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压榨与傲慢
【在修筑新都城和宫室之后,第二个大项目,就是修筑,或者说疏浚连通隋朝大运河。】
【经过数代王朝的修筑,在中原大地上大大小小分布着各种河道,杨广和隋朝的重臣们经过研究,通过借助一部分旧有的河道,练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隋朝大运河。】
【客观上来讲,大运河无疑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工程,不论这条大运河最初的建筑缘由是什么,有多少私心又有多少公心,但对于南北两地、对于王朝、对于百姓而言,确实是一个非常便利且重要的通道。】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好事情,但是办坏的那可数不胜数,大运河虽然不能说办坏了,但也决不能算得上是办好了。】
【在隋朝大运河这件事情上,阳关展现出了和修筑宫室城池时一样的风范:大规模征发徭役,赶工期,极度压榨民力,丝毫不体恤民情民生……】
【杨广登基后改元大业,在大业元年征发了淮南十余万人、河南淮北诸郡百余万人,大业四年征发了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大业六年又开始开江南运河。】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为了达成杨广的要求,同时,也察觉到了杨广并不怎么在乎民生民情,隋朝的官员们在办事儿的时候那也是相当的暴虐,手段粗暴,不在乎人命,甚至直接把性命当做威胁手段。】
【但是我们要明白,有时候,工程的进度是一种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指的是那种在现有生产力条件下已经拼尽全力的情况。】
【这种情况之下,即使再如何以性命逼迫,再如何催促,有时候也未必能够达到官员们想要的结果。】
【因而,隋朝大运河一事上,同样是死伤甚众。】
【顺带一提,隋朝大运河在后来,可以被称为隋唐大运河。其后又有京杭大运河,是元朝修建,总共修了差不多十年。】
【此外,杨广还发动徭役修筑了长城——还是那句话,客观来讲,修筑长城确实有其必要性,毕竟那还有个突厥在外面虎视眈眈,虽然这个突厥之前尊称杨坚为“圣人可汗”,但是他们的忠诚目前并不能长久保证,隋朝当然还是有一个坚固的长城防御比较好。】
【但,杨广在修筑大工程上的风格实在是一如既往,长城同样是一个极度压缩工期、大规模征发徭役,最终怨声载道死伤甚众的结果。】
“民生多艰,便是繁荣昌盛,也不过是大部分人能够不饿死罢了。”有些士人叹息,那些富庶一些的百姓不是没有,但是那样的百姓,在全天下百姓的占比中又有多少?
人人都知道江南富庶,江南的百姓也比旁的地方富裕许多,甚至于江南地区百姓的识字率都要比其他地方高不少——但是,天下只有一个江南啊!
除了江南之外,更多地方的百姓,他们过得是什么日子?
他们如今确实是处于太平年间,即便不能算得上什么名留青史的盛世,那也称得上一句太平富庶。
可即便如此,大部分地区的百姓,过得也不过是那样而已,只求一个不饿死,能够养活家人,能够少一点生子不举;如果是北方地区,那还要求一个冬日不会冻死。
即便如此,对于朝廷而言,对于皇帝而言,对于广大官员而言,甚至对于全天下的百姓而言,这对可以算得上是比较好的日子了。
如果是什么不太平的年间,不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那他们都根本不必这么祈求期盼——要么直接踏上逃荒的路途,从此漂泊无依生死不定;要么从此落草为寇,能抢一日是一日;要么,直接就死掉了。
江南富庶,但是如何能够以江南来等同于全天下?
这样一来,大规模、没有喘息之机地征发徭役,那真的是在把百姓们往绝路上逼——朝廷当然能够压制住这些百姓,只要朝廷不是步入末年;但是如果这样的百姓越来越多呢?
说句不太好听的,如果百姓们越来越多地反抗朝廷,不给朝廷缴纳赋税,朝廷少了这一部分的收入的同时,还要维持大规模派兵镇压的花销……那朝廷的银钱还能余下多少?
再加上,朝中的官员,不,按照隋朝的情况,应当说朝中的贵族们,他们和朝廷、和皇帝可未必是一条心。
即使是后来的王朝的官员,面对朝廷危难之际、急需银钱的时候,都未必会愿意慷慨解囊、为国付出,更何况是隋朝那样,自觉自己也不比皇帝差上多少的贵族集团?
皇帝——虽然说什么民才是根基,但是更多的时候,皇帝是不在乎这个根基的,这一点很多人已经看得清楚明白;但是皇帝总也得在乎在乎自己的皇位吧?
更不好听的话是,如果大臣们足够不要脸、又能够瞅准时机的话,那改朝换代也不怎么影响他们的富贵生活;但是皇帝,那可是没有后路可言的!
所以,杨广之举……
【那么,问题来了,杨广这么大规模地征发徭役,还不给百姓们一个正常的工期,然后还不给百姓喘息之机——这些特点在他之后的行为上也深有体现——他是怎么想的?他难道就不觉得百姓们会受不了吗?就不觉得会激起民变吗?】
【这就要谈到杨杨广这个皇帝的另一个形容了:杨广,是一个非常自负的皇帝。】
------------
别的不说,严重缩短工期这种事情真的是一生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