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挑明心意
今天顾清宴要比平日里都安静一些,两人牵着手,走到村口的时候顾清宴的脚步停下:“绾绾。”
叶绾绾转头看向他:“你想去边关?”
最近这件事闹的整个凉州境内都沸沸扬扬的,叶绾绾自然不可能不知道,尤其是这几日顾清宴的情绪不对劲,虽然不明显,但她还是能够察觉到的。
听到她的问话,顾清宴倒也没有隐瞒:“嗯。”
京城他现在回不去,科考这条路也走不了,想要打破现状就只有从军这一条。
“最近京城那边是不是有人想要算计我们?”
叶绾绾也不傻,这些日子半夜里经常有人进院子,她察觉到几次。
国公府树大根深,想要拔除不是那么容易的。
她能想到这一点,京城那些人自然也能想到,但只要国公府的子嗣都没了,没了主子,底下的人也就是一盘散沙,也就不用再费神了。
前面几个月能安生,一来可能是那些人还没想到这一点,二来也是因为他们刚被逐出京城,如果路上出了事太过明显。
但现在,事情都过去了这么久,这个时候如果顾家人出了事,那些人也能撇清关系。
对于叶绾绾能猜到这些,顾清宴也并不意外,他媳妇一向聪慧。
关于这些事情,他也没想要隐瞒:“太子的确派了人来凉州,想要以绝后患。”
他提起太子的时候,目光一直落在媳妇的脸上,眼底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暗沉与紧张,当初在京城谁人不知丞相嫡女心仪太子。
当初叶绾绾被塞到顾家的时候,也是伤心欲绝,那时候顾清宴也看的很清楚。
现在已经过去了这么久,他一直没有问过,媳妇心中还有太子吗?
那日在山顶,她说过喜欢自己的,她说了,那他就信,谁都别想从他的手中抢人。
这么一想,顾清宴心中的那一丝紧张也没了,他认定的人就只能是他的。
叶绾绾似笑非笑的看着顾清宴:“就只有太子派了人来凉州吗?”
“自然不是。”
想要除掉顾家以绝后患的人可不是只有太子,但顾清宴却偏偏只提了太子,这个男人在想什么也不难猜。
她觉得有些好笑,在感情这件事上,她不喜欢有什么波折,索性就将话挑明:“我从未喜欢过太子。”
顾清宴闻言一怔。
叶绾绾继续道:“我自幼与太子定下婚事,所有人都告诉我将来我要嫁的人是他,自然就会对他多一些关注,也会想要对他好,但这些与喜欢无关,我私下里与他的相处并不多,也不是很熟悉。”
她说的是实话,太子一心扑在她那个庶妹身上,哪有时间与原主相处培养感情啊。
这些日子她偶尔闲下来的时候也会将原主的记忆仔细的捋顺,之后就发现原主对太子的感情很复杂。
原主对太子的关心和在意,更多的是因为她以为太子会是她未来的夫君。
虽然原主被誉为京城第一才女,但毕竟是这个时代土生土长的人,女子出嫁从夫,要以夫为天,原主自幼被灌输的就是这些东西,所以她努力的对太子好,落在旁人眼中就变成了她深爱太子。
但实际上,只是因为她和太子的婚约而已,如果与她订婚的人不是太子,她也同样会对那人好,这些与感情无关。
既然已经提起了这件事,叶绾绾索性就将话一次说开,也免得以后再有什么误会,她可不想感受小说里那些狗血的情节。
她觉得自己的感情观挺简单的,可以没有轰轰烈烈,但绝对不能狗血一直折腾,她挺喜欢现在自己与顾清宴相处的模式的,就有一种岁月静好的踏实感,她喜欢这种感觉。
顾清宴的眸光逐渐亮了起来,对叶绾绾的话也没有半点怀疑,就算她真的只是在哄他又如何,最起码她愿意哄自己啊,这就证明她是在意自己的,否则她怎么不去哄别人。
媳妇没有喜欢过太子,她喜欢的人就只有他!
这么一想,顾清宴的心情更好了一些,手轻轻一拽,直接将人抱入了怀中。
叶绾绾一怔,倒是没有挣脱,抬手环在了他的腰间,这是两人第一次这样拥抱。
自从初二那日看过日出之后,两人虽然确定了彼此的心意,但最多就是拉拉小手,更亲密的举动却没有过。
这是在村口,虽然这会儿时辰不早了,但偶尔还是会有人从这边路过。
顾清宴也没有抱很久,放开的时候又牵住了媳妇的小手。
对于顾清宴要去边关的事情,叶绾绾也是支持的,就算是夫妻,她也不能拦着让顾清宴只能待在河西村里上山打猎。
每个人都有去做自己想做事情的权利,就比如说她想要行医,顾清宴也一直都是支持的,他现在想去边关,叶绾绾也不会反对。
更何况他们现在的处境摆在这里,她想过平静的生活,但却有人不允许,总不能一辈子都躲躲藏藏的,所以需要自保的能力。
在这皇权至上的朝代,只有足够的底气,才能让人不敢轻易动手。
皇上之前敢查抄国公府,其实也是看准了国公爷的愚忠,料定了他不会反抗,但顾清宴不是国公爷。
去边关这件事不是小事,自然也要告诉顾母。
顾母在知道后沉默了许久,最后就只说让他照顾好自己。
孩子们都大了,都有自己的想法,顾母也知道边关危险,但她能理解儿子要去边关的选择,所以她什么都没说,回房将布料拿出来,趁着还有几天时间,她要多做两身衣服让顾清宴带着。
第二日顾清宴去找了张里正,将自己的名字也加在了名单上。
张里正还挺惊讶的,劝了顾清宴好一会儿,毕竟现在边关动乱,这时候参军是很危险的。
去了边关,有没有命回来都不好说。
但顾清宴的态度坚决,张里正只能将他的名字加了上去。
最近村子里的气氛低沉,每户人家都要出一名壮丁,这是朝廷下的命令,他们就算不愿意也不行,就连张里正的小儿子都要去参军,别人自然更不可能躲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