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晋国风云 > 第163章 郑国的告赵盾书

第163章 郑国的告赵盾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这一次,郑国本来很兴奋。

    因为,公元前610年宋国发生弑君事件,晋国居然号令诸侯讨伐宋国,并以盟主之令,要求郑国、卫国、陈国参战。

    郑国听说是打宋国,郑国国君郑穆公顿时便兴奋了。

    卫国、陈国可能是滥竽充数,不得不听命晋国。郑国,则是真正把打宋国当成是自己的事。

    但最终,宋国靠着贿赂逃过一劫,这让郑国非常郁闷。

    郑国和宋国的关系问题,那是春秋江湖的历史遗留问题,反正郑国自搬到中原来后,与宋国的关系就是水火不容的世仇关系。

    虽然,此时大家都在同一个以晋国为诸侯之长的阵营,但郑国和宋国一直在同一个阵营里互相矛盾着。

    郑国国君郑穆公听说晋国人私自答应了宋国请求,下令撤走讨代宋国的联合国军,非常不满。

    郑穆公沉着脸对联军统帅荀林父道:“宋国擅自杀害国君,盟主号令讨伐其弑君之罪,并由元帅率兵讨伐,此乃合手天道礼仪之举,寡人敢不奉号令?

    故寡人追随元帅,亲率将士讨伐宋国,那正是为了匡扶正义。

    现在,各国军队已经聚集,而元帅却听信诡辩,纵容不法。如此下去,今后各国的乱臣贼子将有恃无恐啊。”

    荀林父早得了宋国财物,哪里听得进郑穆公相劝?

    郑穆公大失所望,他恨恨对自己的臣子将士们道:“晋国真不是东西,惟赂是贪,有名无实!算什么盟主?还图什么霸业?

    晋国,看来不值得追随了,寡人看还不如跟着楚国,楚国至少是讲信义的。

    而且,楚国一直对我们郑国也非常重视。就这样定了,从今以后,紧跟楚国,不再理晋国了。”

    郑穆公无非只是发发牢骚,但这牢骚很快传到了晋国。

    这意味着郑国背叛了晋国,赵盾大怒,背叛那可是必须出兵讨伐的。

    公元前610年8月,赵盾安排了晋灵公召集宋、齐、卫、陈、许、曹等诸侯在扈地召开国际会议,商量讨伐郑国之事。

    郑穆公见各国军队集聚郑国的扈地开会,知道情势对郑国不利。

    但这毕竟是在郑国的地盘啊,你们在寡人的地盘开会,不管开什么会,我们郑国作为主人,那当然得参加。

    于是,郑穆公派人去见晋国国君晋灵公,要求参加会议。

    晋灵公乐了,心道:你们郑国这根墙头草,一会儿背楚向晋,一会儿背晋向楚,谁让你们跟楚国好啊。

    我们这次开会,其中一个议题就是要讨伐你们郑国,还想来参加会议?

    没门。

    晋灵公拒绝了郑国参加会议。

    郑穆公心想,你晋侯又没多少实权,晋国实权掌握在中军帅赵盾那里,寡人还是派人去见见赵盾吧。

    这一次是郑穆公的兄弟公子归生领了任务。

    公子归生哪敢去见赵盾?

    他犹豫了一整个晚上,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

    他写了一封长长的书信,令人送给了赵盾。

    信是这样写的:

    “元帅,寡君即位才三年时,当时敝国还有内乱,但为了贵国,寡君还是约了蔡国国君一起去见您。

    当时敝国突然出了侯宣多之乱,寡君无奈先行平叛。平叛后,便立即去贵国见元帅您了。

    寡君即位第十二年的六月,我与世子专门去陈国见了陈侯,要求陈侯与寡君一道去朝见晋侯。

    然后过了两年,寡君便去贵国朝见了晋侯。见寡君去了贵国,陈侯于第二年也去朝见了晋侯,从而促成了新城之盟。

    去年正月,寡君又派大夫烛之武去贵国,为世子朝见晋侯打前站。

    到了八月,寡君又亲自去朝见晋侯。

    正是因为敝国这样对贵国忠心耿耿,反复不停地朝见晋侯和元帅,不停地去为贵国联络其他诸侯,所以陈国、蔡国这样对楚国如此亲密的诸侯都不敢对贵国有二心。

    敝国如此对晋国用心,鞍前马后效力,但为何还不能避免被贵国怀疑呢?

    这些年,寡君亲自朝见贵国先君一次,如今的晋侯两次,还不包括世子和公卿大夫经常往晋贵国跑。

    这天下,难道还有其他哪个诸侯能对贵国如此忠心?

    古人有言:畏首畏尾,身其馀几。元帅啊,一个人如果缩了头,也缩了手脚,中间身体难道还能不缩吗?

    敝国不但自己朝见贵国,还号召其他诸侯朝见,我们对贵国那是完完全全的服从啊。

    可是现在,晋国却责备敝国背晋向楚,那敝国还能怎么办?

    看来,敝国除了亡国外,已经是没有办法了,因为敝国实在不知道还能为贵国再做什么了。

    古人有言:鹿死不择音。虽然我们知道平时鹿鸣之声呦呦平和,但鹿之将死,其音不再平和,而是凄惨宏亮。

    这如同敝国,如果贵国真把敝国逼到了绝地,那敝国也不会再温顺了。

    如今的列国诸侯,小国当然要侍奉大国。大国如果以德相待,则小国恭顺。

    但大国如果处处发威,不讲德礼,那小国就是陷入死地不择音的鹿。

    退一万步讲,敝国作为小国,小国求存于大国之间,顺从于强势的一方,这能算有错吗?

    元帅,您是不知道小国的苦啊。如果大国一点也不体谅,那么敝国这样的小国就真要亡国了。

    现在敝国已经到了铤而走险之时,因为贵国对敝国毫无德礼。

    既然敝国行将亡国,那敝国也只好将全部的战士集结起来,再听候您的命令了。”

    公子归生的这封信有理有礼有节,大道理讲得通透,也露出了小獠牙。

    反正我们郑国对晋国是忠心的,但你们晋国既然还要来问我们的罪,那我们也没有办法,只好以死相拼了。

    赵盾阅了这封信后,大吃一惊,细细思量了一番,觉得晋国确实做得过分了。郑国是很重要的一个小弟,不能就这样失去他。

    于是,赵盾立即作了与郑国和好的决定,并且主动提出与郑国互派人质,表示晋国对郑国也是信任的。

    赵盾这一次向郑国派出的人质是两个人,一个是自己的堂兄弟,晋国先君晋襄公的女婿赵穿。

    另一个人也是晋国公室的一位女婿,史料未载明他是哪个家族的,只知道他的名是池,所以记录为公婿池。

    但有人认为公婿池是晋灵公的女婿,这个值得怀疑。因为当时是晋灵公即位才第10年,晋灵公4岁即位,过了10年,无非是14岁而已,哪来女婿?

    好在这个公婿池在春秋历史上也就昙花一现,我们也就不必计较了。

    代表晋国出使郑国的是大夫巩朔。

    好了,这里又出现一个新的家族了,巩氏家族。

    晋国的巩氏家族源于天子姬姓。曾经有一个叫巩国的内诸侯,伯爵,其后裔以国为氏,这便是巩氏的渊源之一。

    巩氏后来有一支流落到了晋国,凭着高贵的出身,在晋国站稳了脚跟。

    到晋灵公时,已经形成了一个巩氏家族。此时巩氏家族宗主是巩朔,晋国大夫。

    这里再讲讲人质的概念。

    在现代社会,沦为人质是一件很悲催的事,往往是一个人或若干人被坏蛋分子给劫持了,坏蛋以人质为威胁,要求达到某种目的。

    人质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恐惧中,只能眼巴巴等着家人或有关机构营救。

    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人质并不是谁都有资格去做的。当时的人质一般是公子公孙级别的公室子弟,所以当时也叫“质子”。

    质子往往是诸侯国之间结盟所用,表示互相信任,双方互派质子至对方国家。

    质子在国内身份地位虽然很高,但一旦沦为人质,赴他国为质,那他在他国的自由权受到很大的限制,至少未经允许,不能轻易离开所质之国。

    所以,被选作当质子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这个质子为国家作出必要牺牲的表示,也是质子为国家立功的表现。

    这一次赵盾之所以让赵穿去郑国当人质,目的就是为了让赵穿立功。

    之所以让赵穿立功,是因为赵氏家族此时的势力极其强大。

    而赵穿虽然已经多次在春秋江湖露脸了,但他总表现出把事情搞砸的那种。

    如在河曲之战时,就是这个赵穿违反军令,自己率部主动出击晋军,结果将臾骈的疲秦之计给搞砸了。

    在臾骈提出连夜攻击秦军以防秦军逃窜的方案时,又是这个赵穿坏了大事。

    当时赵穿伙同下军佐胥甲,打着做人要光明正大的口号,将传令官堵在中军帐门口,结果失去了攻击秦军的最佳机会。

    赵盾不是不知道,河曲之战晋军未能取胜,直接原因就在于赵穿与胥甲,难道不需要追究责任么?

    责任,当然要追究。但赵穿那可是自己的堂兄弟啊,而且对自己又是无比的忠心,是自己最重要最可靠的倚重力量之一,又是晋国公室女婿,他怎么也下不了手去处罚赵穿。

    赵盾是有着自己的小九九的。他认为,如果让赵穿能够为晋国立下大功一件,那便可以将功抵过。

    只要赵穿的这个历史污点抹平了,那赵盾便可以为赵穿升官进爵。

    全面掌握晋国国政的赵盾,他已经看到了有史以来赵氏家族进一步强大的机会,这个我们放到后面详细讲。

    这个机会,必须要给赵穿留一份,那就需要赵穿立功。

    与郑国之间加强关系,双方互派质子。由于晋灵公还是一个少年,不可能有儿子,那按理应该派出晋灵公的某位兄弟。

    但晋国目前所有的公子都放到了国外。当然,他们都不是质子,而是晋国的规定,除世子外,其余公子都要留在国外。

    既然国内没有公子,那只好委屈公主了。但公主是女的,春秋时期对女同志是相当关心的,不可能让公主成为质子,于是只好是公主的老公即公婿去当这个质子。

    由于人家郑国送来的可是正儿八经的公子,这次甚至送来的是郑国的未来国君世子夷,外带一名公族子弟石楚,本着质子同等性原则,晋国应一下子送去俩公婿!

    如果双方互送质子能够持续下去,那可能春秋江湖局势,会按现在这个样子持续一段时间,这是晋国希望看到的局势:

    中原诸侯都归顺晋国,秦国独自在西陲寂寞,楚国国内还在内乱。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