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学习炼器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李衍道几乎未曾踏出洞府半步,全身心投入到炼器玉简的研究之中。
炼器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修士的手段提纯材料,利用地火的高温将其熔化,再经过反复锻打塑形,形成不同的器胚。
接下来的关键步骤,则是在这些器胚上精心刻画禁制阵图,最终赋予它们灵性,使之成为一件真正的法器。
当然,除了传统的矿石材料之外,另一种重要的法器材料来源便是妖兽。
妖兽全身皆宝,无论是翅膀、爪子、还是眼睛等部位,都能成为锻造高品质法器的上好原料。
使用妖兽材料制作法器,通常只需对材料进行简单的清洁处理,然后在其上刻画禁制阵图即可完成。
虽然在某些方面看起来更为便捷,但实际上,这种方法的难度甚至超过了传统矿石材料的锻造。
原因在于,妖兽材料本身的性质更为复杂,上面蕴含的灵力也更加活跃,这使得在其表面刻画禁制阵图的难度大大增加。
每一道禁制阵图,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特定排列的符文组成,这些符文能够发挥出不同的功能和效果。
在法器的制作过程中,禁制阵图的选择与配置极为关键。
例如,在飞剑这样的攻击性法器上,通常会刻画增加锋利度、穿透力或是附加特殊伤害的禁制阵图。
而在飞舟等飞行工具类型的法器上,则更倾向于刻画提升速度、操控性或是增加防御力的禁制阵图。
关于法器的品质划分,通常根据禁制阵图的数量来定级。
具体来说,一个禁制阵图至三个禁制阵图的法器属于下品,四个至六个属于中品,七个至九个为上品,十个及以上则被认为是极品。
每个品级之间的禁制阵图数量差额为三个。
对于初学者而言,学习炼器的第一步往往是熟悉不同类型的禁制阵图,并掌握它们的刻制技巧。
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例如使用一阶的灵木板作为练习材料,不断尝试刻画符文和禁制阵图。
通过反复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对符文和禁制阵图的理解,还能提高手指的灵活性和精准度,为后续更高阶的炼器打下坚实的基础。
李衍道便是如此。
他从基础做起,利用手头的资源,如一阶灵木板,通过手捏法诀形成符文,再使用特制的小刀法器将这些符文串联起来,最终在灵木板上形成完整的禁制阵图。
对于初学者来说,通常首先会学习几种基础的禁制阵图,包括“聚灵”、“锋利”和“厚重”。
聚灵能够让修士的灵力快速集中在法器上,从而通过法器释放出更强的攻击或防御效果。
锋利则是增加法器的锐利度,使其在攻击时更具穿透力,适用于飞剑等进攻型法器。
厚重乃是增强法器的坚固度和防御能力,适用于盾牌、铠甲等防御型装备。
李衍道身为金丹期修士,其修为深厚,因此学习一阶法器的打造对他来说显得轻松自如。
仅仅一天的时间,他就能够熟练地将这三个基础禁制阵图刻制在灵木板上。
这种速度和效率,正如大学生重新学习小学的数学运算一样,对他而言不过是小菜一碟。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李衍道不仅潜心钻研炼器一道,更是在身心疲惫之时,转向了对一门名为“一渊指”的小神通的领悟之中。
这门小神通,源自《九转化蛟真经》,是一门以水属性为根基的神通。
它能够将修士体内的灵力高度压缩,最终形成一条宛如活物般灵动的迷你蓝色小蛇。
当这股力量达到临界点后爆发出来的那一刻,即便是修士周围的护体罡气,也难以抵挡其穿透之力。
其威力之强,甚至超越了许多三阶法术所能达到的效果。
这就是顶级修炼法门的好处,拥有功法附带的各种法术神通。
相比之下,那些较为基础的黄阶或玄阶功法则显得简单得多,它们通常只包含了一些基础性的法术,而缺少了真正意义上的神通与秘术传承。
就在李衍道沉浸在闭关修行之时,李家的御龟岛上迎来了一件喜事。
郑沐瑶与郑沐晴姐妹二人顺利晋升至筑基期,正式踏入了修仙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筑基期是修仙路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有了筑基丹的帮助,大多数修士都能相对轻松地完成这一突破。
因此,这对姐妹毫无悬念地成功晋级,成为了家族中的新晋强者。
李家大殿内,作为家族的掌舵人的李松鹤,他亲自将两位新晋筑基修士召至殿前,同时叫来的还有周鸿瑜。
李松鹤首先表达了最诚挚的祝贺:
“恭喜两位晋升筑基,从此成为我辈同道之人。
从今往后,郑沐晴将担任李家大长老之职,郑沐瑶则为李家二长老。
同时,你们每月俸禄定为一百灵石。
希望你们能够继续努力,共同守护李家的辉煌。”
郑沐晴首先站了出来,她的眼中闪烁着坚定与感激之情:
“感谢太上长老的信任与厚爱,我们姐妹二人的一切成就皆归功于李家。
今后无论生死,都将与李家共存亡。”
紧接着,郑沐瑶也上前表态,表达了同样的决心与承诺。
“如今你们二人已晋升至筑基境界,有能力管理更多的灵田。
然而,筑基后的修炼进程将变得更为缓慢,因此我建议你们调整种植策略,减少水灵米的种植量,转而多栽种一些灵药。
毕竟,水灵米每日都需要施展云雨术,耗费的精力和灵力相当大。”
李松鹤满意地点点头,语重心长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郑沐晴上前一步,恭敬地回应道:“多谢太上长老指点,我们会认真考虑。
我想我会继续主要负责灵米的种植,而我的妹妹则会专注于灵药的栽培。
她在这方面的天赋远胜于我,更适合从事这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