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大明的第一支海军!
大明军事学院招募新兵的消息传出,整个金陵城都沸腾了。
自宋代开始,民间便有了“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说法。
即使是今天,大明初立,武人的地位还相对较高,军户却仍然被世人所瞧不起。
曾经有一个县,因为其境内有人接二连三的伪造大明宝钞,老朱一怒之下,下令将全县的所有百姓,全部贬为军户。
换句话说,从普通百姓转为军户,在这个时代,被视作是一项严厉的惩罚措施。
士兵的地位之低,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这只是对最底层的士兵而言。
对军官们来说,则是全然不同的逻辑。
手握重兵的武将,无疑是民间百姓敬畏又羡慕的对象。
便是一名百户,或者更低一级的总旗,也绝对是寻常百姓惹不起的存在。
即使对文官来说,此时的武将勋贵,其地位也远远高于他们。
被人瞧不起的,只有最低一级的士兵。
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时代的大明军户,多多少少有点奴隶制的味道。
一级一级的军官,便是一名名或大或小的奴隶主。
最下层的士兵,则是他们任意驱使的奴隶。
百姓们不愿意成为士兵,也就成了理所应当之事。
可大明军事学院招募的新兵不一样。
金陵城乃至整个大明,谁不知道大明军事学院是什么样的存在!
皇太孙亲自担任院长,连燕王、梁国公等皇亲国戚都在里面读书做学生。
此前最低也得指挥使这一级别,才能获得进入里面读书的资格。
而现在,竟然要招募普通士兵加入。
虽然明言学员毕业后仍只是寻常军士,或者低阶军官,但谁都能看出来,不会这么简单。
进这样的学校,做皇太孙的学生,与燕王、梁国公等人成为同学,将来的前途,必定不可限量。
何况招募简章上面,写得清清楚楚,一经录取,待遇从优。
学生入学即是士兵,能享受每个月二两银子的俸禄,且入学及从军期间,皆由朝廷提供免费的食宿。
这可不是一笔小钱。
这个时代在地主家长年做长工,一年做到头,能获得的报酬也不过八两银子。
每月二两银子,一年便是二十四两,足足是给地主家当长工的三倍。
而且,大明军事学院的伙食,肯定比地主家给长工的伙食好得多。
更别说,长工一辈子都看不到出人头地的希望。
可进入大明军事学院,一旦表现优秀,将来建功立业,那就真的是翻身把歌唱了。
更重要的是,这次招募军士,不设任何限制。
只要不是犯人,无论是寻常百姓,还是军户军士,皆可自愿报名。
一旦通过入学考试,即能成为大明军事学院的第一期士兵学员。
对普通百姓来说,这无异于是一步登天的机会。
消息传出后,前来报名的人,迅速便将大明军事学院门口附近的几条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当然,反应最快的,其实还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勋贵功臣子弟。
许多勋贵功臣的儿子众多。
并不是每一个儿子,都能承袭爵位的。
一般而言,除了长子之外,其他儿子只能自谋出路。
当然,有祖辈的荫庇,他们通常还是能谋得不错的生计。
然而,那又怎么比得上进入大明军事学院读书呢?
有小道消息传出,第一期大明军事学院的士兵学员,极有可能由皇太孙亲自教导。
换句话说,虽然招募的是士兵,但实际却是作为军官培养的,只要入学,就是皇太孙的亲传弟子。
这绝对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因此,无论之前是何等纨绔子弟,此际大多都被家长赶来了大明军事学院,报名参军入学。
大明军事学院内,从各处调配来的考官,正在严格按照朱允熥制定的考试标准,组织进行入学考试。
大体上来说,分为文化测试,体能测试。
没错!
大明军事学院要求每一个入学的学生,都必须接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能读书识字。
对后世来说,这项要求很低。
但对这个时代来说,却是直接卡住了大多数的人。
所幸的是,符合要求的人,也并不少。
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会走上科举之路。
这是因为科举对文化水平的要求很高。
在民间,还存在大量送孩子读过一两年书的人。
让孩子认识几个字,长大了不会成为一个睁眼瞎。
这是许多百姓家长的心愿。
培养一个能中科举的书生很难,普通人家根本负担不起。
但是,在孩子七八岁,十来岁的时候,送孩子去学堂念几年书,完成基础的启蒙教育,不少普通百姓家庭咬咬牙,还是能负担得起的。
连朱元璋这种家里穷得叮当响的人,都能通过入庙当和尚而读书识字。
自幼父母双亡,家里一贫如洗的汤和,同样也认得字。
足见初略识字的人群,在民间是广泛存在的。
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去参加科举。
他们的文化水平还远远不够。
但他们正好是订阅《大明日报》的主力人群,也完全满足大明军事学院招募学员兵的要求。
至于体能测试,勋贵子弟们原以为会测试射箭和武术等项目。
这是许多军队测试的要求。
但结果,大明军事学院却是测试视力,听力,以及跑步和游泳,直接让许多人傻眼。
视力和听力还好,只需符合基本要求即可。
跑步和游泳则淘汰了相当多的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项至关重要的测试,便是勇气与胆量的测试。
该项测试,由蓝玉担任主考官。
考场内,一名刚刚通过前面多项测试的学员站到了标靶下。
蓝玉站在数十米远的地方,张弓搭箭,瞄向学员。
刹时间,这名学员吓得浑身颤颤发抖。
蓝玉微微皱眉,放下弓箭,道:“下一个。”
这名学员显然是不合格的,根本无须浪费时间。
第二名学员走上前来,他比前面的学员表现镇定得多。
“啪!”
一箭射出,学员吓得连忙低头躲避。
蓝玉轻轻摇头:“下一个。”
很快,第三名学员上前,在标靶下方立定站好。
蓝玉张弓搭箭,箭矢疾飞而出。
“咔嚓!”
一声轻响,箭头射入学员脑袋上方一寸远的标靶中心。
学员纹丝不动,神色淡定如常。
蓝玉的脸上,不由得浮现一抹笑意。
以他的箭术,在这个距离,就算闭着眼睛也不可能射偏半分。
但对于直面箭矢的人来说,却是另一番感受。
他们会提心吊胆,会忍不住想要闪躲。
只有真正具有勇气的人,才能这般镇定。
这样的人,看淡了生死。
在战场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危险,都不会当逃兵。
他们有勇气死战到底!
一支全部由这样的士兵组成的军队,才是真正的精锐。
“过关!”
蓝玉高声喊道。
接着又开始了新的测试。
……
朱允熥正四处巡视考场。
大明军事学院的第一期学员非同小可。
在他的计划里,这些人将来成为整个大明军队的核心骨干。
接下来当然还有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源源不断的招募下去。
作为大明的新军,最终将取代原来绝大部分的军队。
当然,军队的数量会大大减少。
因为战斗力大幅提高之后,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的军队。
老朱所订立的军户制度,好处是士兵既是兵,也是民。
闲时务农,战时当兵。
他们都有朝廷分的田地,足以满足其生活需求,朝廷不用再额外给付军饷。
这一制度能成立,是因为经历了元末战乱,天下有了大量的荒田,无主之田,可以作为军屯。
其次是还有无数流离失所的流民。
将他们充作军户,不仅能满足国家军事力量建设的需要,还能让流民都种上田,吃饱饭。
一举两得!
然而,弊端也是很显而易见的。
军户们的生活重心,其实并不在作战上面,而在种田上面。
毕竟,打仗对他们毫无好处,连军饷都没有。
种田才是实打实的利益。
久而久之,卫所的军力自然越来越拉垮。
其次是,军户制度过于强化军官的权力。
士兵必须无条件服从上级军官的命令。
这在执行作战任务的时候,当然没有问题,也是必然的要求。
可如果回归到日常生活,种田养家上面,问题就大了。
对于总旗,百户等世袭军官来说,既然士兵必须要听我的命令,那我家的田,当然得由士兵来帮我耕种。
毕竟,即使是后世的现代军队,许多国家的军官仍然会经常指使士兵帮自己干私活。
更别说是眼下的大明。
因为军官的权力使然,国家想要彻底禁绝这种事情,近乎不可能。
不止如此,士兵家种田的粮食产出,也得归我所有,士兵家的田,就是我家的田!
因为国家必须维护军官的威望,不能允许士兵和军官对抗。
可没有了对抗,士兵任由军官随意拿捏,时间一长,就会丧失所有的一切,沦为军官的奴隶。
事实上,这正是明代中后期军户制度近乎彻底崩溃的根源。
士兵的田,最后几乎全部被各级军官霸占了。
失去田的军户,比奴隶还惨,就只剩下逃亡一条路。
高峰时期,有近八成的军户逃掉了。
留下来的两成,大多数都是一些老弱病残。
军户制度,最终也变得名存实亡。
各地的卫所,逐渐丧失了战斗力。
不过,至少现在,大明的军纪仍然严明,卫所兵还有战力,朱允熥也不打算很快废除这项制度。
卫所制度有其可取之处,尤其是对边疆地区而言。
新军只会逐步建成,慢慢推行。
第一支新军,当然是海军。
因为海军与陆军不一样。
海军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兵种,必须由职业的士兵和军官来充任。
卫所兵显然是无法胜任的。
巡视了一番之后,朱允熥满意的点了点头。
看起来,报名的人足够多,要招到合格兵源,并没有什么问题。
只不过。
大明的第一支海军,又该由什么人担任统领呢?
他脑海中念头刚起,便见有一道高大的身影,映入眼帘。
“太孙殿下,奴婢能进入大明军事学院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