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孤蒲 > 13

13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二十九岁的荀彧出仕于曹操,曹操称誉荀彧为“吾之子房”,并任荀彧为司马。

    司马是曹操专属的参谋官,本是夏侯惇的职位,初来乍到的荀彧竟能获得此位,自是引发曹操幕僚间的热烈讨论。

    未久,曹操因讨贼有功,袁绍上表朝廷,朝廷乃任曹操为东郡太守。

    短短一年,东郡太守历经三次更迭,境内不仅有盗贼与各路军阀的袭击,连外族兵都来搅和。幸好,曹操善于作战,不曾以东郡为最后防线,勉强维系脆弱的民心。

    面临诸贼侵扰,东郡城内民生萧条,人心惶惶,急需充实内政。曹操无暇于政事,将领们也不善内政,内政大小事务都由荀彧负责。

    “(还是不足……)”

    荀彧研拟文书时,面临了难题。

    “(现在我没有走遍东郡的余裕,曹将军的幕僚也非本地人,只能将就翻阅文书了。)”

    荀彧尚在了解东郡的状况,却不得不提出新计划,显得有些为难。

    频繁更替太守,导致东郡发展陷入停滞,人民对太守的信赖与日俱增。倘若无法提出具体规划,或是贸然提出无益民生的施政方针,均会动摇民心,造成曹操难以东郡为根据地。

    荀彧思索需要的资料后,踏出了书房。

    “文若大人,您要出门了吗?”

    唐蓉听到荀彧的推门声,询问他的下一步。

    唐蓉身着素衣,正在操持家务,脸上还沾了些灰尘。

    曹操命众幕僚共体时艰,即使荀彧贵为司马,也只有一间小屋。

    唐蓉是随遇而安的好女人,数天以来努力清扫小屋内外,要将小屋布置成温馨幸福的家庭。

    “我晚些不会回来,妳就自行张罗吧。”

    难得的休息,也因公务繁忙,难以有喘息的空间。

    “蓉儿明白。”

    唐蓉点了头,不让荀彧操心家务。

    荀彧对唐蓉微微一笑,到太守府内寻找资料。

    荀彧拿着数份文书,经过别院时,遇到了正在议事的夏侯惇。

    夏侯惇身旁站着一名身材细瘦,年龄略长于曹操的长者。

    长者的皱纹虽深,不过神情和蔼,没有难以相处的气质。

    “啊,你来得正好。”

    夏侯惇闻到荀彧的淡雅香气,立刻伸起手,要荀彧加入话题。

    荀彧走到夏侯惇的身旁,将手上的文书搁在石桌上。

    “那是……东郡的资料啊。”

    夏侯惇看着文书,上面有密密麻麻的字,觉得头有些昏。

    夏侯惇卸下司马后,改任折冲校尉,屯白马,专职于军务,比起司马单纯许多。

    现在,夏侯惇回东郡,与曹操的幕僚联络感情,确认最新动态。

    “请问夏侯将军找我何事?”

    荀彧苦笑,不抒发任官的甘苦谈。

    “他是枣先生,与你同样是颍川人。”

    夏侯惇想起正事,应了一声,将身旁的长者介绍给荀彧。

    “我是颍阴人,请问枣先生是何县人?”

    荀彧眼睛微睁,能在异乡与同乡人相聚是幸福之事。

    “枣某是阳翟人,幸会。”

    老者也带着微笑,回应荀彧的热情。

    “……莫非是枣祗先生?”

    荀彧在脑中搜罗阳翟乡贤的信息,想到了枣祗这号人物。

    枣姓是稀有姓氏,以颍川为郡望。枣祗年轻就离开家乡,到外地发展,乡人仅闻其名,少见其人,荀彧仅是从枣姓中寻个蛛丝马迹。

    “没错。”

    夏侯惇爽朗笑了一声。

    “几天前我与他碰面,谈起了屯田之事,他很有兴趣,我就带他回东郡了。”

    枣祗是曹操的幕僚,之前被派任视察他地,荀彧藉由夏侯惇的介绍,首次与他相会。

    “荀司马不愧‘王佐才也’之名,屯田之事切中枣某心坎,有司马襄助,想必能顺利推行。”

    枣祗抚着长须,表露欣慰的神情。

    “我对农田水利仅是略懂,恐怕无法帮上先生。”

    荀彧正色回应,不愿枣祗对他产生过大的期待。

    “枣某会先提出数份草案,请司马评估。”

    枣祗发出笑声,笑声中尽显他专攻农田水利,并非荀彧临时出师的程度。

    “我会尽力而为。”

    荀彧微笑,期待枣祗的提案。

    “喂!你怎么不要求荀司马?”

    夏侯惇眼睛睁得许大,态度激昂。

    “荀司马公务繁忙,哪像夏侯将军清闲。”

    枣祗摇了头,对荀彧微黑的眼眶颇感不舍。

    “我哪里清闲?我要管理军队的。”

    夏侯惇举起双拳,对枣祗表达强烈的不满。

    “东郡人力有限,营建水利设施将交由军队处理,我猜先生是希望夏侯将军略通水利,为曹将军分忧解劳。”

    荀彧看向夏侯惇,试图解释枣祗的用心。

    屯田是开垦无人荒地,需要招徕大量的游民,准备各式的农具,与妥善的水利设施。以百姓惶惶不安,又多有耕地,屯田对其既无吸引力,自不愿服劳役,很难从中取得人力;曹操率领的军队多在讨贼,无暇建设水利设施,这份担子就会落在夏侯惇身上。

    “哈哈,荀司马真是善良啊。”

    枣祗哈哈大笑,间接承认荀彧说得没错。

    “……是这样吗?”

    夏侯惇的双眼尽是疑惑,但他也提不出否决的理由。

    “咳……那些东西大伙不懂,枣先生也解释不清,谁来告诉我?”

    夏侯惇叹了一口气,不知从何学起。

    “之前你不是提过韩元嗣吗?要不要赌一赌?”

    枣祗眉头一挑,似乎有些吃味。

    “啊,对喔。”

    夏侯惇摸了头,想起了这件事。

    “(有些轻浮的态度……这是阳翟的士风吗?)”

    荀彧想起认识的阳翟士人,发觉其共同处。

    明明相距不远,颍阴是严谨端庄的士风,阳翟却是轻浮多元。

    “司马有听过韩元嗣吗?”

    夏侯惇看向荀彧,想知道荀彧的贤士名录范围。

    “……是南阳太守的幕僚吗?”

    荀彧的贤士名录中,隐约浮出了这号人物。

    “没错,他是袁公路的幕僚,我之后会去拜访他。”

    夏侯惇叉腰点头,道出下个行程。

    “荀司马,你说夏侯将军清闲不清闲?”

    枣祗比着夏侯惇,当荀彧只能埋首于文书时,夏侯惇竟能到南阳与贤士交流,怎样都难说忙碌。

    “韩元嗣是壮烈之人,若能邀他入府,亦是佳事。”

    荀彧正感贤士奇缺,对夏侯惇延揽韩浩之事乐见其成。

    韩浩,字符嗣,河内人。韩浩曾领军与董卓抗于盟津,董卓见无法得胜,执韩浩之舅招降韩浩,但韩浩不为所动,因此得名。袁术听闻韩浩壮烈之名,聘韩浩为骑都尉,居南阳行事。

    “韩元嗣是忠义之士,待在袁公路那边太可惜了,非得要过来。”

    夏侯惇吐了一口气,对韩浩委身于袁术不值。

    袁术,字公路,是袁绍之弟。袁术任南阳太守,虽有名臣辅佐,但他肆行,民怨颇深。

    “……”

    枣祗沉默不语,似乎有心事。

    “(他是希望有更多的颍川贤士投靠曹将军吗?)”

    曹操与袁绍是汝南出生,汝南与颍川相邻,枣祗是颍川贤士,自在曹操与袁绍的争取名单内。

    枣祗选择了曹操,但是大部分的颍川士族都投靠袁绍,难免有些落寞。

    “(我的朋友几乎都在朝廷仕官,若要说尚未仕官的……)”

    荀彧的脑海中浮现了郭嘉,但他随即摇了头。

    “(不论如何,要以东郡为基础,让世人见识曹将军的实力才是。)”

    比起三寸不烂之舌,事功毋宁更能让贤士信服。

    荀彧拿起石桌上的文书,继续研究东郡的风土民情。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