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龙都歌舞几时休
此时张孝武上得雅间单座,连拍马屁的官员都被张彪赶走了,房间只留了两个侍女。张彪随后让侍女奉上茶水点心,一脸的兴奋和激动,看得张孝武有点心慌,这厮该不会是老玻璃吧?张彪继续吩咐道:“速速请茹娘大家过来,茹娘姑娘最是能将诗作谱成韵律,由她为你为我二人抚琴弹奏吟唱,我等饮茶品诗,好不快活,好不快活。今日居然能看到如此佳作,当浮人生一大白,只可惜我酒量不佳,晚上还要主持这明月楼诗会,否则定要与你一醉方休不可。哈哈哈哈,快哉!快哉!好诗!好诗!”
张孝武看到他谈到诗文之时疯癫的表情,便知道这人还真是将诗作当做自己的生命。此人太过有趣,放着大好的前程,放着唾手可得的富贵,放着国舅爷的身份,偏偏钻研起了诗作,给人感觉上仿佛是不务正业。论天下间,也没有几个人比张彪过得更加逞心如意了。
张彪此人不贪财不好色不好权,只喜欢做学问研究诗词,而他也的确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生活。如今大学士张彪生活锦衣玉食,还能接济有才华却不能出头的平民子弟,这等自在又自律的生活,不知有多少人羡慕嫉妒。
所以投胎是一个技术活,张彪就是投好胎,这辈子才如此无忧无愁。
张彪对张孝武的欣赏,的确只专注于他的诗作,即便他知道张孝武与自己的妹妹张太后有了冲突,但无妨他与张孝武交往。当然,张彪其实只知道张孝武杀了妹妹身边的一个人,并不知道此人就是张太后的嬷嬷,更不知道杀老嬷嬷的主意,是皇帝定夺的。
张彪与张孝武谈的无非是写诗作对,但张孝武的确并不擅长此道,便借口说自己长期过着军人生活,对写诗作对并不擅长。张彪笑问若是你不擅长写诗,你不称自己为诗人,那世间再也没有什么人更加擅长写诗了。
张孝武笑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下忙于军务,这做文章,的确是灵感突发而已,哪里称得上是诗人。”
“文章本天成,妙手而得之?好诗!好诗!”张彪鼓掌道,“先之一言一行,便透露着诗人的风韵。先之,你可知百年之后,人们会如何纪念你?”
张孝武摇头道:“不知。”
张彪道:“人们会说,你是错生于武人的诗人,再多的富贵,再高的权势,百年之后也只是笑谈而已。可诗词却能永留人间,能永享世人的歌颂,你想一想后人吟唱着你的诗作,那是何等的骄傲自豪。先之,我想要为本朝编撰一部诗经,名曰《圣汉诗词》,三百余年圣汉历史中,我选出三百首名作,其中必定有你的两首佳作,一首便是《将归》,另一首这是你刚刚留下的…先之,不知刚刚这首诗,你可与给它起名?”
张孝武道:“不曾,还请大学士赐名,我本人最不喜欢起名字。”
张彪哈哈一笑,随后细细回想了起来,嘴里念念有词道:“山外青山楼外楼,龙都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书生醉,黎民苍生具何忧。吾等坐井观天不问尘世,其实不过就是自我陶醉,可走出这明月楼,又岂能真的不问苍生不问天下,歌舞几时休,几时休啊。就叫它《题明月楼》吧,也让外人铭记,明月楼诗会不只是文人墨客的诗会,其中更是不乏忧国忧民的才子佳人。”
“好,就叫做《题明月楼》。”张孝武点头笑道,毕竟原来的诗名字叫做《题临安邸》,也不算是一个所么美好的名字。
此时一个身材袅袅的姑娘抱着古琴走了进来,张孝武的眼睛顿时一亮,这位姑娘十岁模样,面貌清秀可人,给人一种我见犹怜的感觉,虽不明艳却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偏偏这女子又给人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错觉,当真夺人光彩。
“茹娘姑娘,你来了。”张彪笑道,介绍说:“茹娘姑娘的歌声,名动龙都,多少达官贵人想听都听不到。若非今日你作出如此佳作,我也不敢请动茹娘姑娘。”
茹娘姑娘向二人施礼道:“奴家茹娘,见过二位大人。”
“茹娘,我知你素来喜欢以诗作曲,如今便有一首诗,乃我身边这位年轻人做所,我写给你,你弹唱出来,可否?”张彪问道。
茹娘茹娘走上前来,接过张彪写的诗,细细一读之后,一双雪亮的眼睛刹那间充满了光辉,摄人心神的目光顿时汇聚到了张孝武身上,问道:“先生高作,茹娘今天算是第一次见到如此曼妙诗篇,当真人生一大幸事。先生放心,茹娘定然不会辜负先生佳作,且等我细细弹唱。”
张孝武微微一笑道:“我相信茹娘姑娘一定能弹唱好。”对于弹唱,他印象最深的自然就是糙汉子臧天朔自弹自唱那首《朋友》,而他的偶像刀郎这是弹着吉他唱着边塞歌谣,别有一番味道。有人喜欢崔健那种摇滚风的弹唱,但张孝武喜欢的就是俗,就是那英口中那种刀郎似的俗,那种边塞风格的歌谣。
茹娘看了几眼之后,便将此诗记在心中,随后眯着眼睛思索了一番,忽然眼睛一亮,道:“我唱给两位大人,如何?”
“好,好,好。”
茹娘姑娘的声音清脆可人,而古琴弹得更是俱佳,她深吸了一口气,玉指开始在古琴上波动,声音宛如天籁,宛然动人,只是一段前奏,便仿佛让人看到了一片歌舞升平的所在。伴随着绝美的琴声传出,茹娘挂你那个婉转幽远的歌声缓缓流出。
山外青山楼外楼,龙都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书生醉,黎民苍生具何忧。
一时之间,茹娘的声音宛如一泓涓涓流水,诉说着龙都城的美好时光,又在诉说着龙都城外百姓的艰难困苦。歌声悠扬缥缈,在娓娓动听中讲述着一个故事,一个忧国忧民的书生,左边看到的是百姓生活的困苦,右边看到的诗士族奢靡生活。对比之下,书生忧国忧民,斥责同伴沉浸玩乐,不思报国。</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