。
张屠户脱咧着嘴把胸脯拍得啪啪响,答应得十分干脆。
给自家闺女准备的东西,他自然得用一百个心,不会出半点意外。
羊跟猪有了,鸭子在张家买,郁知秋早跟张氏定下了。
余下的喜饼喜果好买,铺子上随时都有,啥时候想要去镇上铺子买就成,太早买回家也放不久,没到下聘那天就得坏。
虽说不用现在买,郁知秋也没放松警惕,做事求个有始有终,前头的那些她费了十足的心思,这些小东西若出了问题,前头东西也得打个折扣。
她没怎么在镇上买过糕点,家里的零嘴大多是她自己在家捣鼓出来的,镇上的糕点铺她评不出来谁好谁坏。
她不了解,有人了解,吴掌柜对镇上的吃食铺子了如指掌,能把几家糕点铺的三代说出来。
有吴掌柜的介绍,郁知秋对几家铺子的招牌也就有了了解,去铺子里转上一圈,该买什么心里有数。
郁知秋跟吴掌柜只是正常来往,两人坦坦荡荡没半点不可告人的,可这事落在旁人眼里,便觉得两人之间多少有些不对劲儿。
无亲无故的帮忙,说这里头没猫腻,没几个人相信。
有人搭不上吴掌柜的关系,便琢磨着搭上吴掌柜老娘的线。
原本不知道从哪个方向下手,得知吴掌柜帮郁知秋的忙后,拐弯抹角打听郁知秋家里的消息,再把这份消息送到吴家老太太耳朵里。
吴家老太太一向疼小儿子,小儿子心好,几十年如一日的孝顺她,她这个当娘的也想为小儿子做些事。
听说小儿子跟一个寡妇走得近,吴老太太高兴得多吃了半碗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