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高产玉米
木一凡被撸了村长没几天,县太爷就派人下来走访。
听听大家的意见,有没有村长的好人选?
村里有很多人都看好木铁汉。
木铁汉这人年轻,有能力,为人也比较正直,呼声还挺高的。
于是乎,木铁汉就顺理成章的当上了飞石村的新一任村长。
木珍珍家这两天正忙着掰玉米。
趁着天气好,搬回来的玉米直接将外壳撕掉,放在院子里暴晒。
看着那长长的玉米棒子,全家人的心情都特别的好。
在晒了三个大太阳后,大家便迫不及待的开始给玉米脱粒。
至于脱粒机那是没有的,全靠人工。
好在他们家里人多, 说说话话,没两天功夫就把所有的玉米全都脱粒完了。
主要是玉米棒子上的玉米籽儿又大颗又饱满,还很满尖,搓起来很轻松。
搓下来的玉米粒接着晒,玉米芯晒干用来当柴火。
其实这个玉米芯可以用来生蘑菇,不过这项技术珍宝不会,只得放弃
木老头天天都在这里守着,不允许他们浪费一个玉米棒子。
哪怕就是蹦了两颗玉米籽儿到外面,他也得赶紧捡回来。
幸好家里没养鸡,要是养了鸡,鸡将玉米籽儿吃到肚子里去,说不定他也得将鸡嗉子里面的玉米籽儿抠出来。
等到玉米粒全部都晒干后,他把早就从木五爷家借来的大称拿出来开始称称。
在他去借大称的时候,木五爷也跟过来了。
这一称把大家都吓了一跳,还以为搞错了,又接连称了两回,还是一千零一点点。
木五爷咂了咂嘴巴:
“那个,你们填的土好像还没有两亩地吧,怎么会有这么多干玉米?”
木老头回答道:
“没有两亩地,大概就是一亩八左右。”
这个他专门丈量过,很确定。
“要我说,他们留的行子太大了,要是再小点,说不定收获还要多点。”
他说的行子就是玉米和玉米横着的宽距,有1米2左右,中间全部套种了红薯。
木奶奶不赞同他的说法:
“也不一定,珍宝说,要是太密实了,影响阳光,反而结得不好。”
木老头没好气的白了一眼木奶奶:
“珍宝一个小女娃,她懂啥?还是得我们这些老庄稼把式才知道。”
木珍珍撅着嘴反驳道:
“才不是呢,书上说:
不管种啥,都得把空间给它们留够,这样才能很好的吸收肥料,受到阳光的照耀,结出来的果实就会又大又饱满。”
木老头倒是没说啥,反问道:
“我记得你奶说,这玉米还没老的时候就被你掰了几十个,是不是真的?”
木珍珍傻唧唧的点头,承认了此事。
“哎,你说你这孩子手咋那么欠呢?嘴还那么馋。
要是将这几十个玉米棒子留到现在,说不定又得多好几斤。
你到底掰了几十个?”
木老头可惜的摇摇头。
木珍珍转着眼珠子想了想:
“30个还是40个来着?”
巧红在一旁搭腔:
“32个,我数的清清楚楚。”
“哎呦,瞧,32个大玉米棒子,晒干了恐怕都有10来斤了。”
木老头瞪了一眼木珍珍:
“就你嘴馋。”
木五爷在一旁赞同的点点头:
“这些个小孩子啊,真是不知道粮食的金贵。”
木奶奶见木老头儿瞪自己的乖孙女儿,顿时不干了:
“怎么了?
不就是几个嫩玉米吗?我家珍宝还不能吃了。
幸好这是咱家的,不是你家的,要不然恐怕连个气味都闻不到。”
这会儿,新村长木铁汉急匆匆的跑来了。
“你们都已经将干玉米过秤了?多少斤?”
他看着一大堆的干干玉米,眼睛都亮了。
这玉米色泽光亮,又很饱满,用来做种再好不过了。
木老头一脸得意道:
“过称了,过称了,一千多一点点。”
“哦,这么说一亩地有500斤干玉米?
我的天,这也太高产了吧!”
别说,还真把木铁汉给吓到了。
他们的干玉米撑死了就是一亩地200斤,这是硬生生的多了300斤呐!
一亩地多300斤,那是个什么概念?
简直不敢想,不敢想啊!
“岂止,不了这个数。
我已经丈量过他们的土地,一亩八分地左右。
还有珍宝他们掰了32个嫩玉米棒子还没算在里面呢。”
木老头说道。
木珍珍翻了翻白眼,要不要那么斤斤计较?
不就是掰了32块嫩玉米棒子吗?这能有多少干玉米,太夸大其词了吧!
木铁汉伸手撮了一把玉米,任由玉米粒从自己的指尖漏下去。
听到“刷刷刷”的脆响,他脸上的笑容更大了:
“婶子,这玉米能不能换给村里人做种?
放心,这么好的玉米,咱们就两斤换一斤吧,保证不能亏了你们去。”
木奶奶笑着问木珍珍:
“珍宝,这事儿你怎么看?”
木珍珍眨眨眼睛:
“奶奶,这事情我不懂,你做主就好。”
“这玉米种子是你师父带回来的,我也得问问你的意见才行。”
木奶奶笑着提醒道。
木珍珍想了想:
“要不还是按一斤换一斤算吧。
咱家吃点亏也不算啥,就当卖大家一个好。”
木奶奶点头:
“行,就听我家珍宝的,那就一斤换一斤吧。
要换的就来,要用银子买的也可以。”
木珍珍赶忙说道:
“奶奶,这事儿要不还是交给村长叔吧?”
木奶奶拍了拍自己的额头:
“这事儿是的交给你叔。
铁汉,要不你去问问,有要的赶紧来,趁着咱们现在还没装起来,好过秤。”
木铁汉点头:
“好,我现在就去通知人。”
说罢,快步的离开。
等木铁汉一走,木五爷赶忙说道:
“嫂子,给我称50斤,我这就叫孩子们把粮食给你拿来。”
“好好好,二郎,赶快跟你五爷爷装50斤送过去。”
木奶奶吩咐道。
在一旁等候吩咐的几兄弟手快脚快把粮食装好,过秤,然后再送走。
木老头也要了50斤,让帮忙送过去。
这边刚忙完,就有得到消息的拿着粮食或银子过来了。
没一会儿院子里就围满了人。
都说活了几十年,还是头一次听说这么高产的玉米。
有的甚至还跟着木奶奶他们打听起种植的过程,和施肥的情况。
一时间院子里人声鼎天,热闹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