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八级工匠制度
但这不难理解,毕竟锻刀房马上要变成极为重要的兵工厂,每一个师傅那都是宝贝,不愿意放人也正常。
毕竟,坤甸华人的人口就局限了,像李致常这些师傅,那都是有数的,轻易想要招募都招募不到。
站在罗志安的角度考虑,你让我把锻刀房变成兵工厂,反来挖我手下的师傅,那这事就没办法干了。
所以,罗振军并不在意罗志安有自己的小九九,真正干事的领导,没人会放任自己手下的人才流失的。
一旁的刘八宁看了一眼罗志安,眼神露出一丝羡慕的神色。
水泥如此重要,罗志安的儿子竟然能成为水泥厂的厂长,父子都是厂长,岂能不让他羡慕。
这时,罗芳柏的声音在刘八宁耳边响起。
“八爷,你的子侄辈如果有才能之人,也可以安排一人,来水泥厂当副厂长!”
刘八宁闻言,立刻看向罗芳柏。
罗芳柏看了一眼刘八宁笑道:“以后罗家用人的地方会越来越多,刘家和罗家是姻亲关系,都是自己人。”
刘八名看向罗芳柏的眼神之中有些吃惊,反应过来,立刻大喜不已的拱手向罗芳柏行礼,口中语气激动又郑重道:“多谢族长!”
罗芳柏闻言,摆了摆手道:“宁叔就不必多礼了,你都称我族长了,罗刘便是一家人,所以宁叔也要把自己当罗家人,以后为罗家担上更重的担子才是!”
“我罗家的目的,相信宁叔,安叔都应该窥之一二了。”
“如果我罗家真成就大业,有句话虽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但升天之后,谁靠前谁靠后,那都是有迹可寻的。”
“所以,无论是未来的钢铁厂还是兵工厂,都至关重要,切记不可松懈半分!”
无论是刘八宁还是罗志安都不傻,自然将罗芳柏话里的意思听的清清楚楚了。
所以两人的目光之中都有些震动,互相对视了一眼,立刻一同对罗芳柏拱手行礼道:“请族长放心,我们以后必会好好做事,为大业效犬马之劳!”
罗芳柏闻言,分别看了二人一眼,笑着点了点头。
一旁的罗振军看了一眼老爹,微微颔首,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随后,罗志安就把李致常叫了进来,得知自己要从刀匠变成烧制水泥的工匠,心中却并不是很愿意,毕竟打了半辈子铁了,突然转换工种,而且在他看来烧制水泥,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简直大材小用。
只是罗芳柏这个罗家族长当面,李致常心中虽然不愿意,但还是点了点头道:“我知道了!”
李致常的不情愿,罗振军自然有所察觉,随即看向李致常道:“李师傅,我把你们调到水泥厂,就是因为你们也算是半个罗家人,用起来放心。”
李致常闻言,连忙看向罗振军恭敬道:“谢大少爷看重!”
“另外,李师傅,你到水泥厂不光成为水泥厂的副厂长,还会身兼水泥厂技术总工一职,其他师傅则都是技术副总工。”
“相信你应该知道我们正在筹备自治政府,等到自治政府成立,厂长,副厂长以及总工级工匠,都会成为政府官员,所以这并不意味着光待遇提升。”
李致常闻言,当场愣住了。
他虽然听闻过,自治政府成立后,厂长副厂长会变成官员,他还很羡慕。
没想到,罗振军不光把他调入水泥厂,还让他当副厂长以及技术总工。
这岂不是说,自治政府一成立,他就要变成官员了?
瞬间,李致常心中那一点不愿,顷刻间消散一空。
相比成为官员,转换工种又算得了什么。
反应过来的李致常脸上欣喜若狂,连忙对着罗振军行礼道:“多谢大少爷,多谢大少爷提拔!”
看着欣喜若狂的李致常,罗振军随即将修建政府驻地一事告诉给了李致常。
随即,又看向李致常说道:“所以,李师傅,你要带着其他师傅尽快大规模烧制水泥,务必要保证政府驻地工程的水泥用度!”
李致常得知要修建政府驻地,惊讶不已,反应过来后,连忙恭敬应道:“请大少爷放心,我必定全力烧制水泥,必保证用度。”
“只是水泥厂工人?”
“招,需要多少人就招多人。”
“是!”李致常连忙应道。
随后,又交代了李致常一些事情,罗振军和老爹便走出了锻刀房。
看了一眼身后跟着的刘八宁和罗志安,罗振军笑道:“八爷,安爷,你们都去忙吧,不必跟着了!”
“好!”
两人立刻点了点头。
“对了,八爷,如果石墨坩埚炼钢完成,立刻派人通知我们!”罗振军立刻看向刘八宁补充道。
算一算时间,距离开炉还有七八个小时,估计要下午四五点钟了。
“是!”
刘八宁连忙应道。
离开铁匠房,罗振军和老爹准备去庄园的生活区看看。
前往生活区的路上,罗振军扫视了一眼两边的已经结穗的稻田,想了想说道:“爹,我想了想,我们要设立工匠等级!”
“工匠等级?”
正看着一望无际的稻田,露出满意之色的罗芳柏,闻言,立刻转头讶然的看着儿子。
“爹,我准备设立八个等级的考核制度,以后,无论是国营厂的工匠,还是民间的工匠,都可以参与考核,考核出那个级别,就是那个级别的工匠,每个级别有每个级别待遇,同时在国营工厂,工匠等级越高,工资,福利待遇越高。”
罗芳柏闻言,神色惊讶不已,立刻一边走,一边陷入沉思之中。
罗振军看了老爹一眼,继续说道:“设立工匠等级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工匠在社会之中的地位,激励他们提升自己的技能,获得更高的工匠等级,为国家建设出工出力!”
设立工匠等级,是他之前看到李致常之后才萌生的,正所谓工业兴邦,而工业的基石就是各种各样的工匠。
清朝的工匠没有明确登记,一般都是比年限,比如之前造船师傅卢大宏,一说出入行二十七年,自然而然就明白这是一位老师傅。
但其实这并不准确,毕竟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几年的成就是别人一辈子都拼不过的。
所以以年份观技术实力,大多时候也并不一定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