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幕僚军师的宿命
他不敢再犹豫了。
只见王保大吼一声,半蹲在马车里的身体,猛然站直。
哗啦啦一阵响,马车变得四分五裂。
他站直身子顾不得屁股上的坐疮,一跃而起跳下马车。
王保不是向前去帮助那些家丁,而是立即转身,往旁边山林逃窜。
他逃得是如此之快,当真是脚下生烟。
因为他很清楚,在一个极顶杀手面前,他们这些人任何抵抗都是多余。
自己这十几个家丁,绝对的身手不凡,但在这斗笠帽面前,那是不堪一击。
跑,快跑!
生死存亡面前,王保是咬牙飞奔,爆发出连他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潜力。
他清楚,只要跑出这片林子,那里有个驻军营地,那个总哨官是他亲手提携起来的,那就肯定有救了。
埋头向前,不要看身后,不要管其它,只管向前……
“嘭…”的一声。
前方好像突然出现了一个人,径直撞了上去的王保,被一下子给反弹了回来。
练武之人的直觉反应,让在他后退的瞬间,已是挥拳出去……
此时,强烈的求生欲,让他击出的这一拳,倾其全力。
“嗖…”一声轻不可微的响动。
他感觉自己手腕上微微一凉,出击这拳的劲儿瞬间消失了,随即是手腕处鲜血直飚。
“啊…”他痛得撕心裂肺,脚下本能的连连后退。
“你是谁?为何要加害王某?”王保左手用力掐紧断腕处,强忍疼痛厉声问道。
黑漆漆的寒铁刀缓缓垂下,前面那个戴着斗笠,站立的人发出一声长长的喟叹:
“俺爹,还有三千余名南军兄弟们,竟然死在你这样一个奸贼手里,当真是死不瞑目啊!”
说话的人声音很年轻,似曾熟悉。
王保抬起头,看向那张斗笠之下的面孔。
戴着斗笠的人也正低头,用极其仇恨的眼神怒视着他。
阳光很刺眼,但斗笠之下的阴影,却将那张似曾熟悉的脸,呈现在王保的眼前。
他呆住了,整个人一下子瘫坐在了地上。
“你是关参将…不,是他的儿子关小虎?!”
他两眼发直,这个时候,他连断腕的疼痛也不顾了,披头散发的在原地茫然地转着圈圈,叫嚷道:
“关小虎,这事实际是李如松和他的师爷斯秋来主谋,我只是被迫执行而已。”
戴斗笠的人自然是从狼嘴崖下来的关小虎。
三年前,他在袁起龙等人的护卫下,逃出在蓟州的南军军营。
随后,他们二十一人成为大明朝廷的钦犯,被官军四处追杀,全境通缉。
转战多地,走头无路,在牺牲了十一名忠实的护卫之后,他们仅存的十人被迫逃往塞外,进入小阴山。
先是在华仁村落脚,结识华谦,知道狼嘴崖这个地方,在火并掉原来盘居在狼嘴崖的小股土匪之后,自己做起了山大王,建立了根据地。
关小虎抬手取下戴在头上的斗笠,随手扔在一边山坡上,而眼中的愤怒神色,并不因为王保辩解而所有减弱。
这个人,是那起所谓蓟州兵变冤案的始作俑者,具体执行者。
父亲,还有三千多名兄弟为此冤死。
此刻,他们的灵魂应当在自己头顶上欢呼雀跃,应当正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替他们报仇吧。
“卟嗤…”一声。
王保那颗惨白无血的头颅,滴溜溜滚出老远。
远处,五个同样戴斗笠的壮汉,骑在马上,警惕着周围一切。
“嘘…”的一声口哨声。
关小虎明白,是袁起龙通告他赶快撤,他转身急跑几步,飞身跌上青灰马,往山林远处策马奔去。
……
山西马邑城。
夜色迷蒙,月光如水。
斯秋来轻轻的掩上房门,听到屋内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咳嗽之声,心如刀割。
他长叹一声,步履沉重地下了楼梯,一步步走到了宅屋的后院里。
二个月前,少主李如松莫名其妙死于被敌伏击,他也只好告老还乡,回到马邑城老家来了。
老东家李成梁对他一家都很照顾,长子在京师禁军,次子在辽东铁骑服役,都是校尉级军官。
家里只有一小女和夫人。
夫人这几天又犯病了,还是老东家李成梁从京师请来名医治疗,现在总算好些了。
作为李府师爷,殚精竭虑地为主人出谋划策,转危为安,这是他的宿命。
大明朝政腐败透顶,各级官吏贪污受贿,使得国库空虚,戍守边疆,无论是兵卒还是将官,都很不容易。
还有朝廷长期的党争内斗,这些年是愈演愈烈,而李氏父子独掌辽东及北疆兵权,引得多少言官馋言陷害。
自少主李如松死后,据说老东家又得披挂上任,以七十二岁高龄,继续出任辽东总兵官。
老东家传话来了,让他过些日子继续跟随去辽东。
唉,斯秋来五十四五岁,身体好像是一天不好一天,他也不想再出远门啊。
但老东家帅命难为呀,谁让他是李府供养的师爷呢。
自从搞出蓟州兵变那一档子事儿之后,他几乎是没有睡过一夜好觉。
一闭眼,就似乎能看到无数面目狰狞的人,提着砍刀向自己冲杀而来。
挪用南军军饷和军功奖赏银,垫付北军所欠军饷,是他出的主意。
本是权宜之计,谁知朝廷迟迟没补发北军欠饷,这事就不好收场了。
王保承受不了南军兵士们,三天两头的讨饷和讨要军功款,又怕引起哗变,就来宣府请示李如松,想来个一了百了之毒计。
李如松找来他商议,终于有了一不做二不休的屠杀计划,利用夏操,调辽东铁骑协助王保具体实施。
辽东铁骑,这多年实际就是李家军,和李家家丁是一个样子,完全是一支私养的军队。
他们待遇优厚,军饷从来不少,战死抚恤金更是多出其他兵卒许多。
斯秋来明白,这都是李府私下拿钱来供养。
否则,没有辽东铁骑将士们在前线卖命,战场上拚死搏杀,这么多年来李氏父子如何在大明军界立足?
又如何能不断地荣立军功。
正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李氏父子的成就,是数万辽东铁骑的将士们,用他们的性命和鲜血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