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香蜜沉沉烬如霜26
穗禾继续问:“阿玉,这个云梦泽有印象吗?”
润玉只觉恍惚,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小男孩,被亲生母亲剐了龙角,叫他鲤儿。
他们继续向前,来到屋内,只见一个红衣女人对着一个小男孩弹着琴。
润玉上前对着那女人行了一个大礼:“洞庭君在上,小神润玉这厢有礼了。”
穗禾见此也跟着对着那女人行了一个大礼,不管怎么说,她似乎就是阿玉的亲娘。
簌离背着身不敢回头,她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上神何苦行此大礼,折煞妾身了。”
润玉站起身,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行于所当行,仙上受得起,小神心中有惑,想请上神的解惑。”他接着拿出了那幅丹青图。
鲤儿见此叫了一声娘亲。
簌离始终不认润玉,她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润玉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他的话语充满了痛苦和不解:“我猜到了画中人,诗中意,却独独猜不到我日思夜想的生母,却如此退避三舍,视我如同陌路。”
簌离的眼中涌出了泪水,她的儿子就在眼前,她却无法相认。她的心如刀割,却只能默默地承受这份痛苦。
润玉继续说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绝望:“不知究竟是我自作多情,还是母亲太过无情。”
簌离微微摇头,她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伤,但她不能让润玉知道真相。她只能在心底无声地说:【为娘怎么会不爱你,可是为娘走的是一条不归路。】
她轻声回答:“是非何时了,上神你又何必执着。”
润玉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如今母亲另有孩子承欢膝下,润玉无意纠缠,我只想当面问一句,若我真是母亲的耻辱,母亲为何要执意生下我,倘若母亲与父帝倾心相恋,又为何要折磨我,抛弃我。”
他抬起受伤的手,那是一道深深的伤疤:“这是被母亲那串灵火珠所炙。”
簌离想去摸一摸那伤疤,却不敢上前,只有无声的哭泣。
润玉又拉开胸前的衣服,露出了一道道伤疤:“这是母亲剐我鳞片时所留下的伤疤。
其他地方的鳞片都已经长了出来,唯独这块逆鳞之肤,是我一生的伤,一世的痛。”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哽咽:“世人都晓,龙之逆鳞不可触,我实在是想象不出,究竟是怎样的仇,怎样的恨,才会让自己的亲生母亲对自己的亲生骨肉下此毒手。”
簌离听不下去了,她疯癫一般大叫:“别说了,别说了,求求你别说了,你走……你走啊!”
见润玉转头要走,簌离又舍不得想要抓住。
润玉转头,眼含泪花:“生我者,毁我者,弃我者,皆为吾母,身心俱创,伤疤累累。全拜生母所赐。”
“今日再拜,以还生母养育之恩。”
说罢,他转身对着簌离跪下行了一个大礼。
旁边已经泪流满面的穗禾跟着润玉一样跪下。
虽然很不想跪这个狠心的女人,但她毕竟阿玉的娘亲。
穗禾坚定地说:“母亲,既然你不要阿玉,那以后阿玉就只有我一个亲人,我会用一生来治疗阿玉。”
润玉本没有想哭的,但听着穗禾维护的话,无声的眼泪从眼角划过。
簌离见这样,只觉自己儿子要离开自己了,但又不想润玉陷入危险中,只好大声喊:“我不是你娘,我不是你娘,你不是我儿,你走啊……”
穗禾和润玉没有理会簌离的疯狂,他们跪着行完了大礼。
润玉牵着穗禾的小手,大步向外走去,他的步伐坚定,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迷茫。
润玉一路六神无主,像是失了魂一样,慢悠悠地走。
他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既有对过去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不确定。
簌离见他们走了,就像发疯了一样,大叫:“鲤儿,鲤儿。”她的呼唤中充满了痛苦和绝望。
彦佑在外面看到了这一幕,他的心中忍不住涌起一股嫉妒,眼睛划过一丝忧伤。
他默默地看着,心中五味杂陈。
两人回到鸟族的领地,穗禾关切地问:“阿玉,你没事吧,我是你妻子,有什么事,我们一起面对。”
润玉不想让穗禾担心,他勉强笑了笑:“穗穗,我没事,我只是记起了一些儿时的事情。”
穗禾有些担心:“那阿玉全都想起来了吗?”
润玉轻轻摇了摇头:“只是一些片段,都是些深埋已久的噩梦。
我记得,儿时随母亲一起居住在太湖,一度以为自己是一条长得怪异的鲤鱼。”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苦涩:“总是被水族其他孩子欺负,父帝是龙,母亲是鱼,我怎么可能变成鲤鱼。
终于有一天,我忍无可忍,直接释放龙威,没想到,那次反抗,竟让我尝尽苦果。”
润玉的眼中闪过一丝痛苦:“看着自己的娘亲,亲手剐了自己的龙角,龙鳞。我那些衣服,都是被我自己的鲜血染红的。”
穗禾已经哭得不能自已,她紧紧抱住润玉:“阿玉,我们不想了,我们不要那些记忆了,以后我和宝宝会填满你余生美好的记忆。”
突然,润玉的心中一空,他想起了什么,声音中带着一丝惊慌:“穗穗,我想起来了,是我,是我离开了她。”
穗禾轻轻地握住他的手,安慰道:“阿玉,那我们再去见娘亲,想来娘亲会愿意认阿玉的。我家阿玉这么好,这么帅,是全天下最好的人。”
两人再次来到云梦泽外,润玉的心中充满了忐忑,他不敢上前,害怕簌离不认他。
突然,大门打开,彦佑带着那个小孩子走了出来:“干娘性倔,还请大殿海涵。”
润玉点了点头:“无妨,几句话,在这儿说也一样。”
他跪在地上,声音中带着一丝哽咽:“昨日孩儿对母亲说了些许重话,孩儿心中深感不安。
孩儿离开之后又忆起一些旧事,这才知道,是孩儿错怪了母亲。原来,不是母亲遗弃了孩儿,而是孩儿抛弃了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