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权势滔天
皇太极:“看来十四弟自己厉害是一回事,这南明自己太拉垮也是一回事啊!”
原以为多尔衮是吕布和诸葛亮共同转世的天下豪杰,没想到,不是多尔衮太厉害,而是对手太拉跨了。
这怎么感觉我大清好像白捡了天下似的?
“呼!可算听到一个还算不错的好消息了!”赵匡胤心中道:“这一次提到我大宋好歹不是骂声一片了。”
有进步了,不是吗?
【同年的五月底,他已对大学士们表示要重行剃发之制,六月初,正式向全国发布剃发令。
此举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激烈抗争。
但最后被多尔衮用屠刀强行镇压了下去。】
不是,老十四,我刚夸完你啊!
皇太极怔怔的看着天幕上的这行字,又揉了揉眼确定自己没有看错。
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
“就算我大清强行将所有反对按下去,现在有多柔顺,将来的反抗就有多激烈啊!”
历史上虽然没有与剃发令相关的事情发生,但皇太极知道可以借鉴类似的事情。
就如唐朝之于河北。
前中期的河北有多平静,安史之乱后的河北就有多暴动,似乎想将百年来的怒火全部倾在大唐的身上。
“女真人的辫子有多难看,他们自己心里没点数吗?”朱棣不理解,多尔衮怎么会做出这么愚蠢的事情来。
一点审美都没有的发型,还好意思在我有“服饰之美”号称华的诸夏推广?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多尔衮晋为皇叔父摄政王后,一切大礼诸如围猎、出师等时,王公贵族俱要聚集一处待候传旨,还要“列班跪送”多尔衮。
若其回王府,则需送至府门。
如遇元旦、庆贺礼时,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帝后,即去朝贺多尔衮。
上朝时,多尔衮于午门内从便下轿,而诸王需于午门外下轿等等。
上述所有仪注都表明一点,即多尔衮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同时,由于明末党争激烈,清初又大量引用旧人,因此明末党争积弊在清初政局中反映出来,并与满洲贵族内部矛盾纠缠在一起。
从顺治二年开始,以弹劾冯铨案形成了南北党争的中心内容。
是年七月,浙江道御史吴达上疏弹劾阉党余孽,矛头直指冯铨及其党羽孙之獬等 。
高层官员中如洪承畴、金之俊等均是南方人,不会支持冯铨。
多尔衮考虑到冯铨这些人死心塌地效忠于满洲贵族,如果处罚了他们,朝中南方官员得势,于清朝统治可能发生不利影响。
所以过了十天,多尔衮仍未表态。
但出于对稳定整个形势的考虑,他终于决定支持冯铨一派,在朝中公开申斥了龚鼎孳,仅将李森先革职,而对其他人并未深究。
多尔衮通过双方的斗争更好地利用他们,借此达到他以汉治汉的目的。
顺治三年五月,多尔衮以顺治皇帝信符收贮于皇宫之中,每次调兵遣将都要奏请钤印,十分不便。于是,即遣人将皇帝玺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备用。
从是年起,多尔衮所用仪仗的种类与皇帝等同,均为20种,只是在每一种类的具体数目上比皇帝略少一些。
而辅政王的仪仗则只有十五种,明显逊于多尔衮,说明多尔衮与皇帝的差距越来越小。
顺治四年以后,如果官员奏书中将“皇叔父摄政王”还称作“九王爷”,或是不用全称而丢字漏字的话,都会受到革职处分。
而且“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多尔衮再不用向顺治帝行礼了。
顺治五年末,多尔衮又向前进了一步,变成了皇父摄政王,并按照帝王礼制为自己记《摄政王起居注》。
“皇父摄政王”的仪制已经远高于诸亲王,王公大臣遇见多尔衮时,需要列队跪送,这样的排场与皇帝无异了。
其后,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即是说多尔衮不仅实权在握,而且在礼仪排场上也开始向皇帝看齐。
凡一切政务,多尔衮不再有谦恭请示之举,未奉皇帝旨意,却一律称诏下旨,俨然如同皇帝。
而且,他任人唯亲,任意罢免和提升官员。
特别是“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命令上述人等每日于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至此,多尔衮真正成为大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一切政务,无需请示,自行裁决,阅遍历朝历代,这样的摄政王也是空前绝后的。
多尔衮出任摄政王的7年间,权势滔天,世人皆知有摄政王,而不知有顺治帝,可谓集最高权力于一身。】
“如果这个多尔衮不去进行最后一步的话,那么他离死不远了。”
房玄龄道:“一切皆以用帝王制,这是取死之道。”
【我们之前说过,多尔衮有一个硬伤,他没有儿子。
但是他的弟弟多铎给他过继了一个自己的儿子,即为养子多尔博。
多尔衮还是很有政治信用的,但是却并没什么用。
当初他对布木布泰许诺的条件并没去违反,而他自己失去了坐皇位的机会,后来也只能这样给自己来过一把皇帝的瘾。
纵然他为孤儿寡母取得了天下,坐稳了江山,是大清国第一功臣,理应受到尊重和享受荣誉。
然而,皇帝却并不一定是这样想的。】
“有福无福之人!哼!”豪格此时也在自己的宫中看着天幕,现在他已经猜到了多尔衮将来的结局了。
必然会被自己的小九弟给剥夺全部荣誉,落得个身死荣辱尽去的下场。
“多尔衮啊多尔衮,你说你如果明智的去拥护我坐大汗,尽心的为我去打天下,我将来怎能亏待了你呢?”
豪格目光微敛:
“布木布泰真是个可怕的女人,将来我得小心点,不能受了她的阴招了。”