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祖辈们:隔着时空看后世山河 > 第 164章 建文新政

第 164章 建文新政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朱允炆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一看到这个标题,各时空的观众就知道这是说明朱家的事情了。

    后面的时空的知识分子,对建文帝还算了解的,纷纷开始了讨论模式。

    前朝的观众们了解的不多,只知道这家伙急于削藩,然后自己就这么把皇位削丢了,人也是下落成谜,儿子还被囚禁几十年,当真是从万人之上沦落为阶下囚的下场。

    抱着孙子玩的朱元璋脸色瞬间转黑,把朱雄英看得都迷糊了,但也懂事的没有吵闹。

    朱标连忙抱过儿子,马皇后示意锦儿把三个孩子带出去玩。

    等孩子们走后,朱元璋两口子、朱标两口子,四个大人在屋内气压低的不行。

    常氏本想走的,但马皇后拉住儿媳,表示不用。

    太子府上的吕氏,原本秀丽的脸上都憔悴了不少,她和儿子已经很久没见过太子了,心中已经从一开始知道儿子做皇帝的激动变成不安,再到现在的绝望。

    建文年间

    朱允炆心里一下子憋闷的慌,可是这关乎他自己,又不能不看,而且他也明白后世人的一些想法对他肯定是有用的,但这段时间他同样看得出后世人的毒舌,所以真怕自己不一定受的住。

    朱允熥有些发愁的看着光幕,最近他一直在想办法,不管是朱允炆还是朱棣,这两人对于他来讲都不是什么好的。

    永乐年间

    朱棣眼里的嫌弃都要溢出来了,朱允炆那就是个呆头鹅,听信那些士大夫的鬼话,老爷子要是知道他选的继承人是这副模样,只怕要气得从土里爬出来。

    {说起建文帝朱允炆,就绕不开建文改制。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建文帝。

    此时,朱允炆接手的明王朝,国家安定、政治清明,经济也在发展,但同时,在朱元璋时期也留下了重武轻文、严刑峻法、苛捐杂税、藩王手握重兵等问题。

    朱允炆即位后,改变了朱元璋时期重用武将的传统模式,他重用文人。

    建文元年,他让齐泰担任兵部尚书、黄子澄担任太常卿,方孝孺任翰林院侍讲把文官的地位提高了,这让当时的文人感动的一波,一心为朱允炆效力。

    然而朱允炆在做此举时,却没有考虑过文人只会纸上谈兵,他们缺乏实战经验,由于他过于重视文人,导致战术失败,这就造成靖难中和朱棣交手失败}

    各时空的观众显得很是无语,现在谁不知道宋朝就是重文轻武,结果就是大怂,这个建文帝还敢搞这一套,他到底是对自己的能力有多自信啊。

    小商贩忍不住给一旁的同行吐槽,“难不成是脑子秀逗了?宋朝不是还在前面吗?这就是个例子,他难道还看不懂?”

    大婶忍不住直摇头,“要我说啊就是朱元璋的问题,选来选去选了一个不堪大用的孙子继承位子。”

    小少年扭了扭脖子,“文武并用不就好了,唉,弄成这样还把皇位丢了,还不如换我来当呢。”

    清代一学者摇摇头,“那个方孝孺,是被明成祖诛族的那人吧,建文,这和明太祖的‘洪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啊。”

    宋人现在看到这‘重文轻武’这几个字都有些讽刺意味,没想到后面的明朝还敢这么干,一时间朱允炆在大家眼里都是脑壳有包。

    朱元璋指着光幕就是大骂“混账”,心里又是万分懊悔,他咋就被朱允炆这小子蒙蔽了,竟然把江山社稷交在这小子手里。

    朱标眉头都能夹死蚊子了,一上台就迫不及待的改制,偏偏还没什么本事,乱搞一通,幸好长子现在还好好的,不然他都不敢想。

    建文年间

    朱允炆原本听到光幕介绍的这些,还不觉得有什么问题,皇爷爷留下的那些问题必须要解决才行,至于重文,如今大明境内安定太平,文自然要提上来,以文制武。

    然而看到后面,朱允炆的脸瞬间的沉下来了,身体不由自主的往后退了几步,士大夫只会耍嘴皮子,所以他从重用文人的开始就错了?光幕是这个意思吗?

    士大夫们都绷不住了,纷纷急得就要反驳,这下只怕他们都将不受皇帝待见,还失去了重用,怎么行?

    武官们倒是很高兴,大热天的就跟吃了冰西瓜一样,皇帝走了一步烂棋,他们心中早就不满了。

    永乐年间

    朱棣也不关心朱允炆了,一个手下败将,已经不足为惧了,现在还是北伐东征的事情要紧,还有郑和也不知道到哪了,看到光幕没有?

    崇祯时期

    朱由检有些恍惚,提到建文帝,似乎看到了些自己的影子,年轻的帝王上位后都想干出一番大功绩,结果能力不够。

    {除了提高文人的地位,朱允炆还宽刑省狱,减轻了刑罚,平反冤案,宣传以德服人。

    另外他也对官制进行改革,撤销部分职位,减少官员数量,提高官员的办事效率…

    不过朱允炆还多次修改官名,只是这一举动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经济方面,朱允炆也进行了改革,他调整了官田的赋税体系,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也促进了经济发展…}

    各时空的观众们一瞬间也弄不清这朱允炆是个什么样的人了,看得出来他是想要做点事。

    知道是怎么回事的后朝观众们,也不知道这建文帝在想什么,以文制武的同时,还要搞削藩,这是生怕那些武将还不抓紧反水不成?

    朱元璋略微松了口气,这有了前面的内容,看到这里还算在他的接受范围内。

    朱标现在有些头痛,想到府中的朱允炆,对这个儿子,心里都已经不喜了。

    常氏坐在马皇后身边,低着头不知道在想什么。

    马皇后拍了拍儿媳妇的手,以示安慰。

    太子府上

    吕氏只感觉到深深的绝望,看着襁褓中的儿子,一瞬间都不想要了,同时又忍不住怪光幕,为何要说这些?绝了她母子俩的通天路。

    建文年间

    朱允炆一个人蹲在大殿里,头低着,看着就萎靡不振的模样。

    吕太后走来看着是恨铁不成钢,但自己的身家性命还有另外两个儿子的的未来都掌握在长子身上,所以这个时候后退不得。

    “你这是在做什么?难不成还想重蹈覆辙?”

    朱允炆心里低沉沉的,迷茫了,他想做一番大事,但似乎做得并不好,年轻的帝王一下子被打击了。

    {此外,在朱允炆还未登基前,他就已经在考虑削弱藩王的权力了。

    等到即位后,就开始增加了藩王府内的朝廷官员,让他们面对藩王时候称名不称臣,同时还削弱藩王手上的兵权。

    当时,朱允炆手下的大臣们纷纷出主意:

    高巍主张学汉武帝推恩削藩;

    齐泰觉得应该先削最强的燕王;

    户部侍郎卓敬也认为可以将北方的藩王重新分封在南方,不过要先除掉燕王;

    黄子澄就表示燕王有功无过,为了得到舆论支持,应该先找有问题的亲王下手,朱允炆是赞成黄子澄的,于是决定武力削藩。}

    各时空的观众是知道结局的,削藩?削到最后还把自己的皇位削没了,不得不说,观众们看热闹现在是不嫌事大。

    刘彻看得都挺无语的,他都不敢直接废藩,而是通过推恩令一步步来,这朱允炆胆子可真大,直接就干到底,当然也自食其果了。

    朱元璋冷笑一声,“他还有没有脑子了,都迫不及待削藩了,还想要舆论支持,竟是干些叫人笑话的事情。”

    朱标心里对这个儿子也是冷了心,这叫他面对那些兄弟们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以后还是好好培养长子。

    建文年间

    朱允炆感到很委屈,那些藩王的势力如此之大,历史上七王之乱、八王之乱的,造成了多大的破坏,对朝廷也是威胁,想削藩没错啊,当然他也知道自己现在急躁了些,但没有回头路了。

    建文朝的文官们现在也挺受打击的,感觉那些武将都在看他们的乐子,可能出了门后各种异样眼光就会朝他们而来。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闰五月份驾崩,朱允炆下诏不许诸王进京吊丧,导致藩王们不满。

    在臣子的建议下,建文帝急于削藩。

    朱允炆的削藩并没有什么周密的计划,首先被削的是周王朱橚。

    因为他是燕王朱棣的同胞兄弟,且位居中原,朱允炆决定先废他,以莫须有的罪名削周王。

    8月份朱橚被废庶人,流放云南;

    建文元年4月,朱允炆一月废三王:

    齐王朱榑(fu第二声)被废庶人,软禁在南京;

    湘王朱柏被人诬告谋反,于是自焚而亡以证清白;

    代王朱桂,被废庶人,软禁在封地大同。

    6月,岷王朱楩(pian第二声),被废庶人,流放漳州。}

    各时空的观众们看得都愣了愣,这也太急了点吧,一个月就废了三个王,是真不怕皇位坐不稳啊,不过的确,后面建文帝连皇位都丢了,想着想着,观众们都淡定了,继续吃瓜看戏。

    刘邦边看乐子,还边教育几个儿子,这可是实质性的案例。

    朱元璋只感觉脸都丢光了,又气又怒,只怕天下人都要嘲笑他老眼昏花了,选的这是个什么玩意儿,连吊丧都不行,恨不得把叔叔们搞死。

    朱标心中发苦,已经无脸面对那些个兄弟了,儿子造的孽,当老子的现在要来收拾烂摊子。

    洪武的妃嫔们此时恨死朱允炆这小崽子了,竟然敢搞她们的儿子,等着,现在有的是办法治他。

    朱橚他们自然也不会就这样算了,当然是要去当爹的那里诉诉苦什么的了。

    吕氏只感觉天旋地转,这真是还没开始就把人都得罪完了啊,以后的日子只怕不好过了,想掐死儿子的心都有了。

    {当时燕王的三个儿子都在南京,本可以作为人质,但黄子澄非要把人放回去,说是麻痹朱棣,这掩耳盗铃的行径,很难叫人理解;

    而且朱允炆重用的官员都是饱读诗书的文人,毫无作战能力。

    武将的利益被严重损害,本就不满了,朝廷内部已经割裂。

    没有合适的统兵将领,文官集团这边说建文新政好得不得了,而另一边的武将们纷纷向燕王朱棣倒戈…

    最终结果就是,燕王朱棣起兵反抗,建文四年,朱棣攻入南京,称帝,还革除了建文年号,继续沿用老爹的洪武年号,最终建文改制随着朱允炆的落败结束}

    第一次了解建文削藩的观众们,此时也是满脑子问号,没有人理解建文帝在想什么,就那个把人质放走的行径,他都能同意,这真的叫人怀疑他的脑子。

    嬴政倒是没说什么,他家都有个混账胡亥,别人家的,他也不去评价。

    刘邦翘着二郎腿,“这都在战场上了,那些还要搞仪式的一群人,也不知道是不是嫌弃命太长了。”

    刘肥、刘盈和刘如意颇为赞同老爹的话,心里也是暗暗提醒自己,可别学这朱允炆。

    刘彻想着若他儿子这样,他真的要呕血,“做都做了还在乎名声,艹,那什么黄子澄的该不会是朱棣的内应吧。”

    李世民边看也在边教导儿子,总之啊一定不要学,不然他真怕自己会气得从土里蹦出来。

    朱元璋冲着儿子摆了摆手,“没救了,放弃吧。”

    朱标:虽然他也这么觉得,但爹,你是不是太直白了点。

    常氏好悬差点没笑出声。

    马皇后无奈的瞪了眼老朱,虽然都是孙子,但十个指头还有长短啊。

    建文年间

    吕太后气得不行,“你看看你重用的这些个文官,都出的什么馊主意,麻痹对手?简直是天大的笑话,瞧瞧后世人都是怎么嘲笑你的。”

    朱允炆低着头听训,只感觉脑子里天昏地暗,所以现在他只能重新重视武官吗?或是文武并重,可还来得及吗?即便现在真的重用武将,自己放心吗?

    黄子澄满脸惨白,头重脚轻跌跌撞撞的走回书房,这天之后,人们提到他黄子澄,都会想到这些事情,真是天大的笑话

    刘晓希习惯性点开评论吃瓜。

    【还是朱标死得早,以至于朱允炆被文官忽悠瘸了】

    【文官集团的反噬,主要是朱元璋杀了不少文人,文人害怕了,于是抱团,想要挟天子令诸侯,但没想到的是诸侯们不干了】

    【真的,哪怕是想三天三夜我都不明白,这家伙到底是怎么做出这种反智决定的】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朱棣几百兵马就能夺江山了,就朱允炆这些神操作不足为奇了】

    光幕下

    不少人边看边点头,别说后世人想不通,他们都想不通这朱允炆的脑子是怎么长的,按理说朱元璋送他上皇位,这家伙肯定是有过人之处啊,但现在看来真不是当皇帝的料。

    “他奶奶的,丢人都丢到后世去了,现在是全天下都知道咱有这样一孙子。”朱元璋越看后世人的讨论就越是气愤,气得就是想去把朱允炆揍一顿。

    只是如今的朱允炆,只怕还挨不住他的一拳就得一命归西。

    朱标现在也不知道朱允炆是被忽悠多了还是纯纯是蠢,反正他现在对这个儿子没什么期待,连带他的生母也有些不满了。

    建文年间

    朱允炆眼前一黑,活活把自己看得气晕过去了。

    吕太后整个人是又惊又气,捂着胸口喘气,“作孽啊,快来人,传御医。”

    文官们面对未知的未来忐忑不安,武将们也在谋求后面的发展,现在的局势啊,也不知道会如何了。

    吴王府

    朱允熥眯了眯眼,转头看见笑容满面的妻子,也笑了,“你怎么出来了。”

    吴王妃轻轻摇摇头,“屋内太闷,出来走走。”

    老百姓们倒是不关心谁当皇帝,只要不影响他们的生活就好,他们的鸡毛蒜皮比起皇家的争斗,那真是妥妥的小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