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屈尊归来 > 第64章 情韵深婉的相思歌

第64章 情韵深婉的相思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唐代天宝三年,在《端午花萼相辉楼宴群臣》歌舞诗赋书画盛会,乐工李龟年、彭年、鹤年兄弟三人,在艺术的舞台上熠熠生辉,联袂登台而出,宛如三颗耀眼的星辰,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他们在艺术上都有着极深的造诣,宛如三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艺术的巅峰。

    李彭年擅长跳舞,他的舞姿轻盈优美,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灵动与活力,仿佛能将观众带入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当他在舞台上舞动时,那身姿犹如行云流水,时而飘逸,时而激昂,让人陶醉其中,无法自拔。

    李鹤年和龟年则擅长唱歌,他们的歌声宛如天籁之音,清脆悦耳,余音绕梁。兄弟二人都特别擅长唱《渭川曲》,每当他们唱起这首曲子,那悠扬的旋律仿佛能穿越时空,将人们带回到那个充满诗意的关陇大地。《渭川曲》又名《渭州曲》《胡渭州》,它是源起于陇东的一道民间曲子,犹如一颗未经雕琢的璞玉,散发着质朴而醇厚的魅力。这首曲子主要由琵琶伴奏,玹繁管急,清扬婉转,极富关陇地域风味。那琵琶声如珠落玉盘,清脆悦耳,又似山间清泉,潺潺流淌,让人心旷神怡。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传递着人们的喜怒哀乐。

    这首来自民间的杂曲歌词,作者姓名早已佚失,唯知系隋唐时人。它就像一位神秘的使者,穿越时空,将那个时代的情感和记忆传递给后人。唐代诗人张祜曾填其词云:“亭亭孤月照行舟,寂寂长江万里流。乡国不知何处是,云山漫漫使人愁。杨柳千寻色,桃花一苑芳。风吹入帘里,唯有惹衣香。”这几句词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将孤独、思乡、美景等情感融入其中,让人感受到了《渭川曲》的独特风色。它既有明月下孤舟漂泊的寂寥,又有长江万里奔腾的壮阔;既有杨柳依依、桃花芬芳的美景,又有风吹帘动、衣香四溢的细腻。李龟年不仅擅长唱歌,还擅吹悲凉的筚篥,那筚篥声如泣如诉,仿佛在诉说着人间的悲欢离合。他吹奏时,声音仿佛能穿透灵魂,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悲凉与哀愁。他擅长弹奏声音破远空的羯鼓,当羯鼓响起时,那声音犹如雷霆万钧,震撼人心,仿佛能冲破云霄,直达天际。有时他自己还创作一些曲子,这些曲子犹如一朵朵盛开的鲜花,在坊间流行,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感动。他的多才多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艺术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尤受唐玄宗李隆基的恩顾和重遇。

    那些年,关中物产有限,从江淮来的漕运河道尚未畅通,朝廷不得不往洛阳就食。唐玄宗李隆基喜爱乐舞,他对乐舞的热爱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即使是东巡,也带上梨园弟子从行,李龟年兄弟三人自然也在从行之列。唐玄宗李隆基命太乐署为兄弟三人在东都洛阳择佳地盖宅第,就选了洛阳城中繁华的上等甲地——通远里。在这片土地上,一座新宅拔地而起,它的规格等级超越了相关规定,时称逾于公侯。那堂屋廊院辉煌华丽,宛如一座梦幻的宫殿,甲于都下。朱红色的大门高大威严,仿佛在诉说着主人的尊贵地位;雕梁画栋的建筑工艺精湛,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了唐代建筑的雄浑大气;庭院中绿树成荫,花草繁茂,宛如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由于李龟年擅长唱歌、筚篥、羯鼓、谱曲,演艺又十分的精湛、时尚,他成为了洛阳达官贵人举办大型宴会或开办社日时的常客。每当有宴会举行,人们都会邀请李龟年兄弟参加,他们的表演成为了宴会中的保留节目。他的歌声能让整个宴会气氛达到高潮,让宾客们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他们或唱歌,那歌声如夜莺啼鸣,婉转悠扬,让人心醉神迷;或吹筚篥,那悲凉的声音仿佛能触动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开元盛世,庸玄宗李隆基往来长安、洛阳,称二宅,有时就回到了长安,或住于大明宫,那大明宫宏伟壮丽,犹如天上的仙宫,庄严肃穆,彰显着皇家的威严。或移往兴庆宫,兴庆宫景色宜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宛如一座美丽的花园。或到华清宫避寒,华清宫温泉潺潺,热气腾腾,周围的山水景色秀丽迷人,让人流连忘返。

    一年,春暖花开,兴庆宫水池边种植了一大片的木芍药,又称牡丹。这片牡丹犹如一片五彩斑斓的花海,美不胜收。它们有四种品种,分别呈现出红、紫、浅红、通白者,每一种颜色都鲜艳夺目,如同天边的晚霞。那红色的牡丹娇艳欲滴,仿佛是燃烧的火焰,热情奔放;紫色的牡丹神秘高贵,宛如优雅的贵妇,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浅红色的牡丹清新淡雅,如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给人带来温暖与希望;通白色的牡丹纯洁无瑕,好似冬日的雪花,晶莹剔透。唐玄宗李隆基命人将牡丹移种到兴庆池东的沉香亭前,当时,花正开得繁盛,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每一朵牡丹都争奇斗艳,竞相绽放,它们的花瓣层层叠叠,犹如少女的裙摆,轻盈飘逸。花蕊金黄灿烂,宛如点点繁星,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微风拂过,花香四溢,那香气仿佛能让人忘却一切烦恼,沉浸在这美好的世界中。

    唐玄宗李隆基乘照夜白这匹名马,杨贵妃坐着步辇也来了。唐玄宗李隆基一时兴起,就下召选梨园弟子中优秀者,得十六人,都来到亭前奏乐。李龟年以唱歌闻名一时,这时就走向前,手捧檀板,犹如一位指挥家,指挥大家歌唱。他寻了一首时下流行的曲子,刚要开始,唐玄宗李隆基阻止他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于是,摆上几案,命李龟年铺展开金花笺,宣李白进宫。李白从酒店奔来,乘着微醉,挥笔写就《清平调》词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褴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这三首词犹如三颗璀璨的明珠,将杨贵妃的美丽与唐玄宗李隆基的宠爱描绘得淋漓尽致。每一句词都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让人仿佛能看到杨贵妃那倾国倾城的容貌和唐玄宗李隆基对她的深情厚爱。

    李龟年将词递给唐玄宗李隆基,他看罢大喜,命梨园弟子调抚丝竹,就定好了间调。李龟年也马上进入状态,试唱了一遍,大家都说好听。那歌声与音乐完美融合,犹如天籁之音,飘荡在兴庆宫的上空。杨贵妃手持七宝盏,饮葡萄酒,笑着领唱,梨园弟子与李龟年在旁边合唱。他们的歌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美妙的和声,仿佛能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陶醉。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所有人都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和欢乐的氛围中。

    李龟年将此事记下,常向人讲述这件奇遇。当时长安城、华清宫中,唱歌的梨园弟子,除念奴、许和子等外,很少有比得上李龟年的。他的歌声犹如一道独特的风景,在众多歌者中脱颖而出。何况他们各占男、女声,也算得上都是一流歌唱家了。李龟年的名声传播到坊间,更引起人们的注目,不少人请他到宴会上歌唱。一次诗人李端听了他的歌后,极受感动,写下《赠李龟年》:“青春事汉主,白首入秦城。遍识才人字,多知旧曲名。风流随故事,语笑合新声。独有垂杨树,偏伤日暮情。”这首诗犹如一首深情的赞歌,表达了诗人对李龟年才华的赞赏和对他人生经历的感慨。

    接下来,李鹤年走上盛会舞台演唱了《伊州歌》。他的歌声犹如一阵清风,吹拂着人们的心灵。

    在那悠悠的唐朝岁月里,王维以其如椽之笔,写下了这首动人心弦的《伊州歌》。此诗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唐代诗歌的浩瀚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以其精妙的艺术构思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出诗人炉火纯青的诗艺功力。

    诗的开篇,“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徐徐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这秋夜的清风明月之下,一位女子独自沉浸在对远征丈夫的苦苦思念之中。那清风,似轻柔的抚摸,却无法慰藉她心中的孤寂;那明月,洒下清冷的光辉,更映照出她形单影只的凄凉。这般借“清风明月”以写离思的手法,巧妙而含蓄,不禁让人想起古诗人笔下“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意境。同样是美好的时光,却因爱人的离去而变得凄苦。这里虽非春朝,却也是一个令人沉醉的秋晚,一个“清风明月”的良宵。然而,这良辰美景对于独处的人儿来说,却只是徒增凄苦。“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恰似那女子心中的哀怨,明月虽美,却无法照亮她与丈夫团圆的道路。这种表达离思的方式,在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王昌龄诗云:“送君归去愁不尽,可惜又度凉风天。”那愁绪如凉风般萦绕心头;而到柳永词中则更有拓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相较之下,王维诗中的情感表现更为蕴藉不露,宛如深山幽谷中的清泉,潺潺流淌,却又悄然无声地滋润着读者的心田。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一别竟是十来年,“相思”之“苦”犹如黄连,在女子的心中蔓延。然而,诗中女子的苦衷又何止于此。“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这两句运用逆挽手法,恰似一把神奇的钥匙,引领读者跟随女主人公的回忆,踏入十年前那一幕动人的生活戏剧之中。或许是在一个长亭前,那送行的女子面对即将入伍的丈夫,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最终化作一句深情的叮咛:“当大雁南归时,书信可要多多地寄啊。”“殷勤嘱”三字,饱含着女子对丈夫的无尽牵挂与期待,而“数附书”的要求,更显其盼望之急切。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让读者的想象在更广远的时空里驰骋。这一逆挽手法,不仅让故事充满了张力,更使得“苦相思”三字的韵味更加深细,耐人寻味。

    末两句看似只是简单的送别场景重现,实则字里行间回荡着更为丰饶的弦外之音。特别将“归雁来时数附书”的旧话重提,犹如一颗璀璨的宝石,蕴含着无尽的深意。那征夫去后,是否真的如女子所盼,频有家书寄来,以慰藉她的寂寥呢?恐怕未必。在那个时代,邮递条件极为不便,最初几年或许音信尚多,可往后就难以预料了。久不写信,有时并非是无情,而是提笔之际,千头万绪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说起,干脆作罢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更何况,还有诸多意外情况可能导致音书阻绝。可见,女子旧事重提,绝非无端。“苦相思”三字,背后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心酸与无奈,恰似那深不见底的古井,让人忍不住想要探寻其中的奥秘。

    进一步比较类似诗句,岑参《玉关寄长安主簿》中写道:“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行书”,张旭《春草》云:“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岑、张二人的诗句同样道出了亲友音书断绝的怨苦心情,但表达得较为直截了当。而王维的诗句则犹如一条蜿蜒的小径,只提叮咛附书之事,音书阻绝的意思却表达得相当曲折,怨意自隐然不露,犹如那含苞待放的花朵,将情感的芬芳悄然蕴藏在花瓣之中,更具含蓄之妙。

    此诗艺术构思的巧妙,主要体现在“逆挽”的精妙运用上。它宛如一位高超的魔术师,将平凡的故事变得跌宕起伏,充满悬念与魅力。然而,整首诗读来却只觉其平易亲切,毫不刻意,如一位老友在耳边娓娓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正是诗艺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表现,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韵味无穷,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感受着那深深的相思之情。

    场内席间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夫人、进士、文人墨客等三千多人,以及场外街道万人的观众终于等来了公孙大娘的《剑蹈》。公孙大娘的剑舞犹如一场视觉盛宴,她的身姿矫健轻盈,手中的剑犹如一条灵动的银蛇,在空中飞舞。她的每一个动作都刚劲有力,又不失优美与流畅,仿佛能将剑的灵魂展现出来。观众们被她的表演深深吸引,目不转睛地看着舞台,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整个场面热闹非凡,人们沉浸在这美妙的艺术氛围中,感受着大唐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在那个辉煌的时代,李龟年兄弟三人以及众多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的才华和努力,为大唐的文化艺术增添了绚丽多彩的一笔。他们的故事犹如一首首动人的乐章,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让后人领略到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与美好。他们的艺术成就不仅是唐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激励着后人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

    大唐的盛世,因为有了这些杰出的艺术家而更加辉煌灿烂。他们的艺术作品和表演,不仅为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欢乐和享受,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们的故事,将永远被人们传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那盛开的牡丹,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依然绽放着美丽的光彩,让人们为之倾倒,为之赞叹。而李龟年等人,就是大唐文化花园中最艳丽的花朵,他们的芬芳将永远弥漫在历史的天空中,永不消散。

    李龟年兄弟的艺术人生,是大唐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他们在音乐、舞蹈等领域的卓越成就,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艺术的高度重视和推崇。他们的表演不仅在宫廷中受到欢迎,也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艺术风格融合了民间与宫廷的特色,既有质朴的情感表达,又有华丽的表演形式,这种独特的魅力使得他们的艺术作品具有了广泛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在那个时代,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李龟年等人通过自己的表演,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展现给人们,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他们的作品犹如一座桥梁,连接了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们,让大家在艺术的世界中找到了共同的语言和情感寄托。

    总之,李龟年兄弟三人在唐代开元年间的艺术生涯,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他们的才华、他们的成就、他们的故事,都成为了大唐文化史上的经典篇章。他们的艺术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文化艺术世界而努力奋斗。就像那夜空中的繁星,虽然遥远,但他们的光芒却永远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艺术的海洋中遨游,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美好。

    在这个充满传奇的时代里,李龟年等人的艺术之光犹如太阳般耀眼,他们的故事将永远被人们传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永恒的光芒。无论是繁华的宫廷宴会,还是热闹的民间盛会,他们的表演都成为了人们心中最美好的回忆。他们用音乐和舞蹈,书写了一段属于大唐的辉煌历史,也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艺术瑰宝和文化财富。让我们怀着崇敬和感激之情,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这份文化,让李龟年等人的艺术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