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亲属作案
听完后,鲍钧恍然大悟:敢情是上天早就料到这事儿了?把所有线索全断干净了?
这让鲍钧自己也觉得头疼,揉着太阳穴说:“关于邓中斌的资料还有没有存档的?”
“有,不过这份是当年邓中斌还在住院时由医院整理,后来派出所再核实过的”
阳元晓递给鲍钧一份文件,低声说道。
先是一愣,看到那份烈士证明材料后,鲍钧才明白了什么。
在二三十年前的那个年代,捐器官这种行为绝对是震惊社会的大事,虽然不是第一例,但邓中斌确实是早期少数几位做出如此义举的人之一,成为烈士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烈士证书,才使得关于他的详细资料被保存下来。
沉思片刻后,鲍钧抬头问辛蕊:“据说邓中斌现在安葬在宝山烈士陵园对吧?”
辛蕊点头确认:“没错,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么?”
鲍钧摇摇头,“记得那地方应该是一直对外开放的对吧?”
“确实,那里全天候开放,怎么了,队长你发现哪里不对劲吗?”
不仅辛蕊疑惑不解,连薛坤和阳元晓也一脸困惑。
轻轻敲打桌面,鲍钧严肃地说:“让于洪先去查查墓碑周围有没有人来祭拜过留下的迹象。
如果真有人来过,就说明这已经死了二十几年的人背后有人惦记着呢。
而我们也要做好准备,万一真的是亲属作案,今晚也许会平安无事;反之,则必须进一步追查两条线路同时行动。”
“好的,我马上去安排。
不过队长,要是真是家属做的案该怎么办呢?”
充满好奇的阳元晓忍不住问道。
鲍钧淡淡一笑:“那样的话其实反而简单些,但现在咱们还是等于洪的消息再说。”
辛蕊应了一声,尽管她也不明白队长究竟有何打算,却坚信只要鲍钧发话必定自有道理。
于是她立刻联系在京都的于洪说明情况,并明确传达了鲍钧的要求才挂断电话。
之所以特别提醒是因为对于现在的于洪来说鲍队长就是个偶像般存在,他曾无数次地向辛蕊抱怨时间为何过得这般缓慢,在京都是多么难熬的日子。
可以说于洪简直就是鲍钧超级粉丝俱乐部里最虔诚的追随者之一。
凡是跟鲍钧相关的事情他一定会全力以赴去处理好。
在这种状态下才能更有可能发现那些原本可能被忽略掉的重要线索。
与此同时,阳元晓也开始协调各个风景区以及旅游点附近派出所展开监控布控。
就这样岛城市的警方们又一次度过了忙碌的一个夜晚。
结果整整一夜下来,不仅于洪那边一点音信也没有传来,度假区周边也平静得很。
随着案件推进越来越清晰,可以判断凶手很可能就跟邓中斌有所关联,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深入挖掘细节信息了。
就在大家正准备出去吃早餐放松下紧张情绪之时,手机突然响了——居然是于洪的来电。
这让等待已久的四位顿时精神抖擞起来,先前的所有困倦瞬间烟消云散。
辛蕊赶紧接通,并打开了扬声器功能:“老于那边情况怎样了?”
“确实发现了新近有人前来祭奠过痕迹。
王老师分析大概是三天前左右发生的事,我现在已经在调阅相关摄像头记录及相关访问登记了,争取中午前给各位回复。
顺便问问鲍队人在旁边吗?”
听到这里四人都大大松了一口气,至于后面的问题直接就被忽略了过去。
正当阳元晓着手调整警力配置之时,一名接警人员忽然冲了过来,面色惊恐地报告:“不好了!刚接到报案说心源湖景区再次发生了命案,同样是死于恐惧过度!”
轰!
这句话一出口,大家全都愣住了,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接警员,紧接着又都转到了那边站着的四个人身上。
阳元晓目瞪口呆地看着接警员,直到鲍钧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他才回过神来。
“鲍队?”
说实话,现在阳元晓真的有点儿懵,明明说是四个受害者,还跟邓中斌有关系呢,可怎么突然冒出一个新受害者?
不仅他一个人,连鲍钧在内的其他人也是一头雾水。
特别是鲍钧,这时他正在绞尽脑汁地拼凑细节,试图把所有的线索连在一起。
片刻之后,鲍钧看着阳元晓说:“走吧,我们先去现场看看。”
“好!”
此时的阳元晓已经彻底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满脑子都在想着这个第五个死者到底从哪儿来的?凶手是怎么确定这个人一定会被吓死的?
辛蕊和薛坤两人一句话都没说,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这个新受害者的出现让他们的所有推理全部推翻了,甚至他们的调查方向都可能完全错误。
一个小时后,鲍钧一行人进入了现场。
这是个单独的包厢,装修得很豪华,死者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子,倒在客厅正中央,脸上带着极度惊恐的表情,眼神已变得呆滞。
游靖凯简单检查了下尸体,站起身来说:“鲍队,根据尸检判断,死者死亡时间应该是两小时前,和前面四个案子一样,是同一个人干的。”
鲍钧应了一声,但他根本没有听进游靖凯的话。
他在尸体上仔细看了一遍,确认了情况和之前几个受害者一样,然后开始检查整个包间。
不得不说,凶手确实非常厉害,竟然把这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甚至比专业清洁工做得还要细致······保洁?
“保洁?”
鲍钧忽然想到了什么,转向阳元晓,“阳队,你去把度假村里的所有工作人员集中起来,点名查人数,看看有没有少了谁。”
阳元晓一愣,点头飞快跑了出去。
这种事还是他亲自来处理最放心。
他离开后,鲍钧又开始认真勘查起现场来。
他不信世上会有完美犯罪,更不信有人能做到一点痕迹都不留。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除非那个人是飞过来的,可这里的层高也就两米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