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太没眼光了
秋小蝉笑了一下,听王义继续用自己给的银子买的山货,却在那儿舌灿莲花地忽悠秋二娘:“二婶,你不知道最近这山货都涨成什么价了,我好心孝敬您,您还不乐意了。”
“三儿,你个没良心的,婶不是怕你乱花银子吗,就算孝敬,用得着买这么多吗,你让婶往哪儿搁呀。”
“二婶,您这大个院子,往哪儿不是放呀。”
王义忽悠完秋二娘把下属打发了,指指放地上的酒说秋小蝉就是他的知己,太懂他了,给他找了个七舅娘,他是真高兴,还缠着秋小蝉再帮他找个大舅娘。
王义经常胡说八道,秋小蝉听得出来他真是心不在林凤儿,大约是那种青春期比较长的人,都二十出头的人了,还在中二期。
感谢完,王义便得瑟地道:“秋小蝉,那于瑞明上钩了。”
“啊,真的,你听他说什么了?”
“怎么可能,他一个大老板,又没犯事,我到哪儿见他去,为了把风吹进他耳朵里,你看我买了他家多少山货,没曾想他早就知道丹阳城的八宝茶生意火爆,牛乳一直在涨价,正四处在打听养牛场的事呢,早知道如此,我花这么多银子买他什么山货。”
“真的?”
“你没让我钓他,我还不知道,这一钓,才知道打听养牛场的人多了去了。”
“有哪些人在打听?”
“徐三少爷,徐家,你可能没听说过,是牧州首富;杜家的走狗,就雷老蔫他那叔;还有一个皇族什么闲散王爷…,反正我告诉你,这几家财力都比这于瑞明雄厚得多。”
“哦,看样子这养牛场还有无限商机呀。”
“但是丹阳城郊只有三家养牛场,想建养牛场,那必须得有牛吧,只是据说那产奶的牛得从西北经那北柔人的地界才能运进来,丹阳城喝牛乳的人不多,一年那牛贩子才贩一次,还是做别的生意兼着做。”王义如数家珍地把自己打听到的说给秋小蝉听。
“那我让你透的消息,有没有透给于瑞明?”
“透了,眼下是迫不及待要和养牛场的老板见面,其他两家养牛场都太小了,所以大家的眼睛都盯着西北城郊最大的那家,只是他一直不知道那家养牛场的老板是谁。”
“真的?”秋小蝉点点头,王义却道,“秋小蝉,如果,我是说如果,如果你知道那养牛场的老板想转掉养牛场,其他几家肯定比于瑞明出的价高。”
“不用,就于瑞明,但可以用那几家压他,你再放风给姓于的,说这几家想出银子把西北那家养牛场盘下来,最高的都出到16万两银子了。”秋小蝉不能告诉王义,这几条鱼中,只有于瑞明这条急于在家族立功的鱼稍微傻点、自负点,别的鱼最后不一定真的钓得起来,当然和别的鱼没接触过,不太把握是真的。
“啊!16万两!”
“对。”
“仔细一想也要这么多,现在丹阳城最火的生意,就是那八宝茶了,听说牛乳都供不上了,谁舍得把养牛场卖掉呀?”
秋小蝉当然不能告诉王义,这八宝茶的生意做的人太多了,价越降越低,最终会因为不赚钱,导致不少茶楼不做,用亏钱来打败对手的,那必须得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还有就这八宝茶的口感,没有添加剂之类,虽然绝对环保,但远比不上自己那个年代的口感,只是大家觉得新潮,跟风一阵,那些年青男女就没以前喜欢了,销量肯定会骤减,加上恶性竞争,结果真不一定美妙。
恶性竞争的后果导致大家都不做八宝茶,那牛乳的需求一定也骤减,不否认将来还有可能反弹,但秋小蝉从马掌柜掌握的那点信息来看,大夏几个养牛场的牛应该都不是什么青壮母牛了,大多都是过了最高产奶期的中老年母牛了,以现在这种养牛技术,产奶只会越来越低,当然可以赶快从西北贩奶牛过来,但这个过程是想快也快不了的,那贩牛的也不傻瓜,知道牛乳爆涨,那贩来的牛会不加价。
当然秋小蝉还担心没有喝惯牛乳的大夏人乳糖不耐的体质问题,为什么几个月没这方面的负面情况,她略了解了一下,一下也就想通了。八宝茶初出来的时候价格贵,都是家庭条件好有闲钱的人家买去喝了,而这些人家多少都喝着各种乳品,所以反应小,随着奶茶越来越便宜,家庭条件差的,却赶潮流的也偶尔买来喝,平素不怎么喝乳品的,就有可能有各种不适症状;秋二娘、麻雀、哑巴都有乳糖不耐,一旦喝了牛乳,就会叫肚子不舒服,秋二娘最厉害,喝了还拉肚子,只是三人没发现是牛乳的问题,因为他们只是偶尔喝,都没有对挺贵的牛乳生过疑。
秋小蝉本人和沈离没有乳糖不耐,沈离应该从小就喝的原因,肠胃已经适应了,自己就说不清了。
于是在秋小蝉家里蹭完吃喝,翌日,王义又去给于瑞明放毒幕弹去了。
一大早,秋小蝉也来到云晴雅筑,找到马掌柜,让他准备一下,卖掉养牛场。
马掌柜没想到秋小蝉要卖掉养牛场,连劝秋小蝉不要因为眼下奶产量低就急,过了二月分,新的一批小牛犊产下后,天气一暖和,那批奶牛的产奶量就会提升上来,正好丹阳城缺牛乳,可以大赚一把。
秋小蝉却不依,马掌柜觉得这个时候盘出去不划算,只能偷偷找到夜珀反应这桩事,却差点被掌了嘴,夜珀让他以后都听秋小蝉的安排。
马掌柜那个才叫郁闷,自己十几年的功劳,遇上秋小蝉,连屁都不是,不知道秋小蝉家的姐妹在西北王那里有多得宠,私下也让人去打听,还偷偷到西北王府打听了,并没打听到有哪个秋姓女子得宠的。
于是11月中旬,养牛场被马掌柜认为败家和没眼光的秋小蝉以18万两银子转卖给了于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